冼夫人文化

更新时间:2024-02-01 17:39

冼夫人文化是一种文化流派,指以冼夫人生平行为代表的精神与文化精髓。

生平

冼夫人本名亚英(522—602),南越首领。一生致力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岭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后人称“岭南圣母”,周恩来总理称“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江泽民同志说“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冼夫人影响广大深远,冼太庙遍及粤西地区和海南地区,纪念活动是千多年的民间习俗。冼夫人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对研究民俗学、弘扬优秀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历史背景

冼夫人文化其实也是俚人文化的一部分。

电白最早曾是南越族即俚人的天下。秦统一中国后,在岭南设郡,并实行“移民实边”政策,有计划地将中原人移居岭南,进一步密切了境内南越族与中原汉族的联系,南越族人部分融于汉族,出现了境内第一次民族融合。东汉初年,对大部分仍保持原来的生产方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越人及其后裔,史籍不再称“越”,而称“俚”。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汉人大量南迁,北燕王后裔冯融家族迁居新会后,部分南迁高凉。刘宋时期,境内俚人十多倍于汉人。梁大同初年(535年至537年),出身于世为南越首领的冼氏家族的俚人杰出领袖冼夫人与汉人高凉太守冯宝结婚,促进了俚族与汉族的融合。至唐代,俚族的大部分已融合于汉族,其余部分陆续与别的民族结合,形成新的民族,俚族消失。宋代,今茂名信宜、化州与广西相连的一带山区居住着新形成的瑶族和壮族。元、明、清时期,境内瑶族和壮族更直接更普遍吸收汉族文化和生产技术,至清代乾隆年间,已全融合于汉族,编入当地居民户籍,土著少数民族消失。

因此,作为冼夫人故里的电白,冼夫人文化一直影响至今。

文化内涵

冼夫人文化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爱国爱民文化。作为女性,冼夫人独树一帜,率领千军万马打击分裂割据势力,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奋斗终生。她营造了两广和海南的安定局面,用先进文化改造这片历史以来被称为“蛮荒”之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当时的人民生活状况。可以说冼太夫人的一生始终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地方割据和分裂活动,她历经梁、陈、隋三朝,为国家的统一和岭南的安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建立的历史功绩在世界上的女性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她目光远大,胸襟宽广,勇对逆境,无论势力多么强大,也绝不自封“南越王”,也绝不会因一己的权力欲望而牺牲人民的福址。她流传至今、老幼皆知的名言是:“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因此,周恩来总理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江泽民总书记盛赞她为“我辈及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融合俚汉文化。冼夫人在岭南地区积极传播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她教育百越各部落“尽力农事”,提倡男耕女织。经过数十年的开发,岭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如纺织、铸铜、制陶瓷、造船等等都有很大的发展。

发展封建文化。冼夫人大力宣传汉族的文明与进步,改革俚人落后的社会习俗,“以礼仪威信镇于俗,汲引文华,士相与为诗歌,蛮中化之”“蕉荔之圩,弦诵日闻。”岭南地区“自隋之后,渐袭华风,休明之化,沦洽于兹,椎跣变为冠裳,侏离化为弦诵,才贤辈出,科甲蝉联,彬彬然埒于中土。”

睦邻友好文化。冼夫人一生致力于和睦团结,具有特殊的悲悯性格,不但没有以大欺小,而是尽力去锄强扶弱。提倡助人利他,睦邻友好,以德服人,以爱感召。所以对手向她归顺不是因为惧怕她而是敬爱她。她还要求人民重视亲戚关系,藉着各村错开做“年例”的机会,鼓励民众互相走访,联系感情,形成了粤西独特的“年例文化”。即使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与名利不沾边的农家,也能因温饱而觉得满足。冼太夫人无私的慈爱使她死后一直获得老百姓的膜拜。一千多年来,粤西甚至海南都建了无数的冼太庙,那一尊尊岭南圣母神像,是爱的象征,抚慰着信徒的心灵,也给大家树立了助人利他的典范。所以,珍惜平安、热爱生活、知足常乐,是冼太夫人留给后代的又一文化瑰宝。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