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09 09:48
净土寺胡同元代时称金台坊,明代沿袭,清代属镶黄旗,民国时期划入内五区界,其范围东至北锣鼓巷,西达旧鼓楼大街,南至鼓楼东大街,北临北城根,内中有街巷二十多条。
金台坊为元大都五十坊之一,其名“金台”由翰林院学士虞集拟定,取燕昭王筑黄金台以礼贤士的典故。关于黄金台的具体位置,历史上曾有易县、定兴、满城多种记载,学界也对此争论不休,后经乾隆皇帝拍板,将朝阳门外校场的一座高台,定为黄金台,并命名“金台夕照”,位列“燕京八景”。虞集将钟楼一带定名为金台坊的缘由已不得而知,但那时这里集中着鼓楼、钟楼、中心阁、中心台四座高大建筑,虞集为这里起名时能联想到黄金台的典故,倒也在情理之中。
金台坊内的纱络胡同和宝钞胡同,分别发端自元代的沙剌市和倒钞库,这也是此地胡同名中已知最早的来源。“沙剌”是蒙古语,意为珊瑚,广义延伸为珍珠宝贝,沙剌市即专营金银珠宝的市场。此名沿用到清初始改称栅栏胡同(后又改为沙拉胡同、纱络胡同)。写法变了,意思没变,这个“栅栏”并不是汉语里路障的意思,应念作“shilar”,是蒙汉语合璧的产物。前门外“大栅栏”的读音也是这个道理。
明代时金台坊名得到保留,并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胡同肌理。从当时的胡同名看,这一带街巷的命名与寺庙、官署、平民职业的关系最为密切。先说寺庙,净土寺胡同得名始建于明代的净土寺,此庙现在还在;千佛寺本是元代古刹,因寺内的一尊千手千眼佛故名千佛寺,后形成胡同,明中期改称吉祥寺,但千佛寺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民间仍呼旧称。再看官署,宝钞胡同原来叫倒钞胡同,元代这里设有倒钞库,明初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又在此设立倒钞库,专收破旧纸币,再补偿以新币,清代始改称宝钞胡同;酒醋局胡同原是明代酒醋局外厂所在地,酒醋局为内府二十四衙门之一,由宦官掌管,负责宫内的酒醋糖酱面豆等食物,清代厂废,形成胡同,酒香醋香随之远去,只有酒醋局内的真武庙保留至今。最后说由平民职业命名的胡同,豆腐池胡同明代称豆腐陈胡同,想来是那时胡同里陈姓豆腐坊的豆腐口感好,名声在外,道理一同小肠陈、爆肚冯;再如碾儿胡同、玉作儿胡同,则与手工业有关。
1919年,刚从威海卫卸任的庄士敦来到北京,在北京饭店暂住后,搬进了张望儿胡同的一座四合院。这是这位英国人在北京的第一处住宅,但现在已无法确认具体地址。
进入民国,直至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雅化胡同名给这里的胡同带来了不小变化,如净土寺胡同改称净土胡同,玉皇阁改称玉阁胡同,庄士敦住过的张望儿胡同改作了张旺胡同等等。名字虽然简化了,但还算有依有据,可把酒醋局胡同改国旺胡同,千佛寺胡同改千福巷,碾儿胡同改国盛胡同,法通寺胡同改华丰胡同,固然带出一些对兴旺丰盛的向往,但也把曾经鲜活的历史信息轻轻抹掉了。老舍先生早年写过一篇小说,名为《赵子曰》。赵子曰不是“赵子说”,而是个人名。《赵子曰》的故事,发生在钟鼓楼后“天台公寓”里。老舍先生后来说,自己当时虽然已经不是学生,但也是在“招待学员”的公寓里住过的。如此想来,故事虽是虚构,情境当大抵不错。那是民初,“夜深了,若不是钟鼓楼的钟声咚咚的代表着寒酸贪睡的北京说梦话,北京城真要像一只大死牛那么静寂了。鬼似的小风卷着几片还不很成熟的雪花,像几个淘气的小白蛾,在电灯下飞舞。虽然只是初冬的天气,却已经把站街的巡警冻得缩着脖子往避风阁里跑了。”干枯萧条的季节,往常沉稳得有些沉闷的钟声,反而就是这城市的生气了。钟楼脚下的大街小巷,便在日日相似的钟声与鼓声里,度过了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