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咸荥

更新时间:2023-01-05 20:30

刘咸荥,(1857—1949年),字豫波,成都双流人,“川西夫子”刘止唐的孙子。民国时期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贤之一,室名静娱楼。

人物生平

刘咸荥先生给世人留下的印象,一是劝善,二是书画,三是教育。晚清到民国时期,因为百年来中华民族遭受的空前耻辱,文化精英们大多不遗余力吸收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过激地否定,有人甚至到了否定汉字的地步。

刘氏一族于劝善始于止唐公刘沅。《成都志通讯·成都街名考》说:“纯化街原名三巷子,后因刘止唐住此传道讲学,故更名为纯化街。寓有‘纯正人心、感化大众’的意思。民国四年,他家门口还悬挂有邛州翰林伍崧生所书‘儒林刘止唐先生第’横匾一块。”刘咸荥以槐轩学说为宗旨,从劝善入手,出版刊物,实施赈济,启善心于末世,振善行于既倒。1941年,他在上海道德书局刊印《静娱楼劝善全集》《新德善刊》等。

颜楷1918年辞职回家后,与刘咸焌在南门纯化街北延庆寺合办乐善公所,救济贫苦。刘咸荥几乎每日在此,仿照书法家翁同龢,标明润笔费卖字,其中七成捐办赈济事业,三成家用。1931年十七省大水灾,成都市各界助赈会发起募集寒衣,刘咸荥作为四川著名乡贤,亲自撰文《成都市各界募集寒衣助赈会公启》,文情并茂,催人泪下。

字如其人 达观旷逸

书法是刘咸荥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论为殿堂庙宇书写楹联匾额,还是劝善或为他人作书,他的作品始终有一种遒劲飘逸,或隐或显地表现出黄庭坚书法的意趣,风致跌宕而雍雅,体现了达观旷逸的人生境界。

书法旨趣

为什么刘咸荥书法旨趣有这样的?他的大学同僚宋诚之在《为刘豫老追悼会》一文中说:“犹忆前不久,豫老尚能说话,余至卧室看视因曰:‘以百年后当见如何现象?盖私心以为九十余岁老人,已不多见,其对于生死的心早有所释’。豫老答曰:‘死后之情况那能晓得?惟人生总有一死,应尽便须尽,不必多虑,亦不必有所喜惧耳!’”他的另一位朋友林思进在《双流刘君豫波家传》中说:“然君顾不汲汲荣进……又十余年,既倦而休,优游终老。至九十有二,神明湛然,无呻吟痛苦,非有道之士,其孰能与于斯!”朋友们看到了他的通透。

同为“五老”之一的诗人、书法家赵熙去世时,刘咸荥亲撰挽联:“五老只余二人,悲君又去;九泉若逢三友,说我就来。”上联悲伤于老友的前后故去,下联又很诙谐地告诉亡者,死,无外乎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这样的人生态度,体现在刘咸荥笔下行走的线条、水墨那里,必然是潇洒旷达,必然显现艺术大家才具备的智慧与才情。

诗文

五老只余二人,悲君又去;

九泉若逢三友,说我就来。

——挽友

圆塔慧光浮,想见旧唐云影;

寺峰遗教在,反留古佛禅宗。

——题绵竹祥符寺圭峰堂

说法石点头,愧我初登欢喜地;

光明花作萼,幸师再坐菩提场。

——题绵竹祥符寺

问九老何处飞来,一片碧云天影静;

悟三乘遥空望去,四山明月佛光多。

——题峨眉山仙峰寺九老洞

碧岩丹嶂极高寒,到此间搔首可问天;

玉宇琼楼真咫尺,喜今朝展眉能近月。

——题峨眉山金顶

一花一叶尽慈光,看私欲消除,澄潭秋月;

九天九地宏佛道,喜泰和翔洽,普物春风。

——题绵竹祥符寺大雄宝殿

生不视强寇西来,天意茫茫,伤心恸洒河山泪;

死好见先皇地下,英姿凛凛,放眼早空南北人。

——题武侯祠刘备殿,联赞备孙刘谌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题成都武侯祠

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泪洒山河,志在五伦扶正轨;

纵极王侯非富贵,英灵照天地,身经百战为斯民。

——题成都武侯祠刘备殿

九天环佩舞翩跹,饶他节度旌旗,那及长风乘鹤去;

万劫沙虫空色相,试问麻姑沧海,还同一笑赋归来。

——题成都望江楼清椀室

风腾电驭云车,合青城三十六峰,浩气灵光同照耀;

辅翊天枢帝座,悯人世百千万劫,教生度死大慈悲。

——题青城山上清宫

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题成都武侯祠

道德经括人天治乱之大原,溯群仙统驭,万类生成,归于太极;

柱下史与乾坤悠久而为祖,合佛教慈悲,孔门忠恕,树厥先声。

——题青城山天师洞

此间寻校书香冢白杨中,问他旧日风流,汲来古井余芬,一样渡名桃叶好;

西去接工部草堂秋水外,同是天涯沦落,自有浣笺流韵,不妨诗让杜陵多。

——题成都望江楼浣笺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