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2 10:15
出口入耳(拼音:chū kǒu rù ěr)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出口入耳”。
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了费无极的谗言,要杀太子建。太师伍奢向平王直言,说明太子建是无辜的。
费无极向楚王进谗言道:“太子建和他的师傅伍奢,准备在方城之外背叛楚国,自立为王,就如同宋国和郑国一般。而且这一计谋受到了齐国和晋国的支持。那样将会祸害楚国,这事就快成熟了。”
楚平王听了,信以为真,便叫来伍奢审问。伍奢回答说:“国君您的过失太多了,为什么要相信那些谗言呢?”平王便将伍奢扣押起来。并派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奋扬还未到达城父,就派人暗暗把太子送走了。这年三月,太子建逃到了宋国,平王召奋扬回都。奋扬让城父的官员把自己捆绑起来,送到了都城。
平王见到奋扬后,责备他说:“话出自我的嘴巴,传到了您的耳朵里,谁告诉太子建的呢?”奋扬回答说:“是我告诉他的。君王您当初咐我说:‘伺奉太子,就和伺奉我一样。’我无能,没有二心。执行了您的第一次命令,卫护太子;但不忍心执行您的第二次命令,就把他放跑了,事后后悔,但赶不上了。”
平王说:“你为什么还敢回来?”奋扬答道:“担任差使,而没有完全执行您的命令;您下令召我,我若不回来请罪的话,就是再次违抗君命啊;就连逃也没有逃的地方了。”
平王听了后,说:“回去吧,仍然象过去一样执掌城父的政事。”
出我之口,入君之耳,本是密不透风无他人知晓,楚平王却没料到奋扬自己却提前告知太子,放太子逃跑。奋扬生平事迹不详,但仅从这一事例,就可以看出他忠诚、厚道的为人准则与高尚品德。奋扬知道谁是谁非,不忍心加害无辜的太子,冒着生命危险放他逃离,情愿自己受刑。楚平王在历史上属于昏君之列,但也为奋扬的精神所感动,不仅没有责罚他,而且仍然令他供职如常。
“出口入耳”意思是从我口里说出,进入到你耳中。指两人密谈,外人不知。也指停留在口头,而不付诸实践。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定语。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玄传》:“温执其手曰:‘子忠于我,我不能用,是我罪也,子何谓当然!且出口入耳之言,谁今知之?’”
唐·李大师、李延寿《北史·贺弼传》:“皇太子于己,出口人耳,无所不尽。”
宋·真德秀《宋文叔编仁说》:“程子为二之意可谓深切,然专一如此,却不免长欲速好径之心,滋出口人耳之弊。”
元·吴莱《春秋举传论序》:“汉初学者,区区收补,意其焚残亡脱之余,不藏之屋壁,必载之简册,非徒出口人耳而已。”
明·程敏政《对佛问》:“况今之学者,于孔子之道,亦不能无出口人耳之弊,而又何暇于禅。此亦不足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