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思维学

更新时间:2021-11-22 10:56

创造思维学(science of creative thinking),由思维科学、心理学、创造学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研究人在创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特征、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简介

它以人的创造性思维为研究对象,揭示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生理机制,探讨创造性思维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角色、语言、历史文化和人格等诸多因素,阐发创造性思维在人类思维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所处地位。

形成和发展

创造思维学始萌于20世纪初。1898年出版的贾斯特罗的《发明的心理》,1906年里博的《论创造想像力》为早期创造心理学奠定了基础。法国大数学家彭加勒在其著作《科学与方法》(1908)中,把创造思维的两种方式直觉型和逻辑型作了清晰的分析。法国哲学家所著《创造的进化》(1911)、《创造精神》(1919)标志着人的创造思维研究的开端。

20世纪初,心理学家开始对创造思维和心理动机和心理过程进行研究,开始对各种创造性思维活动进行概括。美国心理学家沃拉斯1926年发表了《思维的艺术》把创造思维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将明朗(顿悟)归结为普遍的创造思维过程之一。1926年,美国学者吉尔福特对发明家,艺术家、作曲家,科学家的创造思维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创造思维的共同因素,如对问题的敏感性,有新颖的观念,有综合分析的能力,有掌握复杂概念的能力等。美国心理学家哈金森认真研究了1931年以前公开发表的有关创造思维的各类论文152篇。总结出此后该学科的几种可能研究方向,对后来的创造思维的研究方向产生了一定影响。

30年代以后,哲学家、心理学家着重研究创造思维的认识基础和具体的创造思维方法。克劳福在《创造思维法》一书中,提出了各种具体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沃特海姆发表了《卓有成效的思维》,研究了创造思维的认识机制。1931年美国心理学家克劳福德具体设汁了增强创造思维能力的各种方法。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的著作《创造性思维》,从完形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创造思维的具体过程。

到60年代,创造思维由定性分析进入定量分析阶段。美国的托兰斯设计出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法,对创造思维的定量分析作了有益尝试。70年代,美国学者赛尔沃努·阿里提博士进一步深化了创造思维学的研究,他的《创造:想象的综合》(1976年)一书被学术界认为是创造思维学研究的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本书初步勾划了创造思维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创造思维学的理论基础。

当前,创造思维学的研究正在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个体的思维的研究,研究个体创造过程的心理等价物——生产过程,研究个体的心理素质,创造因素与创造思维的关系,个体创造思维的方法;二是集体的创造思维研究,研究人与人之间创造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集体创造活动的组织原则,推动创造思维发展的动力因素。

创造思维学在我国是最近几年开始被学术界研究的。1982年后《心理科学通讯》等刊物发表了《试论创造性思维理论中的几个问题》等文章。国内出版的著作还有陈树勋的《创造力发展方法论》(1978年),谢淑贞等的《创造力研究资料摘编》(1984年)等。

研究内容

1.创造思维的形式和结构。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和结构, 一种观点是把创造思维分为两种:(1)发散性思维,也叫扩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或辐射思维,指一个问题如果有很多答案,即以该问题为中心,思维方向像辐射一样,向外发散,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2)收敛性思维。也叫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或辐辏思维,指一个问题仅有一个答案,为了获得该答案,思维方向收缩在这个答案上。

另一种观点是根据人的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将创造思维分为两种:(1)概念思维。以概念推演为基础,包括概念、命题、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等思维方式,一般以左半球为主导;(2)直觉思维。以整体的经验和顿悟为基础,包括想像、意会、直觉、灵感、审美判断、臻美推理等思维形式,一般以大脑右半球为主导。

2.创造思维过程

1926年美国学者沃拉斯认为创造过程耍经历准备、酝酿、启发、检验等四个阶段。我国学者杨纪柯从更广泛的角度提出了创造思维的过程经历实践(S),归纳(G)、理想(L),演绎(X)四个阶段。简称SGLX循环。国内还有的学者主张创造性思维经过定向,逼近、成型、引深四个阶段,定向期里创造者收集感性和理性的信息,决定创造方向及课题。逼近期里,创造者以惊人的毅力、精力调动各种才能,进行各种试探,向追踪的目标进行逼近。这是创造思维最紧张的阶段。成型期是创造者经过深思熟虑产生顿悟和灵感的阶段,这一时期情绪兴奋,思维敏锐。引深期,创造思维诞生,但不够完善,要进行验证和深化,使之更加成熟和完善。尽管学者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提法不同,但不少人认为.创造思维过程中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且都认为各个阶段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3.创造思维的心理、生理机制。

英国学者赛尔沃努·阿里提认为,创造思维在大脑皮层中有一定的生理基础,皮层中的TOP和PF区与创造思维有密切关系,TOP与抽象过程,想象、符号系统有关,PF区参与预见、计划、综合和组织各种思想,并进行选择,并指出想象,联想,概念在创造思维中有重要作用。

4.影响创造思维的各种因素,如社会因素、角色因素、语言及历史文化因素、人格因素等,寻求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办法。通过研究,认为把思维放在各种生活情境中,如交往、游戏、学习,争论,切磋将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萌发。

5.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完全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的。创造思维学要研究如何培养思维的统摄能力,想象能力、概括综合能力,辩证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收敛思维的能力,使之善于进行联想、类比、类推,善于把大量事实、概念、观察材料进行巧妙结合,形成新的科学概念和系统,作出新的发明和发现。

研究方法

1.征询法

通过把所有研究的课题分为详细的纲目,拟成简单明确的问题,拟成征询表分寄给有关对象征求答复。根据征询表进行归纳、分类、分析,综合,进行统计研究,从中发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外部条件,环境因素,心理特征等等规律性的东西。

2.传记法

科学发明、发现的成果融汇入历史,艺术创造融汇入艺术史,而艺术创造科学发现的过程、思路则往往见之于科学家、艺术家的传记,自传、回忆录,日记等。虽然,传记、自传、回忆录等对创造思维的具体情况记载并不详尽,但是,这毕竟是研究的宝贵资料,对爱因斯坦创造思维发现相对论的研究,主要是从他的自传,他的夫人回忆中得到的。因此,传记研究是研究创造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

3.实验方法

通过对人进行智力测验、创造力测验,对从事创造性活动时的生理,心理,大脑活动进行精确观察、测定,从而研究创造思维的生理机制,心理因素。这种方法难度较大,但比较精确可靠。

4.追踪研究法

对儿童实行长期的追踪研究,可以发现早期教育、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家庭环境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在实际研究中,往往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例如,六十年代初期,柏克莱州大学的心理家麦克舍伦和巴隆从三方面对创造性思维进行综合研究,对具有高度创造力的自传、轶事进行分析研究,对情境因素同创造力的关系进行实验研究,通过人格测验技术进行临床心理计量的研究,着重验证智力与创造思维的关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