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柱造

更新时间:2022-08-25 19:59

减柱造是古代木构建筑中,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如山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面阔七间,长为34米;进深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悬山顶。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这些做法,在明、清建筑中已不使用。大概是因为移动柱子所形成的大跨度内额和不规则的梁架,往往在结构上不够安全和带来施工上的麻烦。

简介

减柱造是古代木构建筑中,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如山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面阔七间,长为34米;进深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悬山顶。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这些做法,在明、清建筑中已不使用。大概是因为移动柱子所形成的大跨度内额和不规则的梁架,往往在结构上不够安全和带来施工上的麻烦。

悬山顶

悬山顶,即悬山式屋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也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日语称切妻造(きりづまづくり)。在古代,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是东亚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悬山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其特征是:各条桁或檩不像硬山那样封在两端的山墙面中。而是直接伸到山墙以外,以支托悬挑于外的屋面部分。也就是说悬山建筑不仅有前后檐,而且两端还有与前后檐尺寸相同的檐。于是其两山部分便处于悬空状态,因此得名。

悬山顶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样式,但在唐朝以前并未用于重要建筑。和硬山顶相比,悬山顶有利于防雨,而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则多硬山。

日本有些悬山顶建筑的入口设于山墙,日语又把山墙称为“妻”(つま),因此这种建筑样式称为“妻入り”(つまい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