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6 22:20
创造性总是在具体的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而每个人从事创造活动的能力有高有低,因此创造性又称创造力。什么是创造性?它跟智力是一种什么关系?这是长期以来心理学家极感兴趣的问题。有些心理学家如C.P.吉尔福德把它看成是智力结构的一种成分;而另一些心理学家如R.J.斯滕伯格把两者看成是相互交叉的关系;还有些心理学家如H.迦登纳则把两者明确地区分开来。简史 最早开始对创造性进行研究的当推G.华莱士。他分析研究了当时被公认为有创造性的人的自我报告,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4阶段主张,即准备、孵化(酝酿)、启迪和核实,他认为孵化和启迪都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他把无意识放在创造过程的中心位置。真正对创造性进行科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吉尔福德在他1950年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演说,对长期以来盛行的认为创造性是少数天才人物具有的独特品质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打破了人们对创造性的神秘感,使创造性走向平民化,掀起了对创造性的心理测量运动,以及对创造性进行教育干预的大量研究。
长期以来在创造性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是吉尔福德的智力结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创造性属于发散思维而不是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4个特征即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加工被视为创造性的重要成分。研究人员编制了各种创造性的心理测验,对这4种特征进行测量,以鉴别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经过约半个世纪的研究,虽然人们已不满足于把创造性归结为发散思维以及对这种思维形式的测量,但已普遍接受了以下的观点,即创造性是正常人都具有的一种智力机能,创造性成分是可以用数量表示和加以测量的,因此,创造性的特征及其发展是可以被描述的,创造能力可以因教育干预而获得改善。
斯滕伯格和T.I.鲁巴特提出的创造性投资理论认为创造性是指一个人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投身于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些资源包括背景知识、智力、认知风格、动机、个性特点和环境的支持6个方面。这一理论认为有3种智慧能力对创造性最重要,即发现问题、评价创见和推销创见的能力。这不仅在理论上深化了人们对创造性的认识,并能为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创造性的发展和培养 学前儿童在游戏中已表现出明显的创造能力,但入学后由于正规教育着重逻辑科学思维的训练,各种考试、测验只允许儿童提供唯一的正确答案,结果在童年中期到青少年前期,儿童的创造性表现明显下降。但有些心理学家指出,幼儿由于缺乏自我的知识,对自身创造活动的努力不能作出判断和评价,并且幼儿往往会将现实的东西和想象的东西相混淆,因此只有处于青少年前期的儿童才有真正意义的创造性。
另一些心理学家却坚持认为,在同一年龄的儿童群体中,的确可以发现一些更有创造性的儿童,他们在游戏中经常提出新颖主意,热心参加音乐、艺术、绘画等创造性活动并表现出优异的才能,他们长大后可能成为对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苏联心理学家L.S.维戈茨基认为创造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他特别指出,游戏能发展儿童的创造想象能力,而这一能力是从事任何艺术和科学创造活动所必需的。过去心理学家发展了各种各样的课程和训练计划,编制了各种学习材料、测验工具等,这些教育干预手段大多旨在促进发散思维等认知技能的发展。后来心理学家更重视个案研究,更重视探查动机、态度、兴趣以及有关社会技能对创造性发展的影响,更关心如何创设一个有激励作用的环境,发展人们潜在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