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民叔

更新时间:2023-01-13 19:56

刘民叔(1897~1960) ,名复,四川成都人。少时就读于成都府中学堂、四川存古堂,课余从祖父、外祖习医。

并从学于国学大师廖季平,对古(中)医学钻研颇深。民国15年 (1926年)移居上海行医。民国26年创立中国古医学会,发展、交流古医学术经验。民国29年任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刘氏行医40余年,精于内科,兼通妇、儿科。早年常投麻、桂、白虎、承气原方以治时症;晚年探索以中药治疗臌胀、肿瘤等疑难重症。治杂病以虚实为纲,治实重在攻邪,常施巴豆、甘遂、芫花、水蛭等峻烈之品;补虚重在养阳,每用大剂附桂、硫磺等。著有《鲁楼医案》、《伊尹汤液经》、《时疫解惑论》、《肿胀编》、《华阳医说》、《伤寒论霍乱训解》、《素问痿论释难》。撰有《神农本草经逸文考》等。

先生名复,字民叔,姓刘氏,四川成都华阳县人,生於公元1897年,即清光绪廿三年丁酉十月十五日,殁於公元1960年5月7日,享年六十四岁。先生曾祖怀公业医,祖承先公亦业医,故自幼秉承家学。八岁就童子塾,即以“人之初,性本善”与“医之始,本岐黄”两书同时并读。越五年,读书成都府中学堂,课馀之暇,从外祖康朝庆公学医,嗣又入四川存古学堂,课馀研医不辍。又先後从郭、吴、胡、冯、何、陈、范、郑诸名师游。1915年九月应四川全省第一届中医考试,名列甲等第一,不以是自满,而更事深造。请业於蜀中大儒井研廖季平先生,得所传,至是专以古医学鸣世。廖氏为近代经学大师,学问精深渊博,世罕其俦,康有为梁启超辈皆受其训益,馀杭章太炎亦盛称廖氏之学确有独到之处,而医学乃其馀绪耳。1926年,先生束装东下,先至渝,继之夏口,续之宁,复至沪渎,侨居黄浦江滨,悬壼行医凡三十馀年。先生治病救人,尽心尽力,凡临一症,负责终绐。其处方既简而赅,亦奇亦正,疑难大病,往往投以不经见之药,如附子、乌头、砒霜、木鳖、硫磺、巴豆、甘遂、大戟、蝱虫、水蛭、大黄之属,且剂量逾恒,屡起沉疴,是以声誉卓然,求诊者日必百数十人。

夫子之治学也,凡唐宋以还之书无不读,而独取神农伊尹仲景之书,一以古医经为正宗,创立中国古医学会,讲学於鲁楼讲台,四方景从而师事者日益众。二十年代中期,与神州国医学会中医界诸老友朱少坡、祝味菊等,协办景和医科大学并任教焉,为中医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立论中国古医为六大学派:凡治神农学者曰汤液派、治黄帝学者曰针灸派、治彭祖学者曰导引派、治素女学者曰房中派、治苖父学者曰祝由派、治俞跗学者曰割治派。我中医处方用药者属汤液派,而神农伊尹仲景者为汤液派之大成也。汤液家法辨证首重立法,立法而後候证,故先立风、寒、温三纲,後定汗、吐、下、利、温中、养阴六法,再以表裏分配而出六经。简约之,亦即一表二裏,一表在太阳主汗法,二裏实则阳明主下法,虚则少阴主温法。此为汤液辨证之要旨,亦为药治学家之正宗。

论《伤寒论》中风、伤寒二者条文宜互易,以中风为表实证,故当不汗出而恶风。伤寒为表虚证,故当汗出而恶寒。即以麻黄汤为治中风之首方,桂枝汤为治伤寒之首方,补正千年以来历代伤寒注家之阙失。

说中国为世界之古国,古医为世界之古医,神农尝药,黄帝制针,伊尹组方,源流远长,代有发明。若古希腊、古罗马之哲理医学,则远不如中医有系统有组织也。此等实事求是,格物致知之成绩,在世界医学史上诚有不可磨灭者,且乎巍然独立於东方,为世界医学之瑰宝。

自乾嘉以来,江南医风多崇尚叶薛吴王,用药轻清,以灵巧为主。而刘师处方用药,一遵古医经,善用经方之麻桂姜辛,於附子一味,尤有独到心得,时人奉之为川派。与当时同在上海开业之四川祝味菊先生,并称之为火神。先生川籍人也。其於附子家属及其临牀使用,独具只眼,以中医处方用药,当以天生原药为合宜,取本草以疏方剂,取方以证本草,运用原药以求原效,不得与提炼有效成份并为一谈。附子之为药焉,在中医列入温中类,以为回阳救绝者也。其家属有五, 附子、乌头、天雄、侧子、漏篮子,同一辛味而各异其趣。按附子成熟於秋,而必采之於冬,待其形全气足,乃合於用,且以八角者为良。至春由少而壮,名曰乌头。乌头为母,而更环生附子。附子、乌头以冬春采时为别,而乌头、天雄,则又以有无附子为识。乌头体团,有子附生,性雌故也。天雄形长,独生无子,性雄故也。是附子、天雄、乌头三品,为同种而异用者也。若位偏而体小者,名为侧子,至於再偏更小者,名鬲子,亦名漏篮子。此三者皆环生於乌头。古方有用侧子以治风湿偏痹之证。而漏篮子则用者甚少,以其赋性不厚故也。附子家属,性皆麻痹,用之者亦正利用其麻痹之性,其甚者作醉无所知觉,但不致人於死,苟心力有馀,必然来甦。然必野生者乃有此性,若田种者则又远逊矣。惟此麻痹,可除寒湿,可逐水气,可以挽元阳之亡,可以续神机之绝。除此而外,附子独具破症坚积聚血瘕之功效, 此为近世本草忽略少察之处。正因附子列《神农本经》下品,属辛温强有力之品,力能消瘀散血破症坚血瘕,刘师选用,以之治恶性肿瘤之属寒证者,每获良效。

先生於恶性肿瘤治疗,别具匠心,以肿瘤亦当辨其表裏、虚实、寒热、上下、气血,按汗、吐、下、利、温中、养阴六法参差互用。特肿瘤专病,又当加强其辨证论治之细则,其分肿瘤为四例;一曰结气,治之以散;二曰血瘕,治之以破;三曰绝伤,治之以续;四曰死肌,治之以逐。临牀选用生半夏、海藻、白歛、南星、附子、桃仁、丹参、鼠妇、水蛭、壁虎、地黄、乾漆、白胶、白芨、络石、铁落诸药,灵活掌握,诚有减轻痛苦,延长生命,进而收治愈之功,为近代中医治疗恶性肿瘤另辟蹊径。

先生晚年尤擅治卒中大厥、腹水鼓胀等疑难诸症。论说腹水肿胀,治在少阳,少阳主利法者也。以古时和、利两字相近,遂误利为和,後世诸家因之,而不知少阳之“和”解当为“利”解也。著有《肿胀》专编,立九法十三方。论原巴豆治疗日本住血吸虫病晚期腹水,以及原巴豆宜不劈破先煎,待巴豆油自然溶解於水,以之逐水而无呕吐之弊,并附验案於後。全编引经据典,心裁独出。

1954年,先生出席华东暨上海巿中医代表会议,又先後应全国血吸虫病九人小组及上海广慈医院、徐滙医院之聘,顾问中医。

先生长子慎言,长女文粲,秉承家学,皆业医。门弟子有张亦相、周元庆、陈正平、黎晓生、杨茂如、朱佐才、周济士、孟友松、李鼎、蔡岫青、邱介天、叶茂烟、查国科、胡慈园、汪赞美、刘德传、杨晴碧、张文江、王凯平、詹阳春、陈济莹、卞嵩京等数十人。

先生著作已公诸於世者有《古医汤液丛书》《蜀医丛书》《鲁楼医学丛书》,如《神农古本草经三品逸文考》《考次伊尹汤液经》《时疫解惑论》《伤寒论霍乱训解》《素问痿论释难》《鲁楼医案》《华阳医说(上下集)》,及《肿胀编》等。

嵩京入门既晚,同门中数。最幼,今举先生五十年代医案数则,或由此可略窥先生医术之全豹。

梁步孔,沪上命相家真左笔梁左书之哲嗣也。自幼哮喘,发则痰嗽喘逆,倚息亟亟乎不可终日。胸突背驼,虽年届弱冠,犹状如孩童,其父虑其久而天折不寿,乃求治於先生。先生为平旦诊脉者三,斟酌再四,处上下两信丸与服。方用红砒、白砒为主,顿时震动全巿医药各界。蔡同德、达仁堂两药店并凑,始为之配全,朝夕服之,一年病情控制, 二年、三年,逐形发育长大,俨然伟岸一丈夫也。後娶妻生子,一如常人。

上下两信丸 治哮喘痼疾,喉中有呀呷音,虽胸凸背驼亦良验。此方无毒,可以久服,病愈不发为止。

上方 白砒 西藏青果 甘草 上三味共研极细末,用薄米糊为丸,如芥子大,瓷瓶密藏,勿令洩气,每日上午九时服十丸,凉开水送下。未满六岁者服六丸,未满两岁者服两丸。

下方 红砒 杭州白芍 甘草 上二味共研极细末,用薄米糊为丸,如芥子大,瓷瓶密藏,勿令洩气,每日下午三时服十丸,凉开水送下。未满六岁者服六丸,未满两岁者服两丸。

上下方 夜晚九时取上下方各五丸,凉开水送下。幼孩服如前法,以上三次,服药後并高枕仰卧,勿多言语。

先生曰,砒石,大辛大热大毒,专能燥痰,治寒痰坚结不解之哮喘夙疾,以及疟痢诸症。用之得当真有劫病却疾之效,内服祗可极少量,合入丹丸,取其久服而收功之能事。先生更常用砒石治中风痰闭证屡验,以哮喘既可用砒石以逐痰,而中风痰闭,亦可以砒石以逐痰,痰去则窍开,神明得复,方出《太平惠民方》。

沈男,四十五岁,患喘咳已久,寒痰留滞上焦,气道壅窒,咳逆喘促,倚息不得卧,诊得阳脉浮紧,阴脉弦涩,法当先攻其表,开发上焦,方用生麻黄 石硫磺 北细辛 桂枝尖 光杏仁 姜半夏 五味子 生甘草服药一剂,喘咳减轻,原方去硫磺、杏仁、姜半夏,加生半夏 白附块 乾姜 ,服後咯出浊痰甚多,胸膈廓然得开,病势已减其半,遂专以小青龙加射干、杏仁、茯苓等味,以助其温宣淡渗,喘咳痰嗽逐渐平复,续以甘药调治,以资益养。

先生曰,此寒痰胶结之证也。元阳既亏,复感外邪,势难骤解,今用麻桂等开发,复以硫磺温摄下元,是则以缓喘吸,而免暴脱之虞,故必坚持标本兼治,即整体与局部并顾之法也。

丁大狗,沪西江蘇路本帮老饭店职工,病梅毒性心脏病,肝硬化腹水多年,既苦病痛之缠身,复愁生活之困苦。先生闻之,每值转方,辄驱车往焉,自费用餐,免费诊病。每方用原巴豆二三两为主,治疗再三,竟得带病延年,今录处方一则:

一医附一医院,门诊号57-30254。诊断为梅毒性心脏病,肝硬化腹水,鼓胀已成,腹壁青脉怒张,心悸,动辄喘促,面色黧黑,形肉消乏,诊得脉沈弦涩,视其苔黄垢腻,方用,原巴豆 生锦纹 半边莲 九孔子 枣仁 木通 翘心 海藻 昆布 海带 苞米须 老柚皮服三剂。

先生曰,巴豆、大黄,同为峻烈泻下药也。而巴豆性温,大黄苦寒,巴豆宜於寒凝积聚,大黄用於实热燥结。虽禀性各异,然亦有其共性,以并具斩关夺门,勘乱却病之功。古方三物偹急丸,所以巴豆大黄同用,要在此也。两药峻烈泻下,更能破症瘕积聚,盖有形实积,必頼此两味,始得水瘀并除。汤剂用原巴豆,当宜生用,去壳取仁,不可捣碎,先煎一小时,今裂开油出,自然化和於水,则不致使人烦乱不安。若用巴豆霜,则药效不彰。

又甘遂、大戟,亦峻烈逐水药也,气体壮实者宜之,盖皆性猛有毒之品。後世炮制甘遂,常以面煨或醋制,以减毒性,然毒性既减,药效亦损。先生因之,每用生甘遂,取肥白者研粉,以速药效。每用一二钱,和入汤药服。此亦《内经》“洁净府、去陈莝”之说也。善用者必有奇效。

孙洪,第二军医大学政委。早年投身革命,军旅生涯,难免风霜露宿,饥饱劳役,而成阳虚沈寒痼冷夙疾。终年形寒不煖,虽值暑天,亦必长袖衣裤,反复泄泻,不能稍冷或食油腻,外形不减,而神情萎顿。先生为处大剂温中,方用黄附块 辣乾姜 瑶肉桂 潞党参 五味子 生甘草煎取浓汤,一日三服,每服一碗,前後共服附子达百斤之多,逐渐康复如常。

汪金森,男,卅八岁,工人,患全身性脂膜炎,住广慈医院内科病房。先生顾问广慈医院中医,每值周三下午,必来车相迎。病者全身皮下结节,成批发生,大小不等。先则潮红热痛,数周後退,退後皮肤塌陷黯黑,伴持续高热达四十度,消乏无力,食欲减退,肌肉关节酸痛,大渴烦躁,脉呈洪大有力,舌现黯红,先生仿犀角地黄,清营化斑法。方用生石膏 犀角 生栀子豆豉黄连 为主,另以元参、丹皮、紫草、连翘、竹叶、黄栢、木通、知母、茅根、洋参、绿豆、草河车等味,随证加减。再以鲜生地 另泡绞汁冲入,治疗半月,高热控制,皮下结节红肿亦减少发,烦渴饮食都得改善,前後共进石膏五十馀斤。旁观者无不为之高兴,渠料因琐碎事,夫妻龃龉,病情突变,一夜暴卒,闻之者皆为之叹息。

陈剑晨,先生之老友,沪上口琹演奏家,与石人望等同享盛名,体质素弱,复因事烦,乃习气功,欲使强健,然因指导无方,遂致走火,气聚结於脉络,流窜不已,肢体酸麻无力,食少便烂,肌肤甲错,形肉瘦削,四肢厥冷,燥渴引饮,遂成上热下寒,上燥下湿之候。先生处温下润燥,利络引气方。方用黄附块 鲜土苓 蕲蛇 淡蝎 僵蚕 蚯蚓 甘草 大豆卷 薏苡 桑枝槐枝桃枝李枝杏枝梅枝柳枝服二剂 如此常年调治,症状好转,今尚健在云云。

原用量一钱,折合今算为三克。

(本文分别刊登于一九九四年十月《第十一次全国医史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滙编》、一九九五年第一期《上海中医药杂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