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齿蟾

更新时间:2024-01-25 15:11

利川齿蟾中雄蟾体长51mm,雌蟾59mm左右。头部平宽,头宽大于头长,瞳孔纵置,体背部散布大小疣粒。后肢较长,有股后腺;胫跗关节前伸达眼后角,左右跟部略重叠。指、趾端圆,趾侧缘膜窄,趾间具微膜。体背面黄棕或灰褐色,疣粒周围有黑褐色圆斑,四肢颜色与体色相同,具不规则褐黑色横纹;体腹面浅紫色,四肢腹面灰黄色,有深灰色斑。

形态特征

雄蟾体长53~65 mm,雌蟾体长57~62 mm。头部平宽,头宽大于头长,吻端钝圆,瞳孔纵置; 鼓膜隐蔽或略显,有鼓环,耳柱骨长; 无犁骨齿,上颌齿发达。皮肤粗糙; 整个背面及体侧有大小疣粒,多呈圆形; 腹面光滑,腋腺和股后腺色浅。前肢适中,前臂及手长为体长的一半; 后肢较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角,左右跟部略重叠;指、趾端圆,趾侧缘膜窄,趾间具微蹼。体背面黄棕色或灰褐色,疣粒周围有黑褐色圆斑,眼间无三角斑,四肢颜色与体色相同,具不规则褐黑色横纹; 体腹面浅紫色,四肢腹面灰黄色,有深灰色斑。雄性繁殖期皮肤甚松弛,头侧、前肢及跗部有黑刺团; 第一、二指具粗大婚刺; 胸部刺团一对,刺粒粗大而稀疏,左右相距适中; 无声囊,有雄性线。卵径 3.5~3.8 mm,乳白色。第30~35期蝌蚪全长73 mm,头体长27 mm左右,尾长为头体长的161%; 体背面褐黑色,尾部浅黄色,有褐黑色小斑点,体尾交界处有黄棕色斑; 尾鳍起于第一肌节,末端钝圆; 唇齿式多为Ⅰ:5+5/5+5:Ⅰ;唇乳突仅在上唇中央缺2~3个; 口角副突少,其上多有小齿。

生物学资料

该蟾生活于海拔1 790~1 840 m山区的灌丛及阔叶乔木林区内。成蟾营陆栖生活,多在平缓中小型流溪及其附近活动,仅4月中、下旬入溪繁殖,雄性在夜间发出 “咯、咯、咯” 的连续鸣叫声,有的发出“咯咯、咯咯” 的鸣声。雌蟾产卵215粒左右,卵群黏附在水内石块底面,呈环状或成片。蝌蚪分散栖于流溪回水凼或缓流处石下,游动缓慢,受惊后潜入石缝中。

种群状态

中国特有种。该蟾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稀少。受胁等级: 近危NT。

分布

四川 (古蔺) 、重庆(南川、奉节)、湖北(利川)、贵州(威宁)、湖南(西北部)。

识别特征

学名

OreolalaxlichuanensisLiu,C.-c.,S.-q.Hu,andL.Fei.,1979

中文名

利川齿蟾

中文拼音

LICHUANCHICHAN

分类等级

概述

模式标本保存地

CIB

国家保护级别

保护动物

CITES公约级别

未列入

IUCN红色名录等级

未予评估(NE)

红皮书等级

受危(T)

中国特有

异名信息

Scutigersp.tadpole,LiuandHu,1960

Scutigersp.tadpole,HuandYang,1960

Oreolalaxlichuanensis,SichuanInst.Biol.andSichuanMed.Coll.,1976

Oreolalaxlichuanensis,SichuanBiol.Res.Inst.(Hu,YeandFei),1977

Oreolalaxlichuanensis,HuetFei,1979

文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