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之

更新时间:2023-07-06 12:28

刘秀之(396年~464年),字道宝,东莞郡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人,寒门出身。司徒刘穆之的堂侄,世居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南朝宋名臣、大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秀之,字道宝,东莞郡莒县人,是司徒刘穆之的堂兄刘仲道的儿子,他家先辈一直住在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他的父亲刘仲道和刘穆之,在刘裕于京口举兵讨伐桓玄时,共同前往投靠刘裕。刘裕渡江兵发建康时,补任他为建武参军,让他和孟昶共同留守京口。刘裕平定桓玄之后,任命他为余姚县令,但不久便死于任上。

刘秀之父亲早死,家庭十分贫困,他却非常有志气有道德。十多岁时,和一群孩子在江边小洲游戏,忽然有大蛇游来,势头很吓人,小孩们无不仓惶惊叫,刘秀之独自镇定不动,别人很惊异他的胆量。东海人何承天一贯器重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刘秀之的哥哥刘钦之当朱龄石的右军参军,跟随朱龄石一起战死。刘秀之非常悲痛,不参加宴会有十多年。

能臣干吏

景平二年(424年),被调任驸马都尉,奉朝请,但因家庭贫困,请求担任俸禄更多的广陵郡丞,结果只被任命为江夏王刘义恭和平北将军彭城王刘义康的行参军,之后十几年间,又先后担任无锡县令、阳羡县令、乌程县令,都获得了能干的称誉。

元嘉十六年(439年),他迁建康县令,一度被调为尚书中兵郎,但不久又被重新调回当建康县令。刘秀之性格谨细严密,善于探明微小的罪行或企图,很有干练的名声。吏部尚书沈演之多次在文帝面前称道他,但可能因出身寒门,以及其堂叔刘穆之早已逝世二十多年,朝中并无多少背景,故一直未能得到提拔。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刘骏镇守雍州治所襄阳时,征调刘秀之当抚军录事参军、襄阳县令。襄阳有六门堰,过去有良田几千顷。六门堰长久失修,败坏得很厉害,公家私人却没有什么收入。刘骏派刘秀之修复六门堰,果然取得成功,雍州此后常常大丰收。后刘骏报请朝廷,改任刘秀之为雍州境内的广平太守(侨立、实治襄阳)。

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刘秀之被调为督梁、南北秦三州诸军事,宁远将军,西戎校尉,梁南秦州刺史。当时汉川发生饥荒,人民没有收入,境内骚乱得很。刘秀之善于管理,亲自过节俭的生活,作人民的榜样。过去汉川人全都用绢布作为货币,刘秀之限令用铜金银作钱用,百姓深得恩惠。汉川直到南梁还延续着他确立的这一套做法。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刘义隆发动大规模北伐。朝廷派辅国将军杨文德,巴西、梓潼二郡守刘弘宗接受刘秀之指挥,并以刘秀之部署和指挥汧、陇一带的北伐事宜,策应柳元景的西路北伐军。刘秀之派建武将军锡千秋带二千人向子午后南谷口开进,本府司马竺宗之带三千人向骆谷南口前进,威远将军梁寻带一千人向斜谷南口前进。氐人杨高叛乱,刘秀之率军讨伐他们,将杨高兄弟全部斩杀。

孝武重臣

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太子刘劭弑杀宋文帝自称皇帝。不久,武陵王刘骏在江州起兵讨伐刘劭,并向四方发布讨逆檄文。刘秀之闻讯,当天便起兵响应刘骏。后向刘骏请求率领军队前赴襄阳,结果因司空、南谯王刘义宣的坚决反对,而作罢。同年四月,刘骏平定刘劭之乱,入主建康,是为宋孝武帝。刘秀之因功升迁至使持节、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他分下俸禄二百八十万,留付梁州镇守的军队。此外,一丝不取。梁、益二州境内很富饶。以前到任的刺史,无不经营聚敛,多的达到万两黄金收入,他们所带的宾客都是京城的贫寒士人,出外当郡县长官,都以搜括钱财为主要目的。而如今,刘秀之到任后,管理政务严明而廉洁,以身作则,远近人民无不安宁,都非常敬爱他。

孝建元年(454年),南郡王刘义宣占据荆州造反,他派参军王曜从刘秀之那里征调兵员,结果刘秀之当天便斩杀了王曜,率军整装待发,讨伐刘义宣。刘秀之派中兵参军韦山松带领一万多人为先锋,袭击江陵,出三峡。刘义宣部竺超民派部将席天生阻击韦山松,韦山松只一个回合,便砍下了席天生的脑袋,大破叛军。不久,韦山松率军顺利前进到江陵,却被鲁秀击败,韦山松被杀。但不久,江陵也被孝武帝派的王玄谟部攻破,鲁秀被射杀。当年,刘秀之晋号征虏将军,改督任为监任,持节,刺史照旧。因为起义兵的功劳,被封康乐县侯,食邑六百户。第二年,迁官监郢州诸军事,郢州刺史,将军照旧。他没有上任。

大明元年(457年),刘秀之被调为右卫将军。第二年迁官丹阳尹。从前,刘秀之堂叔刘穆之当丹阳尹时,和他的兄弟子侄们在厅堂上宴会,刘秀之也参加了。厅堂大柱上有一个窟窿,刘穆之对他的子侄兄弟和刘秀之说:“你们试试用板栗远远地瞄准这个柱子,如果有哪个能掷进这个窟窿,将来必定当此郡长官。”穆之的几个儿子都没有掷中,只有刘秀之一个人击中那个窟窿。当时,官府经常买百姓的东西,但不给钱,百姓满口怨言。刘秀之认为这是应该改正的行为,当面向孝武帝陈述得很恳切,孝武帝当场接受了。广陵王刘诞造反,刘秀之进入皇城的东城主动防守。当年迁官尚书右仆射(副宰相)。

大明五年(461年),刘秀之兼官太子右卫率。同年,雍州刺史、海陵王刘休茂起兵造反,被当地百姓杀死。孝武帝派刘秀之以现任官代表朝廷前往雍州慰劳当地百姓,对这个事件中的好人、坏人进行甄别。刘秀之顺利完成任务,回到京城。刘休茂死后,雍州刺史和宁蛮校尉两职缺额。由于雍州乃当时刘宋王朝北部边境的军事中心和南朝边防重地,孝武帝经过再三思虑权衡后,选定刘秀之担当此重任,正式任命他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的竟、陵随二郡军事,安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孝武帝亲自坐车到新亭送别刘秀之赴任。

病逝

大明八年(464年),孝武帝临终前想调他为尚书左仆射(宰相),应该是准备让他担任顾命大臣,这事还未实行,他便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孝武帝非常痛惜他的逝世,下诏书哀悼说:“刘秀之见识深远,器局忠正,才能超群,忠诚素著,无论在朝在外,都政绩斐然,当年叛军造制祸乱,他在万里之外便率先抵抗,到了在朝为官,赞助国家,计谋如泉涌、威望服人,被朝中民间人士共同钦佩,汉南地区法令繁杂,人民痛苦,迫切希望有好的官员莅临,后来朝廷暂时放他赴西方任职,出外不长时间,西边地区人民便深深地爱戴他,我仔细回想古代的贤能之士的行为,以及回忆他的前前后后,可说他心地善良、忠义感人,没有多少人能达到这境界的。目前朝廷正需要他的补裨,国家需要他的辅助,却突然逝世,我深感悲痛,他活着时没有享受到最崇高的荣誉,死后应该受到大力地褒扬,况且他一贯生活俭朴,克己复礼,封赏不重。想到这些,我感到深深地悲哀,也更增加我的遗憾。可以追认他为侍中、司徒、持节、都督、刺史,校尉照旧。并且增加封邑一千户,谥号为忠成公。”刘秀之为人坦率,风格平易近人,虽然不注重风度,但忠诚而坚韧,办事相当干练,孝武帝因为他当官时廉洁,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赐给他家二十万钱,布三百匹。

主要功绩

一、历任地方官颇多政绩,多次担任刺史,为官清廉,治政整肃,治理地方井井有条,如任梁、南秦州刺史时“善于为政,躬自俭约,百姓至今受其利”,任梁、益二州刺史时“为治整肃,以身率下,远近安悦焉”,堪称刘宋王朝的能臣干吏。

二、元嘉第二次北伐时,指挥和部署汉中往关中方向的北伐事宜,策应柳元景、薛安都的西路北伐军。

三、讨伐氐族杨高叛乱,最后斩杀杨高兄弟。

四、参与讨伐元凶刘劭,辅助宋孝武帝登基。

五、参与讨伐刘义宣之战,进击江陵,大败义宣。

六、参与孝武帝朝的改定制令。

人物评价

总评

刘秀之是刘宋孝武帝朝的重要大臣。他虽是刘穆之的堂侄,但其当官出仕时,其堂叔刘穆之已逝世多年,朝中并无多少背景,又是寒门出身,因此在其为官的前期二十多年内,一直担任县令这样的小官,虽然多有政绩,但一直都得不到提拔。一直到五十岁的时候,被刘骏征调进雍州为官,跟随刘骏镇守襄阳,辅助刘骏治理襄阳有功,被刘骏提拔为太守。后又担任边境刺史,将刘宋王朝的西部边境治理地井井有条。在孝武帝刘骏即位初年的刘义宣之乱中,上游大部分地区都参加叛乱,唯独刘秀之所驻的益、梁二州是上游州镇中始终力挺孝武帝的方镇力量,故在叛乱平息后,刘秀之不断得到孝武帝的信任和重用,被孝武帝提拔进高层。但刘秀之始终为政整肃、办事干练、为官清廉、以身率下,得到朝廷内外的共同钦佩,是刘宋孝武帝朝高层中的能臣代表。

历代评价

刘骏:“秀之识局明远,才应通畅,诚著蕃朝,绩宣累岳。往岁逆臣交构,首义万里,及职司端尹,赞戎两宫,嘉谋征誉,实彰朝野。汉南法繁民嗛,属伫良牧,故暂辍心膂,外弘风规,出未逾期,德庇西服。详考古烈,旅观终始,淳心忠概,无以尚兹。方式亮皇猷,入卫根本,奄至薨逝,震恸于朕心。生荣之典,未穷宠数,哀终之礼,宜尽崇饰。兼履谦守约,封社弗广,兴言悼往,益增痛恨。可赠侍中、司空,持节、都督、刺史、校尉如故,并增封邑为千户。谥为忠成公。”识局明远,才应通畅,诚著蕃朝,绩宣累岳。

沈约:①“秀之为治整肃,以身率下,远近安悦焉。”②“秀之野率无风采,而心力坚正。”③“孝建启基,西楚放命,难连淮、济,势盛江服。朱修之著节汉南,刘秀之推锋万里,并诚载艰一,忠惟帝念。”

李延寿:①秀之为政整肃,政绩有声,远近悦焉。②莅官清洁,家无余财。

轶事典故

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何承天天文学家、官御史中丞)十分器重秀之,不但教他进取做人,还将女儿许配给秀之。秀之有“贤妻良母”相佑,以其兄钦之耿直的性格为学习的榜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德行为人们所重。

史料记载

宋书·列传第四十一》

刘秀之,字道宝,东莞莒人,司徒刘穆之从兄子也,世居京口。秀子少孤贫,有志操。十许岁时,与诸儿戏于前渚,忽有大蛇来,势甚猛,莫不颠沛惊呼,秀之独不动,众并异焉。东海何承天雅相知器,以女妻之。兄钦之为朱龄石右军参军,随龄石败没,秀之哀戚,不欢宴者十年。景平二年,除驸马都尉奉朝请。家贫,求为广陵郡丞。仍除抚军江夏王义恭、平北彭城王义康行参军,出为无锡、阳羡、乌程令,并著能名。

元嘉十六年,迁建康令,除尚书中兵郎,重除建康。性纤密,善纠摘微隐,政甚有声。吏部尚书沈演之每称之于太祖。世祖镇襄阳,以为抚军录事参军、襄阳令。襄阳有六门堰,良田数千顷,堰久决坏,公私废业。世祖遣秀之修复,雍部由是大丰。改领广平太守。二十五年,除督梁、南北秦三州诸军事、宁远将军、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时汉川饥俭,境内骚然,秀之善于为政,躬自俭约。先是,汉川悉以绢为货,秀之限令用钱,百姓至今受其利。

二十七年,大举北伐,遣辅国将军杨文德、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刘弘宗受秀之节度,震荡汧、陇。秀之遣建武将军锡千秋二千人向子午谷南口,府司马竺宗之三千人向骆谷南口,威远将军梁寻千人向斜谷南口。氐贼杨高为寇,秀之讨之,斩高兄弟。元凶弑逆,秀之闻问,即日起兵,求率众赴襄阳,司空南谯王义宣不许。事宁,迁使持节、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折留俸禄二百八十万,付梁州镇库,此外萧然。梁、益二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秀之为治整肃,以身率下,远近安悦焉。

南谯王义宣据荆州为逆,遣参军王曜征兵于秀之,秀之即日斩曜戒严。遣中兵参军韦山松万人袭江陵,出峡。竺超民遣将席天生逆之,山松一战,即枭其首。进至江陵,为鲁爽所败,山松见杀。其年,进号征虏将军,改督为监,持节、刺史如故,以起义功,封康乐县侯,食邑六百户。明年,迁监郢州诸军事、郢州刺史,将军如故。未就。

大明元年,征为右卫将军。明年,迁丹阳尹。先是,秀之从叔穆之为丹阳,与子弟于事上饮宴,秀之亦与焉。事柱有一穿,穆之谓子弟及秀之曰:“汝等试以栗遥掷此柱,若能入穿,后必得此郡。”穆之诸子并不能中,唯秀之独入焉。时赊市百姓物,不还钱,市道嗟怨,秀之以为非宜,陈之甚切,虽纳其言,竟不从用。广陵王诞为逆,秀之入守东城。其年,迁尚书右仆射。四年,改定制令,疑民杀长史科,议者谓值赦宜加徙送,秀之以为:“律文虽不显民杀官长之旨,若值赦但止徙送,便与悠悠杀人曾无一异。民敬官长,比之父母,行害之身,虽遇赦,谓宜长付尚方,穷其天命,家口令补兵。”从之。明年,领太子右卫率。

五年,雍州刺史海陵王休茂反,为土人所诛,遣秀之以本官慰劳,分别善恶。事毕还都,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安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刘秀之上车驾幸新亭,视秀之发引,将征为左仆射,事未行,八年卒,时年六十八。上甚痛惜之,诏曰:“秀之识局明远,才应通畅,诚著蕃朝,绩宣累岳。往岁逆臣交构,首义万里,及职司端尹,赞戎两宫,嘉谋征誉,实彰朝野。汉南法繁民嗛,属伫良牧,故暂辍心膂,外弘风规,出未逾期,德庇西服。详考古烈,旅观终始,淳心忠概,无以尚兹。方式亮皇猷,入卫根本,奄至薨逝,震恸于朕心。生荣之典,未穷宠数,哀终之礼,宜尽崇饰。兼履谦守约,封社弗广,兴言悼往,益增痛恨。可赠侍中、司空,持节、都督、刺史、校尉如故,并增封邑为千户。谥为忠成公。”秀之野率无风采,而心力坚正。上以其莅官清洁,家无余财,赐钱二十万,布三百匹。

家族成员

父:刘仲道,与堂弟刘穆之共同投靠高祖刘裕,高祖克京城,以补建武参军,与孟昶留守,事定,以为余姚县令,卒官早逝。

兄:刘钦之,朱龄石的右军参军,但战败而死。

弟:刘粹之,孝武帝朝官至晋陵太守。

弟:刘恭之,孝武帝朝官至海陵王刘休茂中兵参军

弟:刘灵真,官职未详,子刘尚官至越骑校尉,孙《文心雕龙》作者刘勰

子:刘景远嗣,官至前将军

孙:刘俊,袭封康乐县侯,齐受禅,国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