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5 06:07
1976年7月,屈原祠因修建葛洲坝工程而搬迁到归州向家坪。
1993年开始,秭归县文物主管部门在国家、省市文物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赶在三峡工程蓄水之前,将即将淹没的古建筑抢救性搬迁到茅坪镇凤凰山上。
1997年8月,湖北省文物局在秭归新滩举办“三峡地面文物建筑测绘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开始拆迁秭归第一栋古民居——郑万琅老屋。
2003年,24处古建筑的地面拆迁结束。
2006年,除屈原祠外的23栋古建筑全部复建完毕。同年年底,屈原祠仿古新建工程开工。
2010年,屈原铜像从归州老家搬迁进屈原祠,屈原祠全面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凤凰山古建筑群与三峡大坝正对,区位优势独特,占地500余亩。因三峡工程兴建,集中搬迁复建有秭归境内的24处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包括屈原祠、江渎庙、水府庙、紫光阁、王氏宗祠、杜氏宗祠、郑书祥民居、郑启光民居、郑韶年民居、刘正林民居、郑万琅民居、三老爷民居、彭树元民居、邓永清民居、游县长民居、郑万瞻民居、屈原故里牌楼、惠济桥、江渎桥、屈子桥、千善桥、新滩井、迎和门、景贤门。
屈原祠为归州刺史王茂元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始建。新建屈原祠坐西北向东南,平面采用三峡一带常见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它依山就势,逐级抬高,依纵深轴线方向为多重台地,依次布置有山门、前殿、后殿等祭祀主体建筑,两侧则配以厢房、碑廊、陈列室和配殿等辅助性展陈建筑。表现出浓郁的山地建筑特征,气势恢宏。建筑面积为5800平方米,占地面积19402平方米。建筑的立面、侧立面高低错落有致,层次感较强;色彩搭配协调统一,质朴简洁,以灰、白、红为主;封火山墙种类各一,墙头装饰图案和纹饰丰富;材质多选用三峡一带常用的青石、灰瓦和木头等。
江渎庙原址位于新滩镇桂林村,又名杨泗庙。建筑坐西朝东。该建筑始建于北宋,屡毁屡建,现存为清代建筑。平面布局呈四合院式,门厅前有一个小院,另有正厅、厢房、偏房和天井,厢房设有楼,厢房外有廊桥。通面阔三间21.9米,通进深39.2米,占地面积858平方米。明间为抬梁式木构架,次间为穿斗式。梁之造型为月梁形式,梁之间用雕饰有如意云纹的驼峰连接。建筑内装修精美,雀缩檐、廊轩、卷草吊挂楣子以及格扇门、栏杆雕花等装饰构件都非常讲究,不拘一格,有“暗八仙”“金瓜柱”“五蝠捧寿宫。
紫光阁原址位于泄滩乡陈家湾村。建筑坐西朝东。平面为横向矩形,为单体两层全砖结构,单檐硬山灰瓦顶,“人”字形山墙。为砖木混合结构,木构架采用架梁式,硬山搁檩;外墙为青砖陡砌清水墙,山墙上砌筑有墙帽;外墙四壁砌腰檐一周;窗洞形式特殊,有西式建筑风格,做工较为精致。其山墙和檐墙均为青片砖空斗砌筑,空斗中以碎砖灰浆灌砌。前、后檐墙为封护檐,山墙出墀头。槛墙有三瓮六卧、九甓六卧砌法。内墙粉刷以黄土砂浆打底,外罩白灰砂浆抹面轧光,外墙均为清水墙面。
王氏宗祠原址位于屈原镇龙马溪村。建筑坐西向东。平面是长方形,布局为四合院式,前低后高。以厅堂、中堂、天井和后屋为中轴,两边辅以厢房。通面阔三间15.1米,通进深22.4米,占地面积约338平方米。建筑结构以砖木混合为主,梁架为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支撑屋盖,装斗墙砌体,干摆灰瓦顶的硬山两层楼阁式建筑。祠内存石碑7通。
杜氏宗祠原址位于屈原镇龙马溪村。建筑坐南向北。平面是长方形,布局为四合院式,以厅堂、天井和堂屋为中轴,两边辅以厢房。通面阔13.3米,通进深17.75米,占地面积236.1平方米。建筑结构以砖木混合为主,主体梁架为砖墙承重,整个院落布局整齐,高低错落有致。尤其特别的是主立面处理成一座六柱七楼式的牌坊,这种做法很特别,具有鲜明的个性。
郑书祥民居原址位于屈原镇桂林村。建筑坐南向北。平面近长方形,四合院式布局,有门厅、厢房和正屋。通面阔三间12.7米,通进深16.3米,占地面积207平方米。单檐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构架。分上、下两层,上层内廊巡回相通,下层门厅后壁及厢房、正屋前壁为木板墙。木构件有大量镂空雕刻,内容多为人物故事、卷草花卉。
郑启光民居原址位于屈原镇桂林村。建筑坐南向北。平面呈长方形,四合院式布局,由前厅、天井、后堂、厢房及配房组成,五花封火山墙,硬山式。面阔13.45米,进深17.85米,占地面积258.4平方米。该老屋在三峡湖北境内,无论在建筑规模,结构形式、雕刻及彩画艺术等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最有特点是前厅结构与排水形式在古代民居中少有。该建筑保存较为完好,设计巧妙,制作精细,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郑韶年民居原址位于屈原镇桂林村。建筑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两进四合院式布局。有前厅、堂屋和左、右厢房等单元组成。通面阔三间16.46米,通进深21.8米,占地面积358.8平方米。单檐硬山顶,小青瓦屋面,除前厅明间为抬梁式构架、厢房各一间为砖墙承重外均为穿斗式构架。门厅设双柱单间单楼牌坊式门,五花封火山墙。
刘正林民居原址位于屈原镇桂林村。建筑坐西向东。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有门楼、正屋组成。正屋面阔三间15.34米,进深三间7.66米,占地面积118平方米。正屋结构以砖木混合为主,不设柱子和梁架,檩枋直接放在墙体之上,由墙体承重,空斗砖墙砌体,两山面作封火山墙,干摆灰瓦顶的硬山两层楼阁式建筑,门楼前坡檩条直接搭放山墙,后坡由柱子和梁架支撑。
郑万琅民居原址位于屈原镇桂林村。建筑坐南向北。平面为长方形,四合院式布局,有前厅、正屋和厢房构成。前厅面阔三间13米,进深一间5.4米,分上下两层,抬梁式构架,仿木结构牌楼式门、窗,正屋面阔三间13米,进深三间6.75米,占地面积约220平方米。建筑沿坡地逐渐升高,为砖木混合结构。厅屋三开间,为两层,一明两暗布置。天井两侧厢房各一间,均为两层。过天井再登7级踏跺可进入堂屋,堂屋三开间,同样是一明两暗布置。明间一层通高,次间带楼层。
三老爷民居原址位于屈原镇桂林村。建筑坐西向东。平面呈横长方形,前院后屋左右并列布置。周围围墙封闭。东屋面阔三间9.2米,进深三间6.64米;西屋面阔三间12.68米,进深三间6.64米,占地面积305平方米。均为单檐硬山灰瓦顶,穿斗式构架,五花封火山墙。主体建筑主次分明。正屋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一明两暗。因地形限制,与正屋相对处不建厅屋,而是一披檐过廊,与大门相通并与东西厢房连为一体,均为两层,其楼层三面对天井开敞,作栏杆,形成跑马转角廊。民居门楼构架是穿斗与硬山搁檩结合。九檩,只在门内用一柱,巧妙地利用墙体承檩、梁:其门外出檐,两端插入大门两端山墙里。三老爷民居外观高低错落,简朴秀丽,地方材料质感强烈。风火墙造型也极自然,正屋金字头风火山墙,廊屋与东西厢房北面公用一字头风火墙,门楼则用三山封火山墙。
彭树元民居原址位于屈原镇桂林村。建筑坐西朝东。由两组建筑并行排列,各单体建筑间高差较小:一组是门楼、厨房、侧院,平面不规则;另一组是主要院落,为厅屋、厢房、天井、正屋,平面似正方形。门楼面阔一间3.6米,进深1.8米,墀头前伸1米,正屋面阔三间7.8米,进深三间6米,全砖结构。主要院落前厅、正屋均面阔三间14.6米,进深三间6米,抬梁式构架。占地面积225平方米。民居在平面布局上采用了主轴线和侧加院落的格局,布局灵活自由不呆板。
邓永清民居原址位于郭家坝镇卜庄河村三组。建筑坐南朝北。该建筑为砖结构建筑,一进院落,大门开在建筑的侧面。有前厅、天井和堂屋。室内有木楼,并设有高窗。檩、枋、楼枋均搁在山墙之上,做法讲究。正屋的六扇六抹头格扇门均保存完好,雕刻很精致。山墙为人字式山墙,天井用条石垒砌。占地面积258.66平方米。
游县长民居原址位于秭归县屈原镇龙马溪村。建筑坐南朝北。总平面为长方形,四合院式布局,有门厅、正房和厢房。门厅、正房均面阔三间12.2米,分别进深一间5.2米、二间9米。占地面积223平方米。单檐硬山灰瓦顶,门厅抬梁式构架,正屋直接由砖墙承重,上层设阁楼。厅屋三间开间,为两层,一明两暗布置。天井两侧厢房各一间,均为两层。过天井再上半2级踏跺可进入堂屋,堂屋三开间,同样是一明两暗布置。明间一层通高,次间带楼层。正门与前檐墙有一定的角度,不在一个平面上,也就是当地俗称的“歪门”。
郑万瞻民居原址位于屈原镇桂林村。建筑坐北朝南。原为三路两进四合院式布局,通面阔35.1米,通进深37.7米,各有门厅、前堂、正屋和厢房。现仅存中路第一进四合院保存较好。门厅、前堂均面阔三间12.2米,分别进深6.3米、7.83米,占地面积254平方米。该四合院以厅堂、天井和堂屋为中轴,两边辅以厢房。建筑结构以砖木混合为主,主体梁架多为穿斗式,整个院落布局整齐,高低错落有致,木雕精美。
屈原故里牌楼原址位于归州镇古城东城门外300米处的洗马桥。牌楼坐南朝北。为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木构牌坊。高约7米,面阔5.2米,明间2.7米,次间1.25米。花岗岩基石,明间方柱,边长0.32米,次间圆柱,径0.28米,柱前后有抱鼓石。灰筒瓦屋面。主楼嵌郭沫若书“屈原故里”匾。楼侧有碑2通,规格一致。刻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青石质。螭首,宽1.01米,高0.56米,厚0.24米;碑身高1.9米,宽0.9米,厚0.2米;方座埋于地下。楷书“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落款“大清光绪十二年正月吉日立”。
惠济桥原址位于屈原镇桂林村。该桥为单孔拱券结构石桥,为花岗岩石砌筑。拱券尖券项形式,券石纵联砌置,券脸一券一伏,有石栏杆围护。桥身正面嵌有阴刻“惠济桥”三字的石板。桥面长约7米,桥面宽2.74米,桥高约4米,矢高1.55米,桥跨度约2.7米。
江渎桥原址位于屈原镇桂林村。为单孔石拱桥,花岗岩石砌筑。拱券为半圆拱形式,一券一伏,券石纵联砌置。桥身北面拱券正中嵌有“江渎桥”的石匾。桥面长6.5米,宽2.62米,高3.58米,矢高1.98米,桥跨度3.96米。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
屈子桥原址位于屈原镇。为单孔石拱桥结构,桥长13.3米,宽3.6米,孔跨6.7米。券石纵联砌置,单券单伏,一侧券脸石楷书“屈子桥”。是三峡地区古桥中唯一以屈原名字命名的桥梁。
千善桥原址位于屈原镇龙马溪村二组、长江南岸的古驿道上。为单孔拱券结构石桥,花岗岩石砌筑。东西向构筑。拱券为半圆拱形式,券石纵联砌置,券脸一券一伏,桥身正面嵌有石匾,上刻“千善桥”三字,其上的小字为“光绪贰拾柒年春月立”。桥面长6.6米,桥面宽2.7米,桥高5.3米,矢高1.7米,桥跨度3.4米。该桥精致、小巧,做工讲究,桥体保存完好。
新滩井原址位于屈原镇桂林村二组。该水井的构造形式与一般的水井不一样,它不是竖穴式的,而是平行箱式。外部用本地产青石围合垒砌,平面宽2.3米、深2.4米、高2.6米,有两个泉眼流水,蓄水深0.7米,蓄水容积1.8立方米。
迎和门原址位于归州镇建设街东端。城门洞为拱券结构,条砖发券,三券三伏。金刚墙为砂岩石砌筑,券砖纵列砌置。单檐歇山城楼。门外的匾额上阴刻“迎和门”三字,城门洞宽3.1米,深6.4米,高6.35米,城台宽15米,城砖42×13×10厘米。城门洞内侧左右各置登城马道一处。
景贤门原址位于归州镇解放街南端。城门洞为拱券结构,条砖发券,三券三伏。金刚墙为大块红砂岩石砌筑,券砖纵列砌置。重檐歇山城楼。门外的匾额上阴刻“景贤门”三字,城门洞宽3.58米,高约6米,深9米,城台宽17米,城砖37×17×8厘米,其上有“嘉庆九年”及“归州”等字。
2006年5月25日,凤凰山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驾:自秭归县人民政府出发,路程约1.5千米,约5分钟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