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04 14:20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实验室于1987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0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实行边建设边开放。1992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实验室是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化学所(北京)联合组成的。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分子反应动力学,利用现代化学反应动力学实验与理论方法,在原子和分子的水平上研究基元化学反应和复杂分子反应及相关过程的动力学。
主要研究内容:利用基元反应态态动力学研究化学过程中的过渡态动力学及量子干涉现象;自由基光化学及反应动力学;超快分子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控制的理论;分子团簇的结构和动力学;生物分子的电荷转移和质子转移过程;界面及凝聚相的光谱与动力学;单分子与单粒子的光谱与动力学;大气化学、燃烧化学、星际化学及化学激光中一些重要过程的反应动力学。
实验室目标:在分子反应动力学基础科学研究中作出重要创新成果,为重大科学技术进步提供基础知识,争创世界一流的实验室,要在国际科学研究领域占一席之地。
主要研究:气相分子(包括激发态分子、自由基、离子)的相互作用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激光诱导的分子反应动态学,原子、分子团簇的形成和反应,气体分子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等。探索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和规律、影响反应通道和产物态分布的各种因素,以达到控制化学反应的最终目的。实验室以实验研究为主,同时也注重理论研究,力求在理论与实验结合的基础上对分子间和分子内的动力学过程有深入的了解。
实验室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分子反应的取向性,气相分子的光解离和光电离,激发态和自由基的反应和传能动力学,超快化学过程的飞秒激光探测和波包理论研究,原子分子团簇的生成机理和动力学等。研究的反应体系着眼于在大气化学、化学激光、燃烧、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中提出的重要化学反应。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
近两年,杨学明小组在研究基元反应方面,发现反应过渡态中的量子干涉现象,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了重要文章,对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学科作出重要贡献。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本实验室在实验设备、实验技术、理论研究和计算方面,都在逐渐缩短与国际先进实验室的差距,已成为国内分子反应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基地,是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攀登计划和 973 计划)的牵头单位。
1993 年第 15 期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Science》指出:大连是化学物理的温床,因为大连化物所有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表明该实验室在国际上的地位已被承认。
1997 年国际著名的 Gordon 会议将本室沙国河院士的发现 -- “ CO 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确定为会议的中心议题,并邀请到会报告。楼南泉院士自 1979 年起,被聘为国际分子束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长期),张存浩院士被聘为国际重要学术刊物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的编委。 2001年被聘为该实验室主任的杨学明研究员,是本领域国际杰出的青年科学家。
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杨学明研究员,中科院院士何国钟研究员任本届(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学委会成员由国内外著名的同行专家、教授17人组成。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22人(其中研究员15人,副研5人,助研2人),技术人员4人,管理人员1人。在该室工作的有五位资深中科院院士,他们是楼南泉、张存浩、朱起鹤、何国钟、沙国河。 除了上述5位院士外,其他的学术带头人还有:杨学明,王秀岩,韩克利,王 利,杨何平,李学初,白吉玲,吕日昌等。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培养出一百多名研究生,数十人已经成为学术带头人。同时取得了多项成果,获多项奖励:
1.“分子束反应动力学和分子传能研究”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6 年);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87 年);
2.“分子束激光裂解谱仪”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 年);
4.“分子及团簇的激光光解和光电离的综合实验设备研制”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 年); 大型实验装置的研制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 (1982 、 1994 年 ) ;
5.“双共振电离法研究激发态分子光谱和态分辨碰撞传能” 获 1997 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及 1999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其中沙国河院士等首次实验发现“分子碰撞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被评为 2000 年中国十大科学进展新闻之一;
6.“分子束和激光束反应动态学研究” 获1999 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