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1 13:30
刘铸伯(1867年6月5日—1922年5月3日),原名刘鹤龄,在香港出生,广东新安县人。幼时,刘铸伯因家贫无法入读正规学校,其父把他送到西营盘的冯富义塾。1885年,刘铸伯从中央书院毕业,担任香港天文台书记官,1888年投身商海,出任一家货仓公司买办。1890年,刘铸伯开始经营茶叶生意,逐渐发家,声誉鹊起,1893年出任屈臣氏大药房总买办。刘铸伯发家以后,十分热心慈善事业,先后担任东华医院总理、保良局总理,救助贫病同胞、被拐卖妇女。同时,他在广州、香港创办育才书社、孔圣会义学,成绩卓著,给无数寒门子弟提供了教育机会,改善了他们的生存状况,也为近代社会转型培养了大量人才,堪称近代慈善“养教并重”思想的突出代表。
1867年6月5日,刘铸伯出生。7岁那年,刘铸伯提出要读书。父亲思虑再三,不得不摇头拒绝——家里实在是太困难了,根本无法承担孩子的学费。这个7岁的孩子仍十分坚持,最后,父母把他送到了西营盘冯富义学读书。这是为贫困家庭儿童开设的学校,只重视读写和珠算。好不容易争取而来的求学机会,刘铸伯格外珍惜。他在学校接触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写文章得心应手,各科成绩名列前茅。
1879年,刘铸伯父亲去世,祖母梁氏和母亲伍氏给别人做手工度日解决家庭温饱。年少懂事的刘铸伯不负母亲期望,考入官办的中央书院(后改名皇仁书院)。因天性聪敏加上勤奋刻苦,刘铸伯在中央书院屡获奖学金,不仅解决了求学费用及衣食问题,还把节省的钱补贴家用,减轻了母亲的负担。1885年,他成为首个获得史钊域(首任中央书院校长)奖学金的优秀学生。
毕业后几年,刘铸伯在返回香港开始经营生意并由此致富。当时多家洋行看上了才能、魄力兼备的刘铸伯,于是,他加入西环货仓公司担任文员,后至屈臣氏公司出任首席助理、买办。刘铸伯任屈臣氏集团总长后,业绩迅速上升,随后又任大成公司总理和澳门好几家公司负责人,一时之间,那个出身贫寒的少年成了工商界名人。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刘铸伯活跃于香港的政、商、医、卫、教、慈善等领域,成为一时风头无两的华商领袖。1910年,由于母亲伍氏日渐老迈,加之心系乡梓,刘铸伯决意举家迁回故乡平湖颐养天年。刘铸伯回到家乡后,全身投入家乡建设。
1911 年,广九铁路修建时,按原规划,该铁路南段宝安县境内只在李朗、布吉、深圳墟、罗湖设站,刘铸伯出面说服港粤当局、铁路建设方等,由他个人出资,在家乡平湖设立了火车站,为平湖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他还委托香港著名设计师规划设计,在火车站附近出资建设一座街巷井然、商铺林立,工厂、学校、医院相配套的平湖新墟。 为了安排家乡人就业,他还在新墟开办了一间装机50多台的大新织造厂,招收附近青年乡民当工人,这间工厂也是上世纪平湖最早的企业。
刘铸伯爱港爱乡的盛举为平湖人民所称赞,被热情地称赞为“乐善乡贤”“平湖之光”。也正是因为有刘铸伯这位著名的乡贤巨绅,平湖改变了落后的经济民生和文化教育面貌,奠定了作为深莞惠东部地区繁盛一时的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地位。
为国为家为同胞,倾尽一生心血的刘铸伯,自己却没能安享晚年。1922年5月3日,刘铸伯突发急病,送院不治,溘然辞世,享年55岁。
投身教育医疗慈善 为在港华人谋利益
1899年,鼠疫袭港多年仍不见好转,刘铸伯临危受命,担任洁净局(今市政局)局员,一为底层华人争取权益,二为遏制瘟疫提出对策,让疫情接下来较快得到了控制。随后,刘铸伯又先后担任东华医院总理、主席以及广华医院倡建总理等。在这两所华人医院,他不仅为华人患者提供医疗救助,还积极开拓院务、兴建物业、募集善款赈灾,大力改革东华义学规制,使贫苦人家子弟无论年龄、成绩而充分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刘铸伯是因教育而改变命运的底层华人,又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祖国、家乡、同胞有着深沉的情感,他非常了解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意义。1909 年,刘铸伯和韦宝珊、凌其喈、李葆葵等人倡议创办孔圣会,众人推举刘铸伯为首任会长。该会坚持尊崇孔教,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同时设立义学。截至 1924 年,该会办了 40 所学校,义学遍布广九,让香港无数贫困人家子弟在殖民地上接受中华传统教育,不忘根、不忘本。
除了创办孔圣会义学,刘铸伯还是育才书社的倡建人兼司理人。育才书社由犹太商人伊利·嘉道理创立,按照西方模式为贫穷华人子弟提供教育,同时注重中文教学。当时香港的知名绅商全都参与其中,有近百人之多。书社开办初期,刘铸伯动员官绅华商慷慨解囊,不仅筹集办学经费,还解决了校舍没有着落的难题——刘铸伯与中华会馆负责人商议后将该会馆的华英学塾用作书社办学,签订了 30年租约。为了在广州设校,他还游说广东要员,得到大力支持。刘铸伯尽心尽责,育才书社先后在香港办有 2 间、上海 1 间、广州 3 间,这些学校优良的师资、先进的教学理念、服务平民的办学宗旨,开了近代教育的风气之先。
除了关注底层华人子弟教育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刘铸伯还是香港高等教育的热心捐助者、奠基者之一。作为 1911 年选出的香港大学第一届值理,刘铸伯与何启等一众富商士绅为港大募捐到善款70多万元。
1914 年,刘铸伯任香港定例局(今立法局)局员,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五位担任该局局员的华人,也是为数不多获得连任的华人议员。对涉及华人利益和有益民生的事,如华人子弟英语教学问题、辟建华人永远坟场等,他据理力争;对损害华人权益的事,则极力反对。
此外,刘铸伯还支持孙中山革命,热心慈善公益。1910年4月,广东全省大旱,新安、东莞尤甚。刘铸伯组织筹款20余万元,与广州广仁善堂合作,用善款收购市面粮食,再以平价卖给灾民,帮全省很多灾民渡过难关。1919年,刘铸伯更是牵头策动港穗两地绅商、电请冯国璋出面向安徽省政府施压,不准将粮食卖给日本,远程从芜湖调米入粤港赈灾,此事显示出他高超的协调手腕和心系同胞的慈悲大爱。
乐善好施一代巨绅 助力平湖实现蝶变
1911 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平湖老百姓无不欢欣雀跃。原本按规划,该铁路南段宝安县境内只在李朗、布吉、深圳墟、罗湖设站,刘铸伯出面说服港粤当局、铁路建设方等,在家乡平湖设立了火车站。同时,他还委托香港著名设计师规划设计,在火车站附近出资建设一座街巷井然、商铺林立,工厂、学校、医院相配套的新式城镇。
平湖新墟为田字形布局,街道宽阔。骑楼美观实用,一楼用作商铺,有百货、客栈、饭店、土特产店等,主要由刘铸伯的昌裕公司经营,也有部分商铺由其他商家出资所建。为照顾贫穷乡民和小贩,刘铸伯在香港诸地购进大量货源,让小贩在昌裕公司先赊货,销售后再付货款。为了安排家乡人就业,他还在新墟开办了一间装机50多台的大新织造厂,招收附近青年乡民当工人,这间工厂也是上世纪平湖最早的企业。
刘铸伯极为重视工程建设质量,安排专人督工,许多建材都购自国外和香港,连砖都专门烧制,盖有红印。他想将守珍街一直延伸到守真园,街两旁全部建商铺,但由于质量要求过于严苛而导致工程拖延,守珍街也就建了平湖墟内部分。为了改善教育和医疗等民生条件,刘铸伯设立了当时宝安县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医院——念妇贤医院,引进优秀教师、开设了科目齐全的新式学校——纪劬劳学校。“纪劬劳”,有感念慈母辛劳、启迪后人智慧之意;“念妇贤”则存缅怀亡妻、拯救乡民疾苦之心。1916 年 12 月 31 日落成典礼上,广东要员到场致辞,香港首任首富何东及华商总会、东华医院代表共200余人出席祝贺。
刘铸伯的父亲刘朝瑞,从平湖移居香港,做点小生意。母亲伍氏。
妻子潘氏,刘铸伯被香港天文台台长聘任为翻译时,生活仍十分拮据。一位潘姓高级警官赏识刘铸伯的为人和才能,将掌上明珠嫁给了他。此后,他与潘氏相濡以沫近 30 年。
刘铸伯与潘氏共育有四子。长子刘德谱。长孙刘镇国。曾孙刘定中。
“刘铸伯纪念馆”
位于深圳平湖凤凰山国家矿山公园,原为平湖乡贤刘铸伯百年前,为母亲养老而修建的私人园林,园的入口处刻有对联一副,取铸伯公别号‘守真’两字分别冠上句首“守得名山依梓里 真疑尘世有桃源”,字迹圆润饱满,是清末民初平湖著名文化人士纪劬劳学校第一任校长刘彭龄的手笔,而“守真园”正是由此得名,园内原有中西合璧风格亭台楼阁,历经岁月风雨的冲刷及战争的毁坏,园内主要建筑仅剩残垣断墙,2018年龙岗区平湖街道逐步修缮,成为一处风景宜人的人文景观,并在内建设了“刘铸伯纪念馆”,举办《刘铸伯生平展》,希望人们通过展览,弘扬他爱国爱乡,服务社会的精神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