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规

更新时间:2024-10-15 15:05

刘承规(949-1012年),本名承珪,字大方,楚州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北宋宦官,内班都知刘延稻的儿子。

人物生平

刘承规,本名承珪,字大方,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他的父亲刘延稻,曾任内班都知,是一位高级宦官

宋太祖时

建隆年间,刘承规补为高班,官不过从九品,相当于中下县的县尉或主簿。由于他勤奋好学,做事认真,又很精干,因而探受主子倚信。宋太宗即位后,他—举超拜北作坊副使,其宫品从原先的从九品,一下子跃升为正八品。此后、他多次奉命出京,代表朝廷处理有关事宜。

宋太宗时

宋太宗继位后,越级担任北作坊副使。适逢当地山民聚众造反,承规和知州乔维岳率领兵马讨伐平定了暴乱。太平兴国四年 (公元979年)秋,契丹进犯镇州(今河北正定),宋太宗派兵迎击。刘承规奉命率师屯驻定州,以便随时应接。是时,黄河滑州决口,刘承规等又奉命治河,督士兵丁夫堵塞决口,护卫河堤。

雍熙年间,刘承规受命勾当内藏库皇城司,出为鄜延路阵都监,继而又改任崇仪使,迁洛苑使

淳化三年 (公元992年)三月三日,宋太宗下诏有司详定秤法,时任司监内藏库崇仪使的刘承规接受了这一重任。

宋真宗时

宋真宗即位后,刘承规担任胜州刺史。咸平三年 (1000年),宋廷议修天雄军(治所今河北大名县)城垒,刘承规奉命前往传授经画,对于环州兵力部署问题,主张增加环州(甘肃环县)木波镇之戍兵,以便应援诸路。宋真宗接受了他的建议。

咸平六年,契丹兴师攻打定州望都县。宋军高阳关赶赴望都援助时,与契丹军发生遭遇战,结果惨败。刘承规奉旨前往按问。朝廷根据刘承规所调查的情况,惩处了一些严重失职的将领。

景德二年 (1005年),当时宋军瀛洲大败蕃部。刘承规奉旨前往核实情况,朝廷根据实情嘉奖了有功人员。

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在宋真宗泰山过程中,刘承规掌发运使、迁昭宣使长州防御使

大中祥符二年五月,曾受命更定茶法的刘承规,他把有关茶法汇编一起,给真宗呈上《茶法条贯》二十三份。

大中祥符五年, 为了加强内藏库的管理,刘承规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条例,向真宗上陈“内藏库须知”五卷。

大中样符五年, 刘承规以身体有病为由,要求致仕。真宗特置景福殿使、新州观察使,以表恩宠,班序在客省使之上。

大中祥符六年 ,由王钦若杨亿等人编修,刘承规掌其事的《册府元龟》顺利编成。

大中祥符六年,真宗见刘承规久病瘦弱,为取道家易名度厄之义,遂改珪为规,授左骁卫上将军安远军节度观察留后致仕。刘承规刚刚致仕,就病故了。

主要成就

详定权衡法

自汉至唐,重量单位命名有铢、两(24铢)、斤(16两);钩(30斤)、石(四钩)。唐制虽然曾经把一两分作十分叫钱。而当时这个“分”的进位还未确定为钱的十分之一。其说以“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宋承唐制,沿用了钱这个名称,但是重量小单位只用到钱位,不够当时实际的需要。鉴于这种状况,淳化三年三月三日,宋太宗下诏有司详定秤法,把这一重任交给了司监内藏库祟仪使刘承规。

刘承规受命后对旧式权衡作了仔细调查,发现了问题之所在:太府寺旧铜式,自一钱至十斤,凡五十一,轻重无准,外府岁受黄金必自毫厘计之,式自钱始,则伤于重。为此,他提出要“别制法物”,即要另外制定出适用于计量金银重量纳新式秤。

为了实现权衡的改制,刘承规认真研究了以往的权衡法。他根据《汉志》有关记载,设计制造了两种新秤,即取《汉志》“子谷秬黍为则,广十黍以为寸,从其大乐之尺(指太府尺),就成二术,因度尺而求匣,自积黍而取象,以厘象造一钱半及一两等二秤。”刘承规所制造的二种秤,从秤上体现了权衡的新法。

新制二称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四:

1、所谓一称的法则,是指十五斤等于一称,合二百四十两,即二千四百钱。其进位关系,由斤进到称,用十五的倍数;由两进到称,用二十四的倍数,一切进位都是从这二种进位法推算出来的。

2、小单位进位法有两个系统,厘毫进位法:1钱=10×1分=10×10厘=10×100毫=10×1000丝10×10000忽,这就是所谓“以分而推忽,为定数之端。”絫黍进位法:1两=24铢=240,絫=2400黍,所谓“初以积黍为准”。

3、等一钱半的称采用所谓“以取一称之法”,即它的称量是十五分,计三百六十黍,每分二十四黍,每厘2.4黍。

4、等一两的称采用所谓“为一称之则”,即它的称量是24铢,计二千四百黍,二十四彦为钱,计二百四十黍,2.4黍为分,计二十四黍。

宋代权衡经刘承规改制后,益为精准。当时朝廷命有司,按新法夏铸铜式,制出一批新称授予大府,置于内府外府.复颁于全国各地。至是“好弊无所指,中外以为便”。

领编史书

刘承规在编纂史籍、整理图书等方面,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喜欢读书,勤学好问,接见文人,质访故实。在乎时,他重视积聚图书,而且善于分类管理。

咸平元年,宋真宗三馆秘阁书籍岁久不治,命刘承规负责整理,他与秘阁校理杜镐等人一起,对图书进行分类排整,并著为目录。真宗见刘承规很能干,每当朝廷编修重要史籍时,常命刘承规典领。

景德二年(1005年),真宗让王钦若杨亿等编修历代君臣事迹,命刘承规掌其事。该书内容庞大,自上古五代,分门编纂,共分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门,于大中祥符六年成书奏上,名曰《册府元龟》 ,共一于卷。这部书概括了全部十七史。其所引书,皆为北宋以前古本,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里面凝聚着刘承规的一份心血。

除此之外,刘承规还参与了其它史书的编修,例如,朱昂杜镐编次馆图书籍,钱苦水修太宗实录,以及修国史、编著雠校之事,均由刘承规典领,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天书”活动

景德四年,真宗在副宰相王钦若的鼓动下,正沉醉于炮制“天书”的闹剧,刘承规也参与了这一制造迷信的骗局。

大中祥符元年、在宋真宗泰山过程中,刘承规掌发运使、迁昭宣使、长州防御使。二年,真宗下令在京城建玉清昭应宫,作为敬奉“天书”的重要场所。并命丁渭主持,以刘承规为副使。该工程规模宏大,每天服役的民工达三、四万人,所用建筑材料。分别从全国各地征调。为迎合皇帝的欢心,掌内藏的刘承规,亲临现场指择,大肆挥霍国库资时。屋室少有不合要求,虽金碧已具,也要把它毁掉,重新建造。有司不敢计其所费。其中长生祟寿殿的三座塑像,就用了一万两金,五千两银。这也是刘承规拿内藏以来所作的惊人之举。

刘承规一向好伺察,许多人都怕他。但遇事却能宽恕人。在建造玉清昭应宫过程中,铸铁工曾向他告发本监前后盗铜数千斤,埋藏在地里头。刘承规听罢不动声色,装作不理睬,然后秘密派人把被盗走的铜,取回归公。好像场地上没有发现什么人盗铜,一切都在照常进行。盗钢的铸铁监虽未受到追查问罪,但心中却忐忑不安。他既畏刘承规,又感激刘承规。玉清昭应宫原准备十五年建成,由于丁谓、刘承规下令夜以继日施工,结果只用了七年就修成宫殿二千六百一十区。

大中祥符二年,真宗车驾出潼关,渡渭河祀汾阴后土。这次祭祀活动,凡百物供应全由刘承规安排。他根据路途山川河流状况,利用水运,把所需物资全部按时安全运到。

刘承规对真宗一片忠心,宋真宗也把他看作心腹。真宗率百官朝陵、东封及祭后土,一去就得好长时间,刘承规则奉命留宫掌管大内公事。封祀礼成后,当进秩,刘承规却上表要求退职离休。真宗没让刘承规退职,并作七言诗赐给刘承规,以示敦勉。接着又封他为宣政使、迎州观察使

个人荣誉

刘承规屡有劳绩,精力充沛,廉洁奉公,好儒学,喜藏书,能考访事实,礼待土人。虽然出身于宦官,主要工作是参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为皇帝倚重。死后,赠为左骁卫上将军镇江军节度使,赐谥为“忠肃”。在宋代宦官中,死后被加谥号的,刘承规是第一个。

大中祥符七年,玉清昭应宫建成后,宋真宗加赠刘承规为侍中,并遣中使诣坟祭告。当时,二圣殿塑像配享功臣,宋真宗特诏塑刘承规像于宋太宗像之侧旁,被视为皇帝的功臣,同饷祭祀,这在宋代宦官中也是罕见的。

他的像被塑在宋太宗像的侧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