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令智昏

更新时间:2024-03-08 18:47

利令智昏(拼音:lì lìng zhì hū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利令智昏”。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派大将白起带领人马攻伐韩国。不几天,秦国便攻占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县),断绝了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北)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臣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

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并封冯亭为华阳君。

然而,没过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了。这是因为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便又派白起去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吃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后来,差一点还打进赵国的都城邯郸。

成语寓意

司马迁在评价平原君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成语告诉人们,利益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天上不会掉馅饼,在面对巨大利益时,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急于求成,如果乱了心态,往往会得不偿失。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利令智昏”指因贪图利益而使头脑发昏;比喻因贪图私利而丧失理智,把什么都忘记。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民国·冯玉祥《我的生活》:“吴的用心真阴毒,在他要用我为他拼命的时候,仍然蓄意要把我们消灭。可是他万也想不到胡笠僧会把这话告诉我,所以他的阴狠,实是利令智昏而已。”

作家·茅盾《如何击退颓风》:“书业中当然不能说有‘唯利是图,利令智昏’的分子,然而大部分书业中人是认识了他们的事业的重要性的。”

成语辨析

利令智昏—利欲熏心

“利令智昏”与“利欲熏心”意义相近,皆有因贪图私利而致使头脑昏乱的意思;区别在于“利令智昏”强调的是因为私利而致使头脑昏乱做出了错误决定;“利欲熏心”则是侧重于满脑子都是贪欲。

利令智昏—见利忘义

见利忘义:见到私利就忘记了道义。

1、意义不同。

(1)“利令智昏”偏重在“智昏”,即头脑发昏;“见利忘义”偏重在“忘义”,即忘掉道义。

(2)“利令智昏”泛指一切私利,适用范围较大;“见利忘义”物质、金钱方面的利益,适用范围较小。

2、语体色彩不同。“利令智昏”多用在书面语里;“见利忘义”在口语、书面语里都常用。

汉英成语翻译

【利令智昏】blinded by the lust for gain

例:身居要职者千万不可利令智昏,做出不得人心的事来。

When in power be sober. Do not be carriedaway by greed and commit acts which harm

the people.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