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08 07:35
凤头麦鸡是鸻形目鸻科凤头麦鸡属鸟类。体型中等。腿长;头顶具细长羽冠。嘴黑色,头顶至羽冠黑色;脸白色,眼下方有一黑斑;喉黑色,链接至上胸的黑色宽环带;背、翼上覆羽及三级飞羽绿色,具金属光泽;尾下覆羽棕色;尾羽基部白色,端部黑色,末端羽缘灰白。雌鸟弱冠相对短,喉常有白斑。
凤头麦鸡雄鸟夏羽额、头顶和枕黑褐色,头上有黑色反曲的长形羽冠。眼先、眼上和眼后灰白色和白色,并混杂有白色斑纹。眼下黑色,少数个体形成一黑纹。耳羽和颈侧白色,并混杂有黑斑。背、肩和三级飞羽暗绿色或辉绿色,具棕色羽缘和金属光泽。飞羽黑色,最外侧三枚初级飞羽末端有斜行白斑,肩羽末端沾紫色。尾上覆羽棕色,尾羽基部为白色,端部黑色并具棕白色或灰白色羽缘,外侧一对尾羽纯白色。颏、喉黑色,胸部具宽阔的黑色横带,前颈中部有一黑色纵带将黑色的喉和黑色胸带连结起来,下胸和腹白色。尾下覆羽淡棕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纯白色。
雌鸟和雄鸟基本相似,但头部羽冠稍短,喉部常有白斑。冬羽头淡黑色或皮黄色,羽冠黑色。颏、喉白色,肩和翅覆羽具较宽的皮黄色羽缘,余同夏羽。
幼鸟和成鸟冬羽相似,但冠羽较短,上体具皮黄色羽缘。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肉红色或暗橙栗色。
大小量度:体重♂180-265克,♀180-275克;体长♂305-335毫米,♀290-333毫米;嘴峰♂24-27毫米,♀24-29毫米;翅♂215-238毫米,♀200-231毫米;尾♂100-120毫米,♀91-115毫米;跗蹠♂44-56毫米,♀44-56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和草原地带的湖泊、水塘、沼泽、溪流和农田地带。
在中国北部为夏候鸟,南方为冬候鸟,其间 (河北以南,长江以北)为旅鸟。春季最早于3月初至3月中旬即迁到东北繁殖地,秋季于9月中下旬迁离繁殖地。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常集成数十至数百只的大群。善飞行,常在空中上下翻飞,飞行速度较慢,两翅迟缓地扇动,飞行高度亦不高。有时亦栖息于水边或草地上,当人接近时,伸颈注视,发现有危险则立即起飞。主要吃甲虫、鞘翅目、鳞翅目昆虫、金花虫、天牛幼虫、蚂蚁、石蛾、蝼蛄等昆虫和幼虫,也吃虾、蜗牛、螺、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大量杂草种子及植物嫩叶。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直布罗陀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黎巴嫩、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缅甸、尼泊尔、荷兰、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泰国、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
旅鸟: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巴巴多斯、百慕大、汶莱、加拿大、佛得角、多米尼加、冈比亚、格陵兰岛、瓜德罗普岛、肯尼亚、马提尼克岛、蒙特塞拉特、波多黎各、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塞内加尔、苏丹斯瓦尔巴岛和扬马延岛、塔吉克斯坦、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也门。
分布于北京(海淀、密云、延庆、顺义)、天津(北大港、宁河、团泊洼)、河北(北戴河、石臼坨)、山西(太原、芦芽山、繁峙、宁武、滹沱河)、内蒙古(赤峰、乌梁素海、东胜、伊克昭盟)、辽宁(东港、大连、本溪、朝阳、盘锦)、吉林(图门江、向海)、黑龙江(大兴安岭、扎龙、三江平原、宝清、饶河、乌苏里江、兴凯湖)、山东(莱州)、河南(孟津、三门峡)、陕西(榆林、神木、周至、洛河、韩城)、甘肃(西北部弱水、兰州)、青海(西宁、青海湖、共和)、宁夏(银川平原各县)、新疆(塔里木河、天山、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繁殖鸟,旅鸟);自江苏(六合、太湖、东台、盐都、兴化、常熟、连云港)、安徽(合肥、石臼湖、巢湖)、陕西南部、湖北(武汉沉湖、宜城、江汉湖群、龙感湖、洪湖)、上海(奉贤)及长江以南,湖南(长沙湘江、岳阳、洞庭湖)、江西(抚州、南昌、新建、永修、鄱阳湖)、贵州(贵阳、威宁草海)、广西(梧州、桂林、南宁、北海、北部湾)、广东(广州、番禺)、香港(新界以北、米埔)、海南、西沙群岛(东岛),西至四川(成都、南充、南部、乐山、峨眉、雅安、名山、西昌、宝兴、巴塘)、西藏(江孜、拉萨)、云南(滇池、洱海、丽江、昭通巧家、永善、旬甸、新平),东至浙江(杭州、余杭、临安、富阳、嘉兴、宁波、温州、泰顺、永康)、福建(福州)、台湾(旅鸟,冬候鸟)。
繁殖期5-7月。一雌一雄制,通常成对或成松散的小群在一起营巢。多营巢于草地或沼泽草甸边的盐碱地上,巢甚简陋,系利用地上凹坑或将地上泥土扒成一圆形凹坑即成,内无铺垫或仅垫少许苔草草茎和草叶。5月初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枚,偶见3枚和5枚。卵呈梨形或尖卵圆形,灰绿色或米灰色、被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雌雄鸟轮流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化期25-28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后的第二天即能离巢行走,奔跑迅速,遇人后先急速奔跑,然后隐藏在杂草根部不动,亲鸟则在空中来回飞行鸣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116项)。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