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6 07:32
创新指数是表征创新具有成效的上市公司整体走势的可交易指数。为了响应十一五规划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配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全面反映自主创新型企业资本市场的整体表现,特推出创新指数。
中国31省区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名
31省区市创新能力明显分为三个梯队
第1梯队:沪、京、苏、粤4省市
第2梯队:津、鲁、浙、辽、鄂、陕、川、闽8省市
第3梯队:其他19个省区
第一梯队
北京自主创新的资源、技术实现和攻关能力最强
上海要素表现最为均衡,在价值实现、持续创新和网络能力上表现最佳
广东和江苏的价值实现和辐射能力较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走在最前沿
第二梯队
浙江和山东创新资源在迅速增加,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但重大攻关能力和人才实现能力不足
天津和福建要素结构类似,高新技术企业和外资企业相对集中,是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成果的重要转化基地
辽、鄂、川、陕创新资源基础较好,攻关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较强,但创新支持本地发展的技术实现和价值实现都相对不足,创新资源有待开发
第三梯队
自主创新主要集中在与当地特有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关的基础研究上,难以形成有规模的自主创新产出和拉动生产的价值实现
部分省区体现了引进吸收和承接创新产业辐射的发展模式和生机
创新指数-创新力研究框架——要素关系图
资源能力
资源能力: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从创新人员和资金方面多层次考察自主创新的基础投入。
攻关能力
攻关能力:自主创新的重点和核心,考察不同地区对重大科学研究攻关的组织水平和资源调度能力 。
技术实现
技术实现:从创新直接成果角度,考察技术层面研究成果的社会和市场认可。
价值实现
价值实现:创新是否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带动生产率提高和价值增值。
人才实现
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是自主创新重要成果,从数量和效率考察。
创新指数-中国31省区市创新指数研究报告
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建设项目——首都经济课题组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为新世纪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协调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北京、上海、天津、深圳,以及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等我国创新资源集中、创新活跃的城市和省区先后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和区域的建设目标,如何全面展开对创新能力的深入研究,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全方位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市教委“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建设项目—首都经济”项目资助下,集合优势学科群,研究和编制中国31省区市创新能力指数(简称“中国创新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创新能力与建设的课题研究。此次研讨会发布2006年中国创新指数,以期待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不断完善研究的社会应用,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创新指数:综合水平比较
创新指数包含创新资源、攻关能力、技术实现、价值实现、人才实现、辐射能力、持续创新和网络能力8个创新要素方面,下设39个具体指标,他们又可以用自主创新综合产出能力和创新网络组织活动能力两个因子来解释,共同构成综合指数、创新因子、要素指数和创新指标等多个层面的创新研究公共信息平台。
2006年我国31个省区市创新能力明显区分为三个群体,沪、京、苏、粤4省市为第1梯队,是我国创新的强势区域,代表了国家的自主创新水平和能力。四省市各个要素指数基本都在80以上,显示了创新资源、重大攻关、成果转化、辐射与网络方面的国内最高水平。此类地区自主创新综合产出能力都排在最前面,创新网络组织活动能力优势更为明显。北京的优势是创新资源、技术实现和攻关能力最强,科技资源和直接产出非常集中,众多的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是各省区中在要素上表现最为均衡的省区,在价值实现、辐射能力、持续发展和网络能力上表现最佳,在攻关能力和技术实现上仅次于北京。津、鲁、浙、辽、鄂、陕、川、闽8省市为第2梯队,是我国创新的优势区域,代表了区域创新水平和能力。其中浙江和山东属于我国制造业发展最快和实力最强的省区,创新资源在迅速增加,创新的技术实现、价值实现和持续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与产业发展结合紧密,但重大攻关能力和人才实现能力不足;天津和福建的价值实现、辐射能力和网络能力很强,其共同特点是高新技术企业和外资企业相对集中,是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成果的重要转化基地。辽、鄂、川、陕的创新资源基础较好,攻关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较强,但创新支持本地发展的技术实现和价值实现都相对不足,创新资源有待开发。其他19个省区归入第3梯队,是我国创新的弱势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培育,创新推动发展有待增强。该类省区的共同特点是创新资源不足,带来一系列的创新价值实现力不足等问题,其创新主要集中在与当地特有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关的基础研究上,难以形成规模的创新能力和拉动生产的价值实现,但其中部分在产业发展驱动下,通过技术市场和引进吸收,在吸引外域成果本地转化上做了一定的工作,形成了引进吸收和承接创新产业辐射的发展模式和生机。
2019年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全球第14位,是前15名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2023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世界第10位,较上年提升3位,是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创新能力取得显著进步,从2000年的第38位快速提升至2011年的第20位,随后稳步上升至第10位。
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165.3,比上年增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