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7:40
《别歌》是汉代将领李陵在漠北送别苏武时所作的一首杂言诗。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为国战斗的忠诚,兵败投降的屈辱,也倾诉了对汉武帝杀戮其家属的隐痛,表达了作者屈降匈奴后对于英雄末路,身败名裂,故国难归的心酸。诗句吐语质直,粗放而不失武人气概,且壮中含悲,情韵凄绝。
别歌
径万里兮度沙漠⑴,为君将兮奋匈奴⑵。
路穷绝兮矢刃摧⑶,士众灭兮名已隤⑷。
老母已死⑸,虽欲报恩将安归⑹?
⑴径:行。度:跨越。
⑵奋:奋力作战、苦战。
⑶路穷绝:生路断绝。摧:折断。
⑷隤(tuí):败坏。名已隤:指自己不敌而降匈奴。
⑸老母已死:李陵降匈奴岁余,陵母、弟、妻、子皆为汉王朝诛杀。李陵降匈奴后,跟随李陵的士兵逃回说,李陵教匈奴练兵御汉,于是李陵在汉家属遭族灭。实际为匈奴献攻汉之策的,是另一降将李绪。
⑹报恩:报皇恩、亲恩。
领军兵,行万里,沙漠飞度,为君王,作将官,奋战匈奴。
生路断绝呵刀卷箭折,将士死伤呵声名坠毁。
老母惨死呵骨已成灰,虽想报恩呵何处可归?
这首诗是李陵送苏武归汉时所作。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率领步兵五千人,长途跋涉攻打匈奴,战败后被迫投降,单于以女儿许配他,封他为右校王。而苏武作为汉朝友好使者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李陵与苏武成为生死之交。汉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使讲和使苏武重新回汉,在苏武将归汉时,李陵置酒作别,对苏武说:“异域之人,一别长绝。”因泣下数行,起舞而作此诗。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归汉,可知此诗应作于汉始元五年(前82年)。
第一、二句以高亢的格调开头,作者回忆当年的英勇战斗。途经万里,度过大沙漠,为国君领兵出击匈奴。以长途奔袭、不畏艰苦、孤军深入、敢斗强敌,表现自己的勇敢无私、忠诚于国家的情怀。《汉书·李广苏建传》载,李陵率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被三万匈奴军所包围,李陵在不利的地势中,击毙敌人数千。单于集合八万兵围攻,李陵军且战且退,艰苦突围,又斩匈奴三千余人,单于派其子率兵激战,李陵复杀敌数千。此诗第一、二句的英勇自豪情调是为国立功之心的表现。“为君将”一语表白了他英勇战斗的动机,也为下文对汉武帝的刻薄寡恩从反面铺垫,遥相映衬。
第三、四句唱出失败投降的弥天大憾。突围之路已断绝,箭射完,刀刃钝,士卒死伤殆尽,被迫降敌,名声扫地。两句话内含四层,说尽众寡悬殊、损兵折将的惨状,也抒发出腼颜事敌的奇耻大辱。司马迁《报任安书》曾这样述说李陵当时的困境,与单于连战十余日,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而李陵一呼,士无不起,更张空弦,冒白刃,皆北向争死敌者。又认为,李陵是迫不得已而权变,找合适机会再杀敌归汉。这两句诗从严以律己的高度,述说艰难羞辱,感情更深。
最后两句向苏武和汉使者说明不能归汉之因,弦外之音斥责汉武帝杀戮李氏家属的绝情与残忍。《汉书·李广苏建传》载,汉武帝误听说李陵为匈奴练兵,于是族灭李陵一家,“母弟妻子皆伏诛”。李陵又畏惧归汉后再受戮辱,于是在匈奴二十多年而死,没有回归故土。这两句诗包含着这样复杂的情感:抱怨、隐痛、惋惜。
李陵故事流传极广,历久不衰。这是因为历史上存在着士大夫阶层忠诚而不得其所的怨愤,也存在着人民对封建帝王专断独裁、行刑诬枉的不满。可以从李陵事件和李陵歌中看到自己的身影,体味到类似的感情。这首歌言简意赅,语短情深,真实地抒发了李陵在彼时彼地万感交集的心声。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纯是武人质直粗笨口吻,几乎没有文学上价值。
现代作家张厚余:诗的内容主要是对自身遭遇的剖白与对自身命运的哀叹。第一二句写当年奉命出击匈奴的情景,第三四句概括写出当时殊死战斗的残酷与寡不敌众的结局,第五六句是李陵对自己命运的哀叹。
李陵(?一前74),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名将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武帝时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年)率五千步兵出居延伏击匈奴,寡不敌众,战败降敌。后病死于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