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喜欣

更新时间:2024-08-17 16:05

刘喜欣,女,1965年5月生于济南市,籍贯山东省荣成市。现任山东美术馆副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水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所获荣誉

《泰山松风》入选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获优秀奖;

《憩》入选200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

《雨霁》入选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获优秀奖;

《晨露》入选全国第三届中国重彩画展,获优秀奖;

《清夏》入选首届中国水墨画小品精作展,获优秀奖;

《清露滴山林》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

《绿映》入选全国中国画精品展;

《雾里看花》入选全国十六届新人新作展;

《初雪》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

《江南雨亦奇》入选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

《新农村——花圃写生》入选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

《缘》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中国美协、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组委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此作品还获得了济南市委、市政府设立的首届“泉城文艺奖”。

《千佛涯造像》入选齐鲁颂“三个一百”艺术创作工程;

《千佛崖造像》入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

《千佛崖造像》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美协主办的《齐鲁颂——山东省中国山水画晋京展》获创作奖;

《千佛崖造像》入选由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并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山东作品展”优秀创作奖。

人物经历

情系山海 画融中西

——记青年女画家刘喜欣(张肖萍)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画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她们以独有的敏锐细腻和画面表现,传达着对艺术、人生和世界的感受。当代女性画家越来越成为一支富有特色的创作群体,刘喜欣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刘喜欣生于书画世家,自幼随其父刘宝纯先生研习中国山水画。宝纯先生为当代中国艺坛诗、书、画大家,多年耳濡目染,造就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传统中国画功底。随后她进入大学攻读油画专业,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文艺理论。她之所以选择油画专业,是因为她认为作为一名青年画家,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道路上既应该肩负起继承传统的责任,同时还更应该勇于承担起开拓发展的重任。

大学毕业后,她始终不忘这份责任,潜心在中国人物、花鸟、山水画技法及理论上宽泛而又深入的探索和尝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苦苦探求和摸索。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选择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学习深造,期间着重学习、研究中国现代重彩、岩彩画。中国现代重彩、岩彩画是传统工笔重彩画在现代文化和审美条件下变革和发展产生的新画种。在创作中,她把西方绘画的精华引入中国工笔重彩画中,充分发挥现代技法材料的特长。在继承传统设色特点的同时,又借鉴吸收油画的优点,强调画面大的色调,以现代意识表现传统题材,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画面唯美、新颖,具备了一种传统与现代相融相包、别具一格的魅力。这些年她走访了几十个国家进行写生、交流,学习国际艺术大师的创作技法,吸取精华,博采众长,为她的绘画创作注入了新元素。

刘喜欣的作品,色泽凝丽润泽,意境深沉悠远,极富感染力,展现出一种求真唯美,具有独特东方审美意境的艺术格调。“画格”历来是衡量中国画的重要标准,格调不仅仅是形式语言和绘画技巧,更是透过表象折射出来的人格价值,是画家的精神气质和内在品格的真实写照。多年的沉淀与历练,使得她养成了谦和好礼、刻苦踏实、淡泊名利、温柔敦厚的性情气质,其画面散发着清韵与正气,流露着生动与灵性,摒弃了张扬与浮躁,透射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她把对鲜活生命的热爱,对美丽家乡的热爱,对壮丽山河的热爱,诉诸于笔端,融汇在画里,追求“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情真意切”的艺术境界。

她近些年创作的十几幅作品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画展,多幅作品获奖并被组委会收藏。仅就她今年的创作而言,她的“一山”“一水”便是可圈可点。

“一山”——《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是以建于初唐的济南千佛山摩崖佛造像为题材,表现千佛山摩崖石刻佛像在雪后的景色,画面主体是褐色风化的山岩,枯竹枝桠交错,残雪积于崖上,以皴、擦、洗、染等多种绘画技法突出了斑驳陆离的质感,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石窟造像艺术也由此而入,佛像画逐渐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绘画题材之一。南北朝时梁代张僧繇的“张家样”、北齐曹仲达的“曹家样”为历代画家所推崇。至隋唐时期,吴道子的“吴家样”,周昉的“周家样”等更使得佛像画颇享盛名。不仅大量的民间工匠从事各类龛窟庙宇的装饰性绘画,当时的士大夫画家也几乎都擅长佛像画。宋元文人画兴起后,佛像画更是文人雅士所钟爱的题材之一。刘喜欣的这幅《千佛崖造像》将佛教精神和东方美学注入到工笔重彩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中,在扎根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画的构图及明暗处理方式,融入现代绘画意识,利用黑、白、灰简单的色彩,描绘出岩石立体厚重的质。石窟人物造像清瘦俊美,使得石洞中的古佛宁谧安详,意境深邃悠远。整体画面令人耳目一新,遐思神往,可以说是佛教名胜古迹题材创作在当今时代的一个典范。

作为一位致力于颂扬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中华历史文明的青年女画家,作为一位对艺术事业有着不懈追求的美术工作者,她突破传统佛像画取材和表现形式的窠臼,在中国山水画中用创新大胆的手法表现摩崖石刻造像群,取得了极大成功。《千佛崖造像》入选“齐鲁颂‘三个一百’美术创作工程——百处山东重点历史名胜古迹创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获得山东省委、省政府设立的最高文艺奖——山东省第五届“泰山文艺奖”二等奖的殊荣。值得一提的是,“齐鲁颂‘三个一百’美术创作工程”海选中涉及佛教题材的有五六幅,在讨论阶段就有专家指出了此类题材创作的难度,既要表现出历史古迹的沧桑感,又要表现出佛教圣像的庄严圣洁;既要刻画出佛教圣像的庄严,又要避免偶像化、程式化的佛像摹写;要把握、平衡好抽象与具象表现的关系,要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当代艺术创作中等等。评委专家在最后的评审中一致认为,《千佛崖造像》巧妙地解决了此类题材创作的难题,完成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实现了传统绘画题材与现代创作技法的完美契合。

“一水”——《蓝潮激荡》

《蓝潮激荡》大胆的以大海作为唯一的物象加以表现,兼容中国传统工笔画技法和西方绘画技法的长处,凸显了中国传统工笔绘画的“工细”,每一粒晶莹剔透的水珠都用心描绘,每一朵琼花碎玉般的浪花都用心“雕琢”,对中国传统绘画中以“线”造型的功夫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同时融进了西画对光影明暗关系的细节处理,并吸收了西方美术史中“海景画”的养分,注重对画面整体透视关系和结构构成的准确把握,使整个画面具有强烈的冲击力。

自古以来,山东海疆就浸润在博大开阔的氛围中,显示出海洋文化开放、融合、纳新和隽永的特质。中国古代绘画以大海为题材的早有先例,如取材神话宗教的“龙水图”、风俗绘画“钱塘观潮图”等。上世纪新中国和平建设时期,还诞生了一批图写毛主席诗词意境和歌颂社会主义海军风貌、海港建设和捕鱼生产的新山水风景画等。而将大海作为唯一独立的物象加以描绘和表现,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尤其是工笔重彩画中尚不多见。

刘喜欣祖籍在胶东半岛,血液里早就融入了这些优秀的海洋文化基因,在表现大海题材上,她做了很多思考和有益的尝试,探索出了一套新颖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她在《蓝潮激荡》中即赋予了海洋故乡的意义,如同19世纪末俄罗斯著名的海洋画家艾伊瓦佐夫斯基笔下那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情境氛围,让一幅具有三维立体感的、气势磅礴的大海展现在观者面前。

《蓝潮激荡》是为庆祝党的“十八大”召开而创作的。作品参加了省政协、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文化厅等在党的“十八大”前后举办的多次展览,并随“齐鲁画风——庆祝党的“十八大”美丽山东中国画晋京展”到全国政协礼堂展出,获得了领导、专家的广泛好评。

一名艺术家首先应以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作品为人民服务。歌颂祖国的河山,激发人们爱国、爱党、奋发向上的热情是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山东以远见卓识的气魄,展开了一幅恢弘壮阔的蓝图,奏响了国家战略蓝色交响的最强音。刘喜欣这幅《蓝潮激荡》无疑是这首蓝色交响乐中一个闪亮的音符。

一件优秀的艺术品,也绝不是曲高和寡,而应是雅俗共赏,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在展览现场,观众们争相在这幅《蓝潮激荡》前摄影留念,喜爱程度溢于言表,这在当今众多画展中也是不多见的情景。

她又准备创作系列《千佛崖造像》,这些摩崖造像都是隋唐时期在山体上凿刻的,历经岁月沧桑,已经成为大自然与人类历史文明的完美结合。她以继承传统历史文化为己任,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更深刻了解历史文化,更好的继承与发展祖国的文化事业。她深感有义务承担历史使命、传承中国文化,有义务紧扣时代脉搏,吸收时尚元素,勇于开拓创新,积极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展望未来,作为一名青年画家,她身上的担子还很重,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笔墨当随时代”,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为作品注入新生命和活力。她对艺术热爱让她总有一种创作的激情激励自己,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她将有更多更好的、符合现代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作品展示在人们眼前,让每个人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对未来充满激情和希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