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1 11:40

击(拼音:jī),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古形体为篆文,也见于《诗经》《庄子》等先秦著作。击的基本义是敲打,引申为攻打、攻击。敲打是一物碰一物,所以又引申为碰撞,由此引申为触及、接触。

文字源流

形声字兼会意字。“击”字繁体字形作“擊”。根据已有的材料,“擊”的字形在甲金文中未见,小篆作图1,从手毄声。击打是手的动作,故从“”。毄,也读jī。毄字从殳(shū),从軎(wèi)。“殳”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作偏旁表示“打”的意思,“軎”是车轴的头。“毄”的意思是相击,打击,实为“擊”的初文,“擊”为后起的分化字。汉隶(图2-8)中,“擊”字写法不统一,但基本构型为从手毄声。“擊”形体复杂,所以群众将其简化为“击”(先省去“手”和“殳”,再将“軎”轮廓化)。

“击”的本义是敲,打。如“击鼓”,就是敲鼓。“击”与音乐有不解之缘,因为中国古代的许多乐器都是靠击打发音的。许多古籍都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击石拊石”,就是敲打石磬以奏乐。

“击”有时又相当于“拍打”。如《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水击”就是(鹏用翅膀)拍水。“击”由敲打引申为攻打、进攻。如《史记·项羽本纪》:“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击破指打垮、打败。敲打是一物碰一物,所以又引申为碰撞,由此引申为触及、接触。

详细字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古歴切(jī)

攴也。从手毄聲。

说文解字注

“攴也”注:攴下曰:“小擊也。”二篆爲轉注。攴訓小擊,擊則兼大小言之。而但云“攴也”者,於攴下見析言之理,於擊下見渾言之理,互相足也。攴之隶變爲扑,手即又也。又下曰“手也”,因之鞭箠等物皆謂之扑。此經典扑字之義也。《咎繇謨》古文“戛擊”,今文《尚书》擊爲隔,同音叚借。

“从手,毄聲”注:古歷切,十六部。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部】 擊;康熙笔画:17;部外笔画:13

(jī)《唐韵》古历切。《集韵》《韵会》吉历切。并音激。《说文》:攴也。徐曰:扑也。《广韵》:打也。《增韵》:扣也。《易·蒙卦》:击蒙。注:击去童蒙,以发其昧。《史记·叔孙通传》:拔劒击柱。

又《酷吏传》:义纵以鹰击毛挚为治。

又攻杀也。《楚语》:刲羊击豕。注:击,杀也。《前汉·高帝纪》:急击之勿失。

又触也。《庄子·田子方》:目击而道存矣。或作撽。

(xí)又《集韵》《韵会》《正韵》并刑敌切。音檄。与觋同。男巫也。《荀子·王制篇》:知其吉凶妖祥,伛巫跛击之事也。注:击读为觋。

(jì)又《集韵》吉诣切。音计。人名。春秋晋有屠击。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凵”2画,㇗(竖折)一笔写成。首笔横居上居中。第二笔长横居中,在横中线下侧。竖笔在竖中线。“凵”,居下居中,顶部与首笔横大致等宽。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