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19 19:58
刘锡良,1956年3月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1978年至1985年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原四川财经学院),先后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川大经济学院兼职博导。
曾任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系主任,现任中共西南财经大学委员会委员、校长助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中共中央组织部直接联系的青年专家。兼任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贵州省人民政府科教顾问,四川省金融学会常务理事。
2009年,获聘西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研究》
《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第一卷,合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10月
《中国金融国际化中的风险防范与金融安全研究系列专著》,共11册,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
《微观银行学》
《金融经济学》
《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
《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金融安全问题研究》
《中国金融理论前沿2: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争议与评价》,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2月
《货币政策的新特点》,合著,2001年1月
《预期作用于金融宏观调控的效率》评介,经济学动态,2011年04月15
金融危机救助的十大问题初探,合著,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04月15
高等金融教育的回顾与思考,中国金融,2010年12月1日
从世界金融危机看中国金融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11月1日
部门(国家)资产负债表货币危机:文献综述,合著,经济学家,2010年9月1日
外部因素对银行危机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5月1日
乡统筹视野的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对接:成都个案,改革,2010年2月1日
论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根源,金融研究,2001年第10期
金融衍生工具之二:互换,金融时报,2001年3月24日
金融科学衍生工具的演变,金融时报,2001年3月10日
中国农村资金总供求指标体系及分析预测模型,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课题
融资租赁与企业技术改造,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课题
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研究,中国人民银行课题
中国经济转轨时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5”重点研究项目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安全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中国信用体系建设研究——基于有债信用与无债信用关系的视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中国金融国际化中的风险防范与金融安全,2011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
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教育部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金融结构研究,教育部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基于“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金融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应对策略,2009教育部应急项目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四川省“十一五”06年度重点项目
金融系列课程及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国家教委经济学、法学教育面向社会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
货币政策的新变化,中国人民银行课题
中国国库理论与国库发展研究,中国人民银行课题
中国非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研究,中国人民银行课题
四川省科技投入与管理战略研究-四川省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四川省人民政府课题
地区金融安全研究,四川省软科学课题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跟踪研究与绩效评价,2011教育部重大项目
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分析,2011国家审计署金融审计司
成都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系列研究—以金融的视角,合作,2011四川省重点攻关项目
中国信用体系建设研究—-基于有债信用与无债信用关系的视角,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获得全国金融类优秀教材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此外,获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获四川省政府社会科学二等奖两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一项,获中国金融学会科研成果三等奖一项。
《宏观金融管理分析》
《中央银行学》
《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合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中国转轨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2010四川省第13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2009年,2010四川省第13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主要教学奖
1993年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5年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教师奖。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
1994年获成都市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