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9 16:03
凉水河,海河支流北运河的支流,原源于北京市丰台区后泥洼村,20世纪50年代治理后,原南护城河支流莲花河,脱离南护城河汇入凉水河,凉水河起点改为万泉寺铁路桥,莲花池(万泉寺铁路桥)成为凉水河的新发源地。
凉水河的发源地水头庄(旧源头),因是凉水河的发源地而得名,凉水河因其源头之水全部来自地下泉水且水温较低而得名。旧时此地为湿地,芦苇丛生,泉源众多,著名泉源名凤泉。据《明一统志》记载,水头庄附近有泉眼百余处,各路泉水汇聚而形成一条溪水,向东南流至柳村,曾名“百泉溪”。水头庄东三里有万泉寺,平地多有泉水涌出,有三步一泉之说,因而得名。
凉水河位于北京城南部,属北运河水系,原发源于丰台区卢沟桥乡东部水头庄(又说后泥洼村),向东南流经万泉寺、大红门、马驹桥、次渠、台湖、大杜社、牛堡屯、张家湾、漷县等地区,入北运河,全长58公里(《通县水利志》记为53公里),流域面积629.7平方公里,是北京市的一条主要河流。丰台区永定河东部的莲花河、丰草河、马草河、旱河、小龙河等河水均汇入凉水河。
20世纪50年代此地尚有泉水流淌,后来由于附近建自来水厂、永定河上游修水库,石景山以下断流等原因水源枯竭。经治理,发源于莲花池的莲花河,脱离南护城河汇入凉水河,凉水河起点改为万泉寺铁路桥,莲花池成为凉水河的新发源地。流经石景山区、丰台区、朝阳区、大兴区、通州区,全长变为68.41公里。
上游莲花河,发源于石景山区石槽,流经莲花池。莲花池以上称新开渠。原在鸭子桥入南护城河,1951年治理后改在万泉寺东入凉水河。全长4.2公里,底宽16~20米。主要支流有新开渠、水衙沟。水源原主要出自莲花池泉水,后被新开渠石景山工业废水所代替。古称洗马沟。
据《通县水利志》,凉水河通州区境内流域面积263平方公里,排洪能力460立方米每秒。原以泉水补给为主,后以莲花池为源后,补给多来自于工业废水。
凉水河原为港沟河支流。港沟河形成于清代,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运河右岸苏庄北河堤决口,洪水直入此河,河口宽大如港,愈远愈窄,得名港沟河,1914年将河口堵闭。历史上,港沟河北起张家湾与玉带河相连,流经漷县、田村、前元化出境,在通县长26公里。凉水河汇入港沟河后,流量加大,河床日渐淤高,形成半地上河,凉水河排水受阻,经常为患。为减轻港沟河排水负担,1955年治理凉水河,将港沟河上段(张家湾至许各庄)做为凉水河下段治理,凉水河于榆林庄入北运河。港沟河的起点南移至许各庄,在通县境内长18公里,流域面积104.88平方公里。1958年通县利用港沟河上端河槽修建漷县水库,1961年凤港减河建成后又把港沟河在通县西黄垡附近截断,河道用土堵闭,港沟河上段之水与凤港减河之水汇入北运河。港沟河起点再次南移至军屯,河道长8.8公里,流域面积85.7平方公里。1970年冬,市东南郊治涝工程指挥部组织通县民工,疏浚港沟河(即开挖排污河),设计流量50立方米每秒,相当于20年一遇。为防止污水由凤港减河流入北运河,在军屯凤港减河上建拦污闸,在拦污闸上游右侧港沟河起点建污水进水闸,设计流量50立方米每秒。
肖太后河,属北运河水系,凉水河支流,位于通州城南。其源于北京市左安门东南,经朝阳区南磨房、十八里店、双桥,于台湖乡口子村进入通县境界,向东流经台湖乡朱家垡,梨园镇将军坟,张家湾镇大高力庄、立禅庵,于张家湾镇东注入凉水河。河道全长21公里,流域面积81平方公里。其中通县境内河道长9公里。河床均宽31米,河底均宽8米,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排洪能力为55立方米每秒。有村庄13个,防洪除涝面积2万亩。
凤河,属北运河水系,位于通县南端,是东南郊地区一条主要排水河道。其源出于大兴县南苑地区,于永乐店区临沟屯入通县境界。流经永乐店南部地区,在小甸屯村东出通县境,进入河北省安次县、天津市武清县,于大魏庄纳入港沟河;然后继续东南流向,经泗村店西南折入龙凤新河,后注入北运河。凤河在北运河入口以上,原河道全长为60公里,流域面积2670平方公里。为减轻下游龙凤新河的排水负担,河北省与北京市于1957至1960年,先后开挖了新凤河,把凤河上游段改道引入凉水河。凤河在北京市境内长为45.3公里,流域面积388平方公里。其中,在通县境内河道长为11公里,堤防长20公里,河床均宽69米,河底均宽45米,流域面积90平方公里。
岔河,位于大兴县东部。源于魏善庄乡赵庄子村西北七干闸,流经沙窝营村西入凤河,全长18公里,控制流域面积为56平方公里。沿河建有节制闸4座、桥13座、跌水5座。
旱河,位于大兴县东部。凤河的一条主要支流,起源于魏善庄乡羊房村北,途经5乡,至蒲洲营入凤河。全长17.1公里,流域面积为57.4平方公里。最大设计流量为45.9立方米/秒。沿河建有节制闸3座,桥17座,倒虹吸2处。
玉带河,属北运河水系。1970年以前为凉水河支流,位于通州镇南部,又名护城河。北起通惠河,流经土桥,于张家湾镇入凉水河。1970年以后改道于梁各庄入北运河。河道全长14.1公里,河床均宽10米,河底均宽4米,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流经通镇、城关、梨园和张家湾等地区。有村庄13个,防洪除涝面积1.5万亩,两岸绿化植树2万株,是一条排放城市雨水和下游溉灌的河流。
在历史上,玉带河为明代所挖的护城河,引通惠河水,自新城西门外南流,经新城西门、南门、旧城南门,与东水关流出的通惠河汇合南流,流经南浦闸,至张家湾与凉水河汇合后入北运河。当时入通州诸仓的漕粮,即循此水道至通州城东的土坝,然后,沿护城河或至旧城南门储入通州中仓,或到新城南街储入通州西仓。
马草河,位于丰台区境内,自东向西,经玉泉营、马家堡汇入凉水河,全长12.2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3平方公里。排洪流量可达56.4立方米/秒。下游与南三环路平行。河道建桥共28座。
水衙沟,位于丰台区卢沟桥乡境内。流经郑常庄、六里桥汇入莲花河,主沟长7.3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5.5平方公里,系排水渠道。下游在六里桥以下已建成底宽10米的方涵。
大羊坊沟,水名。位于北京市东南郊。起自朝阳区左安门外饮马井,向东南流经通县后转向南流,在大兴县汇入凉水河,全长13.5公里,宽12—20米,流域面积18平方公里。中下游段已得到治理。
新凤河,属凉水河支流,自大兴县芦城乡立堡分水闸流经该县5个乡镇,在烧饼庄汇入凉水河。全长27公里,流域面积134.5平方公里,最大设计流量135立方米/秒。沿河建闸5座、桥17座。
马草河,位于丰台区境内,自东向西,经玉泉营、马家堡汇入凉水河,全长12.2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3平方公里。排洪流量可达56.4立方米/秒。下游与南三环路平行。河道建桥共28座。
大井沟,地处卢沟桥乡中部,沿着广安路的南侧,西起西五里店,东至六里桥,汇入市政方涵入莲花河。全长4.5公里,流域面积3.2平方公里,过水能力2立方米每秒,沿途经过五里店、大井、小井、六里桥等。大井沟从大井至六里桥段为底宽3.0米、沟深1.9米、复土埋深0.6~1.0米的方涵,比降1‰,出口高程43.32米。现淤积严重,排水不畅。方涵每隔200米设一个边长1.0米的方形进水口,共15个。另有钢筋混凝土桥6座,桥孔为1.7米×2。
丰草河,原起源于丰台镇西程庄子,向东经丰台镇,至柳村过铁路涵洞,到草桥进入马草河,合流后至马家堡汇入凉水河,合长11公里,自然坡度1/1100。1972年,对丰草河进行治理,在柳村附近改变原来走向,不再经过铁路方涵入马草河,而是直截往东在万泉寺铁路桥附近汇入凉水河,全长7.8公里,其中明河4316米,暗涵3474米。为了区别于原丰草河,1972年后直截汇入凉水河的丰草河称为新丰草河。
旱河,西起京开公路,向东流经马家楼,镇国寺、跃进村、四顷三等村,在角门东汇入凉水河。全长5.3公里,流域面积8.5平方公里,出口过水能力4.72立方米每秒。
小龙河,源起槐房北,经南苑、东高地,在树桥村进入大兴县,经庑殿村,在朝阳区的小红门汇入凉水河。全长7.7公里(区内长度4.4公里)。流域面积38.84平方公里(区内30平方公里),下游出水口过水能力22.3立方米每秒。小龙河不但是南苑乡的主要农田排水河道,还是右安门灌渠的退水渠,更重要的是担负着南苑和东高地的城镇排水任务。1980年代以后,河道污染严重,河水变黑,恶臭,两个街道的居民要求治理的呼声很高。为此区政府在1986年专题进行研究,决定修建市政下水管道,方向基本平行小龙河,1987年开工,1989年竣工投入使用,两街道的生活及工业污水从此便排入地下管道,小龙河的水质恶化问题有所好转。新南排水沟是小龙河的主要支沟之一,西起花乡乡新发地村东的海子墙,经范庄子,在南苑中学附近汇入小龙河,全长2.66公里,集水面积5.23平方公里。
凉水河流经南苑皇家园林,乾隆皇帝多次跨越、视察、治理凉水河,写有《凉水河》诗,诗碑恭立于大红门外永胜桥(今大红门桥)东凉水河北岸,已无存。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90年代多次对凉水河进行了治理,并新建改建20多座桥梁。原有石桥都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1991年冬至1992年夏整治凉水河,拆除旧桥,建了新桥,北京市水利局并建“九孔闸纪念碑”、“珊瑚桥纪念碑”。
1950年代初,按照龙凤河水系研究小组的规划意见,对凉水河全线进行疏挖治理。1954年初,河北省和北京市共12个县、区的5000名民工曾进行开挖,后因资金不足,华北行政委员会令停工。其后,经水利部正式批准,主河道按十年一遇排水标准疏挖。上游莲花河直接汇入凉水河,万泉寺桥处凉水河设计流量55立方米每秒。1955年4月1日再次开工,主河道由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负责施工,当年汛前完成土方工程,其余工程年底前全部结束。共完成土方98万立方米,新建和改建桥梁28座、涵洞2处、过水路面3处,工程总投资130万元。马驹桥以下河段及配套工程由河北省通县专区组织施工,1955年3月底开工,年底前全部结束,工程总投资485万元。
1959年汛期,凉水河流域平均日降雨200毫米,约相当于二十年一遇降水频率,超过了1955年治理标准,加之沿河建筑物阻水,致使洪水漫溢,东南郊一片汪洋,农田受灾面积26万亩,占流域内总耕地的一半以上。通过大红门处的洪水流量约120立方米每秒,超过设计流量一倍。
1960年1月下旬,根据“北四河规划纲要”精神,北京市决定再一次对凉水河进行全线疏挖治理。在市减河工程指挥部领导下,分设通县、大兴、丰台、朝阳4个指挥部负责施工。但因工程仓促上马,规划不落实,省市之间、上下游之间排水问题未能协商一致,开工不久就中途停工。
1961年4月,市市政工程设计院,结合国家经济情况重新提出整治凉水河设计方案,同年5月初,由市减河工程指挥部负责动员市公安、财贸口职工及大兴、通县部分民工共15000人进行施工,汛前完成土方工程,大部分工程年底前结束。
凉水河整治后,下游排水条件有所改善,但大红门以上河道断面仍然窄小,且多淤塞,加上大红门闸阻水,河道行洪标准很低,如遇大水,不仅丰台区菜田遭受涝灾,城市排水受阻,也要蒙受灾难。此外,河道内城市污水排入量日渐增多,加重了沿河土地、农作物以及民用水源的污染。
2000年前后,凉水河水质为劣五类,北京市主要河流干线曾有469个污水口,凉水河流域就占了86个。北京市不断加大凉水河污染治理力度,并启动凉水河综合治理工程。到2021年,凉水河亦庄段实现了水清岸绿。凉水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段(亦庄)已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7个国家级河湖示范段,是北京市唯一的全国河湖示范段。
2021年1月,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在凉水河亦庄段进行冬季鸟类调查,结果显示,从亦庄凉水河公园到通州区新河村,长度10公里的河道内,共生活43种鸟类,其中水鸟23种,数量最多的是野鸭和小鸊鷉(pìtī),各有1000余只。 凉水河水质清澈见底,长了不少潜水植物,河水流动不急不慢,深度一般在20厘米至50厘米,特别适合雁鸭等水鸟生活,河里的植物、小鱼小虾也能成为它们越冬的食物。
凉水河为农田灌溉、排放城市废水发挥过重要作用。清代乾隆三十八年疏浚凉水河八千余丈(约27公里),并修建桥闸九座,在原有灌溉稻田面积数十顷的基础上,又新辟稻田面积九顷多。南苑公社(今南苑乡)于20世纪60年代在凉水河南岸建了右安门、马家堡两座大型扬水站。安装轴流泵8台,配套电机10台共600千瓦,抽水能力5.3立方米每秒。从扬水站往南修三条干渠,长19.52公里,其中铺直径1.25米的钢筋混凝土管线14.52公里,灌溉花园、右安门、马家堡、新宫、槐房、南苑六个大队农田,灌溉面积一万亩左右。在大红门闸修建了凉水河引水灌渠,灌溉红星公社和南苑公社大红门村10多万亩土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些扬水站、引水灌渠已完成历史任务,退出历史舞台。
右安门灌区,始建于1964年,当时灌区的范围很小。1966年在凉水河右岸右安门外安装16吋轴流泵3台,当年浇地3000亩。1969年10月开始,先后两次改建,安装20吋轴流泵6台,提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15000亩。
1971年,对灌区做最后一次大的改建,成为南护城河城市污水的尾闾工程。由于充分利用姚家井泵站(市政污水泵站)抽升污水的水力条件,污水通过压力管道均能达到自流灌溉的目的。设计污水量近期0.6立方米每秒,远期1.2立方米每秒,计有花园、右安门、马家堡、新宫、槐房和南苑六个大队受益。尾闾污水退入新宫水库(2号小库)入小龙河汇入凉水河。
在确定干线时,本着少占地、可自流的原则,根据地形和已有旧渠的位置,采用混凝土管道(要求承受压力4~6米)和明渠,达到自流灌溉和输送污水的目的。
1971年以后,对灌区又进行局部改建,干支渠基本实现了管道化。1977年灌区的渠首泵站东的洋桥西侧凉水河右岸又建了马家堡扬站,安装丰产50泵2台、14sh—28A泵2台,配套电机为80千瓦和55千瓦各2台,且建了一条马家堡干渠,从马家堡经角门到槐房东。马家堡灌区建成后,由右安门灌区管委会统一管理,算是右安门灌区的一部分。
1982年对右安门灌区(包括马家堡灌区在内)进行“三查”、“三定”时,灌区在凉水河右岸共安装20吋轴流泵8台,14sh—28A型泵2台,配电机10台,共600千瓦,提水能力为5.3立方米每秒。干渠3条(后来,右安门灌区干渠又铺设了一条直径1.25米的钢筋混凝土管复线,直到任庄子北,故以2条干渠计,还有马家堡干渠),长19.52公里,其中14.52公里为地下管道。支渠32条,长22.8公里,全部为地下管道或明渠衬砌。灌区兴建,总计动土方30.3万立方米,混凝土0.3万立方米。总投资240万元(均为公社自筹)。总用工52万工日。当时灌区管理人员22人。
随着城市建设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占用耕地日益增多,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根据市水利局有关文件和灌区的实际情况,1979年区水利局将灌区的设计面积修改为12000亩。1980年代以后,城、乡建设占地速度加快,1984年灌区实灌面积还有8120亩,到1990年实灌面积只有5374亩,管理人员还有13人。
凉水河隋朝开凿,为一古河道,名永济渠、御河、萧太后护城河,隋唐时期为主要水路交通运输线。现代北京隋朝时属涿郡,涿郡为兵马粮饷的集结之地,其以显赫的军事地位闻名于世。《北京市丰台区志》记载:隋大业四年“正月,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又连接卫河通桑干河(现代永定河,此段为北京城南凉水河),直达蓟城南”。《日下旧闻考》记载隋朝皇帝杨广曾坐船过凉水河:大业“七年二月,帝自江都行幸涿郡,御龙舟渡河,入永济渠。夏四月,车驾至涿郡之临朔宫”。唐代北京名蓟城,仍为军事重镇和贸易中心,永济渠仍为主要水路交通。金代凉水河为金中都南城墙护城河,城内废水由水关(今右安门外有水关遗址)排入凉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