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勃

更新时间:2024-11-01 14:43

刘勃(1880--1959)字季庵,原名玉亳,别号飞帘居士,简山村人(旧属海阳)。光绪29年(公元1903年)癸卯拔贡。博学能文,擅长书法。他的作品运笔苍劲,结构严谨。草书更为绝妙,所书“十七帖”,纵横驰骋,不拘绳墨,深得右军神韵。当时推为县内书法第一,同时称誉胶东。今英灵山东志门的横额“浩气常存”为其遗墨。民国20年(公元1931年)在凤城主编《西园月刊》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刘勃不但善书善文,且荐其民族气节。日寇占烟台,伪巿政府遣人请他到维诗会任职,刘勃璜眉冷对,严词拒绝。人民政府对其高洁行为颁表赞许,解故后赠给生活费助刘勃安度晚年。

人物生平

刘勃(1880——1959)原名玉毫,别号飞帘居士。胶东社会名人。祖居海阳尚山村(今属乳山市),家道富裕。“戊戌变法”深刻影响其思想,在县学与鞠国香等结成琼林读书会,明习诗文,暗倡维新。谭嗣同殉难忌辰,苏林文借祭忠魂,宜传维新。知县凌钹曾闻讯,指责刘勃不守本分,意欲加罪。刘勃傲然相对:“甘当六君子,羞作一懦夫”。知县大怒,下狱禁锢。士林共愤,齐赴县衙请愿。官惧众威,被迫释放刘勃,准许集会。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刘勃考中拔贡,与其父有仇隙的人惶惶不安。刘勃笑登仇家之门,温语陈述是非,敦睦宗族,深受乡里敬重。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刘勃愤撰《讨袁檄》,印成传单,散发至青岛、济南、烟台威海等地,凝动一时。刘勃曾任军阀孙传芳的移书长,因政见分歧,时常发生争执。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上海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孙传芳拟予镇压,刘勃谏阻:“苏、浙、闽、统、赖归将车学强上问踞海防门户,工人为沪埠根基,若动其本,念失东服屏障”。孙传芳疑忌,将刘勃软禁军中。身处逆境,仍作文吟诗以言志,曾著《中华统一论》两篇,赋诗多首。后,孙传芳失败,刘勃获释归里。1928年,刘勃在海阳县尚山村兴办国学专修科,教习初中国文、数学、英文,时论、历史、世界地理等,方圆50里,慕名前来就读者甚多。他讲解深透,系统清晰,且不拘古训,尤能抒发新的学术思想。由于他以立志,勤学、正派、俭朴。务实为治学之风,故造就的学生多品学兼优。1934年,刘勃任海阳县志馆襄赛,与鞠国香等续修《海阳县志》。他广征博采,并进行实地考察,夜以继日,为志书告成费尽心血。1939年前后,国民党投降派司令赵保原、秦毓堂、郑维屏等慕刘勃之名,皆欲将其罗为门下。刘均鄙而严绝,吟菊抒志:“抱香傲霜枝,耻落污浊地。”国民党鲁东行署主任李先良驻牟平大龙口时,登门礼聘。刘勃闻李先良博学多才,非一般武夫可比,遂应聘。一次召开党、政、军、民大会,李先良欲借刘勃名望,请其发表演讲,宜传曲线救国,粉饰其亲日,反共的嘴脸。刘勃认清其面目,当场佯允,登台后则大讲岳飞抗金事迹,最后高唱一曲《满江红》拂袖而去。1940年,刘勃困居烟台,伪道尹张化南聘他为秘书,被其拒绝。

刘勃是胶东著名的书法家。他幼临赵孟短,后摹柳公权,故正楷圆化猷劲;汉隶虽临张迁,但有创新;钟鼎篆书颇有功底,草书尤为擅长,笔力刚劲,挥墨超俗。建国后,在烟台文史研究会工作。1959年病逝。遗作有《扪虱丛谈》《沧桑回顾录》《戎马春秋》《字说一得》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