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8 15:15
刘呐鸥(1905―1940.9.3),原名灿波,笔名洛生。台湾台南人。因从小生长在日本,通日语和英语,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后到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与戴望舒、施蛰存等同学,深受法国文学影响。1928年创办第一线书店,出版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一二八”事变后因书店被毁而去日本。1939年回到上海成为汉奸,投靠汪精卫并被任命为《文汇报》的社长。后即遭暗杀身亡。他为著名的新感觉派作家。其作品节奏跳跃性大,采用了意识流手法。留有《都市风景线》等作品。
刘呐鸥,原名刘灿波,笔名洛生、欧外鸥等。台湾台南人。在日本长大,先后在东京青山学院和日本庆应大学文科读书。
1925年毕业后回国,入上海震旦大学,与杜衡、施蛰存、戴望舒同在法文特别班就学。
1928年创办第一线书店,遭封后次年又办水沫书店,出版“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自己翻译过《艺术社会学》和日本新感觉派的小说,同时,在书店创办的《无轨列车》、《新文艺》等刊物上发表节奏跳动、运用现代派手法表现都市迷狂的小说《游戏》、《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等,1930年结集为《都市风景线》。还写有《电影节奏简论》等论文。
一二八战事后东渡日本,1939年投靠汪精卫政府,他与穆时英被认为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
1940年9月3日,被视为“落水”的刘呐鸥,在上海京华饭店门口饮弹毙命。
施蛰存:
刘灿波(即呐鸥原名)喜欢文学和电影。文学方面,他喜欢的是所谓“新兴文学”、“尖端文学”。新兴文学是指十月革命以后兴起的苏联文学。尖端文学的意义似乎广一点,除了苏联文学之外,还有新流派的资产阶级文学。他高兴谈历史唯物主义文艺理论,也高兴谈弗洛伊德的性心理文艺分析。总之,当时在日本流行的文学风尚,他每天都会滔滔不绝地谈一阵,我和望舒当然受了他不少影响。
妻子黄素贞。
田亦洲.《艺术电影论》:刘呐鸥的电影理论翻译实践与策略[J].当代电影,2019,(第3期).
秦贤次.刘呐鸥与鲁迅[J].鲁迅研究月刊,2017,(第2期).
李晨.跨界的摩登——刘呐鸥的文学与影像探索实践[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第9期).
祝良文.“孤岛时期”的穆时英、刘呐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