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击求巩固

更新时间:2023-10-29 15:40

“出击求巩固”,毛泽东在1932年3月江口会议提出的扩大苏区的战略方针,未被接受。后来,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红军东路军以闽西老根据地为依托,夺取了漳州战役的重大胜利,使红军扭转了不利战局。

历史背景

毛泽东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反对命令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战略方针而受到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执行者的排斥,在苏区中央局会议上屡次受到批评和指责,决定到叶坪村附近的东华山上休养一段时间。

1932年3月上旬,中革军委致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请在瑞金城郊东华山养病的毛泽东暂停休养,赶赴赣州前线参与军事决策。当天,项英冒着细雨,骑马从瑞金赶到东华山。项英简要介绍了赣州前线作战失利的情况。毛泽东当天上午就带着警卫班冒着大雨赶回瑞金。

在赶回瑞金的路上,毛泽东反复思考速解红军赣州之危的用兵方案,并决定立即电告在前线指挥的中革军委领导人朱德。他直接找到已经调到红军学校当教员的郭化若,立即发出了解救赣州战事危机的用兵方案。3月8日上午,到达赣县的江口附近的中革军委前线指挥部。

在毛泽东的建议下,周恩来决定请中革军委成员和红军各军团主要负责人到江口开会,共同研究红军的行动方案,统一下一步的作战思想。

方针

3月中旬,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在江口召开,史称江口会议。毛泽东在江口指出:“对于赣州,进则攻坚不利,久攻不克已成事实;胜则不易固守,敌军卷土重来,我军无回旋之地。赣州是座只有骨头没有肉的孤城,不必再去‘啃’了。这包袱让蒋介石背去吧。”毛泽东在发言中又一次反对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主张红军主力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党和群众基础较好、地势有利的赣东北方向发展。

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的扩大苏区的战略方针,后来被概括为“出击求巩固”的战略方针,也被有些人称为“东北路线”。毛泽东战略主张的核心是红军应该转入外线,实施进攻作战,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赣东北方向“出击”,以求得苏区的巩固和扩大,而不能局限在赣江两岸攻打敌人坚固设防的中心城市。当时中共苏区中央局的多数成员仍然认为,红军还是要执行中央确定的“进攻路线”,努力创造条件,攻下赣江沿岸的中心城市。所以,毛泽东提出的战略主张被会议所否定。

历史评价

江口会议根据多数人的意见,最终作出红军主力“夹赣江而下”的决定。这个决定的核心内容是:红军主力沿赣江东、西两岸,向北发展,相机夺取赣江流域的中心城市或较大城市。

尽管江口会议没有达到毛泽东预期的目的,未能从战略上扭转红军的被动局面,但江口会议决定毛泽东以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和中革军委委员的身份随中路军行动。这样,毛泽东就随林彪、聂荣臻率领的红军中路行动,根据中革军委3月18日的命令,迅速从赣县长洛出发,向宁都方向转移。

毛泽东随红军中路军北上期间,全面分析了当时的战场态势,考虑到“夹赣江而下”的军事部署将带来的严重后果,他认为应该选择有利的作战方向,尽量减少红军的伤亡,而取得更大的作战效果,并针对当时的战场态势逐步形成了直下漳州的战略构想。

毛泽东在行军途中向林彪、聂荣臻详细阐明了中路军向北发展面临的敌军阻力和向东发展的有利条件,并得到他们的一致赞同。此后,在周恩来的支持下,中革军委决定红军中路军向敌人兵力薄弱的闽南方向发展,并把中路军改称东路军。后来,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红军东路军以闽西老根据地为依托,夺取了漳州战役的重大胜利,使红军扭转了不利战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