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0 00:00
刘锦云(1938年6月22日—2024年6月13日),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雄县,中国内地作家、编剧,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8年,刘锦云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4年开始,从北京大学毕业的刘锦云服从国家安排,先是在京郊的一所中学担任老师,后又到农村公社、大队工作了8年。接下来他还在县府机关和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了10余年。
1980年,由其创作的短篇小说《笨人王老大》获得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在于是之的帮助下,刘锦云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做专业编剧。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4年,发表小说《山乡女儿行》;同年,担任话剧《女儿行》的编剧,该剧由王领、王姬、谭宗尧联合主演。
1986年,创作小说《狗儿爷涅槃》,该作品获得第4届曹禺文学奖并选入高中语文读本;同年,担任话剧《狗儿爷涅槃》的编剧,该剧以狗儿爷的心理流变为切入点,透过社会改革历程诸如土地改革、互助合作、人民公社以及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运动等这样一个个片断的呈现,展示了“四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中国农民的命运变迁和心灵变迁。
1988年,担任话剧《背碑人》的编剧,该剧由田冲、刘静荣联合执导。1991年,担任话剧《杀妃剑》的编剧。1994年,担任话剧《阮玲玉》的编剧,该剧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首演版。1997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0年,由刘锦云创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五幕历史人物传奇话剧《风月无边》上演,该剧由徐帆、濮存昕等共同主演。2004年,担任话剧《永乐与崇祯》的编剧。
2007年,担任话剧《神荼郁垒》的编剧。2008年,担任话剧《老丁家》的编剧。2009年,担任三幕话剧《日出而作》的编剧,该剧由河北省话剧院演出。2012年,担任话剧《孟小冬》的编剧,该剧讲述了“梨园冬皇”孟小冬的传奇一生。2013年,担任话剧《王玉龄与张灵甫》的编剧;同年,担任话剧《阮玲玉》的编剧,该剧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复排版。2017年,由其担任编剧的话剧《阮玲玉》在首都剧场演出。
2024年6月13日清早,刘锦云因病离世,享年86岁。
刘锦云的曾祖父一代是地方乡绅,祖父这一代逐渐没落成为贫民。抗日战争时期,刘锦云的父亲参加了八路军。
刘锦云对难以忘却的历史记忆特别是关于“土改”和“文革”的历史记忆的叙述,有悲情,有反思,也有批判。刘锦云“乡土剧”的悲情,其思想情感的底色是剧作家对“人”的尊重,是有良知的现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精神。刘锦云“乡土剧”,对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合理性、革命的目标与手段、革命与人道等,对“土改”的历史合理性、“土改”暴力及政权、农民与地主的复杂关系等,对“文革”的荒唐、荒诞与反人性等,都有其基于自身人生经验与时代议题的思考。刘锦云“乡土剧”的批判,有文化批判,也有社会批判,其用于批判的诸多思想武器中,人道主义仍然是最重要的思想武器(湖北师范学院潘龚凌子评)。
刘锦云早期作品中,在裂变、蜕化、复归中纠葛、涅槃的农民形象成为他落笔的魂魄所在。这些形象的身上体现着千年来中国小农经济的传统文化性格,寄托着作者要表达的深厚广博的象征意义和宽泛的文化内涵,无论是文化意义上的放逐或是精神意义上的重建,这一时期都是锦云酝酿已久的恋土情结的厚积薄发期。他以敏锐的生活洞察力揭示社会变革中人们深层意识中的动荡和变化,使人的隐秘心理活动、骚动的灵魂、焦虑不安的精神状态、梦幻般的思绪以一种未加修饰的形式赤裸裸地袒露出来,从而使戏剧具有深沉浑厚的艺术思辨力量和忧患意识。这种关注于人欲纠结的“向内转”趋势是对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整体动势的一种描述 ,它显示出与西方现代派文学运动流向的一致性:心理现实主义、精神分析学说、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意识流等文学流派也都为从心理探讨文艺的奥秘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于是,注重心灵内部的纠葛与隐秘成为新时期戏剧人文精神和理性思维走向深入的显现(《戏剧艺术》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