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骨

更新时间:2022-05-02 21:43

按照东方人的审美观点,女性面容以面下部椭圆、下颌角区平滑、颏部尖圆为美,即人们常说的瓜子脸形。下颌角区平滑,可给人以秀美柔顺的感觉。而肥厚宽大的下颌则给人刚毅、硬朗的感觉,更适合于阳刚之气的男性。

切骨简介

根据下颌角情况不同,下颌切骨术有口内切口法、口外切口发、口内口外联合切口法,手术时应用微型摆锯,骨凿、咬骨钳去除肥厚宽大的下颌角。各种方法均有其适应范围及有缺点,如下颌角切骨术口内切口法切口隐蔽,面部无手术痕迹,但切骨量较少,手术并发症较高(如面神经总干或及分支损伤造成面瘫或局部面瘫,面动脉、颈外动脉、下牙槽动脉损伤造成大出血等),以韩国为例,该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口外切口法发并发症相对略低,切骨量也较大,但切口暴露,术后有切口疤痕是其不足。

切骨的病因

切骨的病因主要有“工作性肥大”理论和遗传因素两种。

工作性肥大

自从1880年Legg最早报道一个10岁的良性咬肌肥大的病例以来,切骨至今仍被西方学者诊断为嚼肌良性肥大。对于引起咬肌良性肥大的病因也主要集中在咬肌本身的病理性改变。1947年,Guraey提出了引起咬肌良性肥大的“工作性”病因,即“工作性肥太”的理论。他认为咬牙习惯,夜间磨牙和咀嚼肌的过分工作,造成了咬肌良性渐进性的肥大增生切骨。有些学者补充提出牙齿脱落、牙疼、单侧咀嚼,多种咬合关系紊乱和颞下颌关节的疾病t以及情绪不稳定时的习惯性咬牙均可能促成咬肌良性肥大切骨。

遗传因素

1986年,南斯拉夫学者Roncevic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遗传因素造成下颌角肥大或咬肌良性肥大切骨理论。他不同意“工作性肥大切骨”的理论。认为在下颌角肥大或咬肌良性肥大切骨的患者中确有咬台关系紊乱者,但不能认为咬合紊乱就是下颌角肥大或咬肌良性肥大的诱固。紊乱可能是原发性的,也可能是继发性的,因为有众多的咬合紊乱患者并没有发生下领角肥大或咬肌良性肥大。偏侧咀嚼可能是结果,因为一般情况下,在肌肉发育良好的一侧咀嚼更容易;而且许多因一侧牙齿脱落或牙痛而主要用另一侧咀嚼的人,并未出现下额角肥太或咬肌良性肥大。咬牙和夜间磨牙在正常人中比较常见,而在下颌角肥大或咬肌良性肥大的患者中却不多见。手术并没有去除“工作性肥太”理论提及的下额角肥大或咬肌良性肥大的诱因,但迄今为止,尚无一例复发。下颌角肥太或咬肌良性肥大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经组织病理学检查,都是正常横纹肌,并没有发现肌纤维肥大切骨。基于上述原因,Roncevic提出,咬肌良性肥大切骨很可能是一种先天性的、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由于下颌角肥大而引起的肌肉“畸形”,而大部分“方形脸”或下颌角区域的增大变厚诊断为下颌角肥大更为合理。这一理论普遍被东方学者所接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