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1 14:48
男,1969年7月6日生,甘肃会宁人,汉族。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岗位杰出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禽传染病研究室主任。国家自然基金委的同行评议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分委员会委员。
1988.09-1992.06 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 兽医学 农学学士
1992.09-1995.06 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 兽医病理学 农学硕士
1995.09-1998.06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预防兽医学 农学博士
1998.09-2000.10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 博士后
2000.11-2004.01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副研究员 课题组负责人
2004.01-2005.12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研究员 课题组负责人
2006.01-2013.06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研究员 禽传染病研究室主任
2013.07-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研究员 禽呼吸道病团队首席科学家
2000年至今,主要从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鸭疱疹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研究。近年取得的主要结果包括:(1)在禽类冠状病毒宿主研究中,发现在除了鸡、野鸡、鸽和火鸡外,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冠状病毒能够在家养孔雀和水鸭体内复制。这一结果是国内外首次发现,对于禽类冠状病毒宿主和禽类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包括SARS冠状病毒在内的其他冠状病毒在不同宿主体内繁殖和复制、进而研究其来源、进化及其流行具有重要意义。(2)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了一个新的IBV基因型并证明该型病毒是近年来我国流行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主要型。该基因型被其他学者先后在中国和欧洲被证实存在。(3)全面系统地对我国近20年来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IBV主要流行毒株可分为7个基因型,其中5个基因型为我国IBV所具有的独特基因型。此外,证明不同致病型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同时在中国免疫合肥免疫鸡群中存在和流行。(4)发现我国IBV遗传变异的主要特征除了基因组的突变、插入和缺失外,同源重组是我国IBV新基因型和变异株不断出现的重要原因。(5)通过对中国流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现使用的疫苗株进行分析,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ORF3a缺陷的病毒,证明该基因的缺失导致新基因组组成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6)通过对IBV强毒和鸡胚适应弱毒的研究,提出了IBV在适应新的宿主过程中发生变异的特征和机理。这一结果对与其他冠状病毒的致弱及其机理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2003年至今,还从事鸭疱疹病毒的研究。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了鸭疱疹病毒基因组的基本结构,同时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los Pathogens、Journal of Virology、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作为负责人注册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LDT3-A株)、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La Sota株+LDT3-A株)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并获得了新兽药证书。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件,其中1件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制定农业行业标准1项。以第一和二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各1项。主译《禽病学》(第14版)和《兽医病毒学》,主编和参编专著10部。培养博士研究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