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25 21:40
刘招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评铁道部突出贡献专家,现为中铁电气化局副总工程师,国家优质工程及鲁班奖现场复查专家组组长,教授级高工,博士(后)博导,学术领域兼任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总工程师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专家,被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交通运输部等单位聘为专家。
刘招伟于1962年7月13日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县,自幼家境极其困苦,过着缺吃少穿的生活,但勤奋好学他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科研项目“浅埋暗挖法”,被评为国家级工法,在全国推动应用,产生了巨大的效率和经济效率,他主持的广州地铁公园前车站和杨体区间工程信息化施工经验,并作为样板在全线应用,仅优化设计一项就为国家节约投资300多万元,刘招伟教授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军都山隧道、广州地铁一号线、公园前地铁车站、乌稍岭隧道等工程中成功应用;共发表相关核心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30余篇,编写专著6部,参编规范2部,申请发明专利5项,编写教材10多部。
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进站博士后1名,硕士研究生1名,他曾参与过北京、天津、深圳、广州等国内几乎所有城市的地铁设计与建设,,也承担过武江过江隧道等多项重点工程科研项目,先后主持、参与了多项城市地铁、铁路、公路隧道等工程的施工与科研工作,有多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并获奖励,做为主研人员,以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工程为依托,全过程参与了浅埋暗挖施工技术的试验研究并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总结形成了浅埋暗挖工法并全面推广应用,为浅埋暗挖施工技术的形成与推广作出了贡献,以西气东输穿江工程为依托,主持了泥水盾构在复合地层中穿越江河段的施工技术研究并取得成功,为盾构工法在软硬不均地层穿越江、河施工奠定了技术基础,在实践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城市地下工程监控量测与信息反馈技术,为信息化施工提供了技术依据。
本书在学习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年工程实践,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岩溶成因、岩溶探测预报技术以及岩溶处治技术;简要分析了岩溶产生条件、岩溶发育特征、岩溶水运动特征和岩溶突水灾变特征等;以圆梁山岩溶隧道为工程背景,进行了岩溶突水类型的力学分析,通过概化岩溶突水地质模式,构建岩溶突水计算模型,对岩溶隧水灾变过程和灾变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对岩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了岩溶处治的基本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岩溶,阐述了各类岩溶隧道施工中的关键处治技术、施工工艺和工程对策。
本书内容丰富,实践性强,是一本集岩溶隧道施工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一体的综合书籍。本书可供矿山、地质、交通、国防、水利水电等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等参考使用。
本书内容包括监测技术基础知识,详细介绍各种监测项目的原理、方法、仪器仪表、测点布设技术以及盾构法、浅埋暗挖法、明挖法等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的监测要求,同时介绍了远程监测系统,论述了制定监测控制基准的一般方法,同时给出了国内外监测控制基准. 。
1997年被评为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7年被评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1998年被评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2000年被评为“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3年被评为“洛阳市优秀专家”,同年被评为“河南省第七届青年科技奖及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
200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3年被评为“洛阳市科技领军人才;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次,建设部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 1 次,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 次,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1 次,河南省科技进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 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