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24 11:09
刘世南(1923年10月-2021年8月1日),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市。著名文史专家、诗人。
刘世南幼年开始由父亲指导诵读古书十余年,接受正式教育至高一而止。
曾下放新建县(现新建区)铁河垦殖场,在垦殖场中学当场办(民办)教师,教中学语文。
曾先后在吉安、遂川、永新、新建等地担任中学语文教师。以《谈古文的标点、注释和翻译》、《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意见》、《关于宋诗的评价问题》等学术论文始为学术界重视,与学术名家钱锺书、钱仲联、吕叔湘、朱东润、程千帆、屈守元、白敦仁等先生有密切的学术交往。
1979年,刘世南先生调入江西师范大学,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师,评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并受聘为《全清诗》编纂委员会顾问、江西省古籍整理中心组成员、大型课题《豫章丛书》点校首席学术顾问。
1989年退休,2006年补评为教授。
2021年8月1日22时,著名文史专家、诗人刘世南先生辞世,享年99岁。
刘世南先生出版的《清诗流派史》先后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被学术界视为清诗研究的经典著作之一,陈永正、胡迎建、张兵、熊盛元、张仲谋、王琦珍等人有书评对此书作出高度评价。此外,郭丹教授对刘世南先生的学术访谈刊发于《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旧体诗除结集外,还曾收入《海岳弦歌集》、《余事集》等多种选集,《诗刊》2015年增刊发有专辑。为学校、学院撰拟楹联和铭文多篇,成为校史中重要文献。
代表作有《清诗流派史》(1995年台北文津出版公司出版繁体竖排本、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简体横排本)、
《在学术殿堂外》(200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清文选》(与刘松来教授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即出)、
《大螺居诗存》(2004年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意外或偶然——报人读史札记》读后——与田东江先生商榷 博览群书 2007/04
一样题材,两种风格——舒位《冰山曲》和郭麐《大墙上蒿行》解读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7/01
前后固应无此作,一书上下二千年 评《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 博览群书 2007/01
谈诗注的“挖脚跟” 博览群书 2006/04
超汉越宋 别树一宗——清代古文研究的几个问题 文学遗产 2005/06
从著述看学识 《郑孝胥前半生评传》读后 博览群书 2005/08
从《不自弃文》谈曹雪芹的思想 明清小说研究 2003/03
《红楼梦》奇思异想的文化渊源 明清小说研究 2002/01
深刻赏析来自正确理解——读《来之文录续编·赏析编》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对《朱彝尊选集》的意见──与叶元章、钟夏两先生商榷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1/03
出处不明 评注必误 ──读《清人绝句五十家掇英》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0/01
借助工具书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不能完全依赖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9/03
郭麐诗歌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4
读书偶记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7/03
“本初弦上”的出处——答余英时先生的疑问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7/02
《巢经巢诗钞笺注》读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7/01 论袁枚思想及其性灵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1
谈《黄仲则诗选》的注释──与止水先生商榷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5/06
厉鹗与浙派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2
论王闿运诗的摹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3
从黄遵宪诗谈注释之难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4/04
论注释、引证与标点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3/06
“面如田”与“食肉”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3/04
《赵翼诗选》注释举谬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3/01
论王士祯的诗论与诗 文学评论 1992/06
论王士祯的神韵说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2
论陈维崧及其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4
二论魏晋六朝文学评价问题——答章培恒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1
究竟应该怎样评价魏晋南北朝文学——与章培恒同志商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01
明末清初的河朔诗派——《清诗史》“遗民诗” 的一章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4
再论吴伟业及其诗——答王兴康同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2
吴伟业论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03
沈德潜论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02
论王士祯的创作与诗论 文学评论 1982/01
是奴隶还是奴才——对《袭人评论的异议》的异议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01
关于宋诗的评价问题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01
谈对古人诗文的引用和发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02
王伯舆不是王世贞的别号 文学评论 1980/04
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意见 文史哲 1979/05
刘世南先生出版的《清诗流派史》先后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被学术界视为清诗研究的经典著作之一,陈永正、胡迎建、张兵、熊盛元、张仲谋、王琦珍等人有书评对此书作出高度评价。此外,郭丹教授对刘世南先生的学术访谈刊发于《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旧体诗除结集外,还曾收入《海岳弦歌集》、《余事集》等多种选集,《诗刊》2015年增刊发有专辑。为学校、学院撰拟楹联和铭文多篇,成为校史中重要文献。
没有念过大学的大学教师
在图书馆二楼样本书库,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衣着俭朴、鹤发童颜的老人在那里看书写书,或边走边看,或埋头笔记。他便是本文主人公没有念过大学的大学教师---刘世南先生。
按照约定的时间,我们来到了刘老家里。房子面积不大,有很多空间都被他的藏书占去了,因此觉得愈发的拥挤。客厅墙壁上挂着两幅山水画。正中间放着一张小圆桌,上面放了许多点心,听说我们要来,他特意准备的。他是一位博学乐观的老人,他喜欢笑,和他交谈既是一种享受,更是一次胜读十年书的收获。
为学 严谨求是
刘老师生于1923年,父亲是前清秀才。小时候跟着父亲读了12年的古书,熟背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左传》等古书。这样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从此他走上了研究古典文学的道路。
刘老是一个以读书为乐的人。现已八十一岁高龄的他仍手不释卷,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仍孜孜不倦在读书写文章。应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邀请,他正与文学院刘松来教授合作编写40万字的《清文选》。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在青年时便努力学英文,特别是在钱钟书、吕叔湘等人的影响下,刘老更是笃志学习英文。他每天的日记都是中英文兼有。
为师 精心以教
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另外几家出版社一些注本的错误,并分析了其致误的原因。钱钟书很快就给他回了信,同时主动向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推荐了他。后来,钱钟书还给刘老寄了一本他新出的《旧文四篇》,在扉页上附信笺一张,并把书中误排的汉字与外文,一一用蓝色圆珠笔亲自改正,这令刚调入江西师大的他欣喜万分。刘老主动拿出了那本《旧文四篇》,让我们一睹大师的真迹。
刘老的正式学历只是解放前高一肄业。他不是科班出身,但读书广,古今中外、正史野史无不精通。一看见别人的文章或点校的古籍,很容易发现错误。对于古典文学研究,他强调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性。打基础重在背诵,即所谓熟能生巧。背诵不但能使人熟悉本文,而且能激发灵感,可以使人联想到很多看似无关其实有用的知识。他认为学术本来就是一个天然精巧的有机整体,只要彻底熟悉了它的主要部分,其他自会被人摸索、钩连起来。同时,一个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人,“十三经必须全部阅读,真正读懂。各高校中文系的古典文学教师都必须能背诵《论语》、《孟子》、《左传》、《礼记》、《老子》、《庄子》、《荀子》”。
刘老是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杰出者,传道、授业、解惑,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在给陈至立等四人的信中提出了他对培养古典文学研究人才的七点建议:一是精读打好根底的书;二是博览群书;三是确立主题,力求搜其资料;四是著作必古所未有,后不可无;五是观点要由资料中提出;六是要学会写古文、骈文、旧诗和词;七是不受名利诱惑。
刘老是平易近人的,对于向他求教的人从不吝啬,常常与之一谈便是几个小时。北大有一位博士生,他的硕士论文写的是清诗,参考的是刘老的《清诗流派史》,博士论文也想研究清诗,仍需要参照该书。于是前几天他专程从北京来拜访刘老,刘老与其促膝长谈,让该博士生满意而归。就在我们采访的头天晚上,一个电话把睡梦中的刘老吵醒,是江西医学院一位老师向他请教问题,刘老花了一个小时帮他解决了疑惑。就连我们问的一些十分幼稚的问题他仍是悉心的指点。
为人 思忧天下
他八十一岁高龄,矍铄如六十。他说,他完全不考虑养生。从不吃补品,也不刻意锻炼,不打拳,不练太极,不午休,经常做一次饭吃几天。他是早上起来散散步,看书时喜欢走动,仅此而已。
我们的采访持续了三个小时,刘老的侃侃而谈让我们沉浸于其中,感受到了学者的魅力和知识的无穷。临走时他赠送给我们一本他撰写的《在学术殿堂外》,并亲笔附上了赠言。同时还与我们亲切合影留念
历史人物:刘世南
字景虞,长乐人,乐昌尉嘉誉之子。嘉誉,字德称,李延平门人也。世南少从林之奇游,与吕祖谦为友。秉礼蹈义,乡党敬之。官至吉州司理参军。子,砥、砺。
砥 字履之。六岁日诵千言,每览古人忠孝大节,辄激发慷慨。初尝读释老书,叹曰:“此不足习。”乃治举子业,又叹曰:“此不宜专习。”闻文公得濂、洛之传,遂与弟砺师事焉。文公盖深器之。举乾道二年进士,以时方攻道学,不复有意仕进。为文宏博,亦工于诗。
砺 字用之。幼颖悟,中童子科。及从文公游,笃志于学,蔡元定编置道州,砺与其兄独冒时禁厚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