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8 06:04
《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的诗作。此诗记述了作者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高远的思想境界。首联深沉地抒写了作者对故乡神驰梦绕的思念以及对故乡人民受压迫的岁月的诅咒之情,颔联概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武装与国民党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颈联赞赏了神州大地各族人民的英勇斗争以及为国捐躯的烈士,尾联描绘了农业生产的丰收景象、田野农民劳动归来的喜悦。全诗妙笔天成,雄浑豪迈,反映了作者乐观的性格和宏大磅礴的胸襟气魄。
七律·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⑴,故园三十二年前⑵。
红旗卷起农奴戟⑶,黑手高悬霸主鞭⑷。
为有牺牲多壮志⑸,敢教日月换新天⑹。
喜看稻菽千重浪⑺,遍地英雄下夕烟⑻。
⑴别梦:指离别的梦境。依稀:仿佛,模糊。咒:诅咒、痛恨,这里只是恨的意思。逝川:一去不回的流水,喻指消逝的年代。
⑵故园:故乡,指韶山。
⑶红旗:革命的旗帜,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农奴:本指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此处借指旧中国受奴役的贫苦农民。戟:古代的一种刺杀武器,这里指梭镖。
⑷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喻反动派。高悬:高高举起。霸主鞭:指反革命武装,即蒋介石反动武装。
⑸“为有”句:因为有先烈的流血牺牲,更激发起革命者斗争的壮志。多,增多,引申为激发。
⑹“敢教”句:意为敢于使日月更新,改造新天地。教,令,使。
⑺喜看:高兴地看到。菽:豆类的总称。千重浪:一层层波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
⑻“遍地”句:意为到处有劳动英雄在黄昏时的烟雾里下工回家。英雄,此指新中国的农民。下夕烟,从黄昏时的炊烟和暮霭中归来。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达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经有三十二周年了。
离别之后,你时常朦朦胧胧出现在我梦里,我还在骂那过去发生在故乡的一些不平事,想起三十二年来的峥嵘岁月,我不能不浮想联翩。
在这里,曾有红旗卷起农奴的铁戟,把那手持鞭子的地主恶霸打翻。
因为有胸怀壮志的人们的奋斗牺牲,才敢于让那自古以来的旧日子有所改变,从而换上一个崭新的蓝天。
我如今又回到你的怀抱,看到那千层浪的稻子豆苗真是欢喜不已,又见到处是奋斗在农业战线的英雄收工归来,在夕阳西照的暮霭里,山冲的农舍间,飘起缕缕炊烟。
此诗作于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时。韶山,一名韶山冲,在湖南湘潭西北90里,是毛泽东的故乡。1925年1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故乡韶山,建立中国共产党韶山支部,后又组织人民协会。1927年1月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又一度回到韶山。这次回到故乡,忙了三天三夜,向群众作了讲演,组织了几次农民运动工作座谈会,听取了党支部的汇报。他特别指出要建立农民革命武装,随时准备粉碎反革命破坏农民运动的阴谋。这之后,韶山一带的农民运动更加深入发展了。三个月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湖南反动军阀也于5月11日在长沙突然袭击总工会、农民协会等革命组织,逮捕屠杀革命党人,这就是血腥的“马日事变”。这个事变激起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愤怒,各地立即组成革命武装。当时韶山也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湘宁边区司令部,集中一千多人的队伍,三百多支枪,准备配合友军夺取长沙。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这个革命计划没有成功。农民武装力量反而被反动派各个击破。后来反对派的军队分三路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英勇抵抗,终因众寡悬殊,失败了。接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许多农民都壮烈牺牲了。此后到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才得以返回阔别已久的故乡。自1927年离开家乡,已整整32年了。第二天大清早,他来到父母亲的墓地前,将一束松枝恭敬地放在坟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虔诚地说了一句:“前人辛苦,后人享福。”下山后,他走进老乡家,亲切询问他们的生活和故人的情况。当晚,在韶山宾馆里,毛泽东写下了《七律·到韶山》。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印发了这首诗。1963年12月,这首诗收入《毛主席诗词》公开发表。
《七律·到韶山》诗中前记虽短短两句,二十八个字,却对故乡无限深情,以历史的高度用如椽的大笔,为三十二年间韶山天翻地覆的巨变,掀开了史诗的序幕。诚如后来作者自释:“通首写三十二年的历史。”(毛泽东1959年9月13日晨致胡乔木信)
首联的“别梦依稀”深沉地抒写了诗人多少年来对故乡神驰梦绕的怀念,“咒逝川”描绘作者对反动当局长期剥削、压迫故乡人民的岁月的诅咒之情,思绪错综复杂,细微深刻。旧社会的韶山异常穷困,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山林为地主豪绅霸占,百分之六十的农户靠乞讨度日,当地民谣称:“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家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作者回忆故乡“长夜难明”的昔日,不能不充满愤懑、激动之情。
颔联的“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不但诗化、形象地概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武装与国民党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也象征了全国军民与蒋介石集团的斗争。“红旗”与“黑手”的斗争,是“红”与“黑”的搏斗,色调鲜明、形象生动;“农奴戟”与“霸主鞭”,则是武装革命反对武装反革命的缩影。“戟”虽是古代枪头呈“井”字形利刃的长兵器之一,这里则是指武器处于劣势,却英勇反抗的民众武装所使用的梭镖。“红旗”与“黑手”一正一反,相映成趣,截然对立。“农奴戟”与“霸主鞭”,是两个绝对矛盾的对立物,并存是暂时的,最终是一兴一废,谁战胜谁的问题。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因此,“农奴戟”与“霸主鞭”的斗争,就不限于韶山地区的斗争,而是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军民武装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武装的长期斗争。经过无数次的较量,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到胜利,却是“农奴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颈联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对韶山、湖南,乃至神州大地各族人民英勇斗争为国捐躯烈士的歌颂。自蒋介石于1927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5日,广州方面与之呼应;5月21日,长沙反动军阀许克祥发动“马日事变”;到7月15日,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召开“分共会议”。国民党当局扬言“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他们在全国各地举起屠刀,向共产党人、仁人志士和劳动群众开始血腥的镇压。“马日事变”当夜,长沙就有百余名共产党人被杀,二十多天内,长沙及附近各县就有一万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杀。仅韶山地区人民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就有一百四十四位烈士,当然也包括作者的六位亲人(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岸英、毛楚雄)与韶山第一届党支部的五位党员(毛福轩、庞叔侃、李耿侯、毛新枚、钟志申)诸同志。诗中的“敢”字,用得遒劲、有力、贴切,它雄浑刚健地体现了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无产阶级也只有不怕牺牲的壮志豪情,敢于和反动统治阶级展开殊死的斗争,才能使韶山乃至整个神州大地的“日月换新天”。这也是对全国革命烈士的礼赞,是富有革命哲理的诗化警句。
尾联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描绘了以稻菽为代表的农业生产金浪滚滚的丰收景象、田野农民在暮霭中劳动归来的喜悦,真是诗中有画,呈现出一幅当代农村新生活的风俗画。
全诗首联以“咒”字开篇,到尾联的“喜”字结句,妙笔天成,不只是写韶山,也是新中国山河大地巨变的壮丽画卷,与作者其他诗词中的“换了人间”“旧貌变新颜”有异曲同工之妙。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研究员龙剑宇《毛泽东诗歌风景线》: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从时间上说,花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差不多半个世纪,空间上,则是由南到北,由东到西,艰苦转战,其中二万五千里长征、十四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更是名垂青史。有牺牲,才有“日月换新天”,这是科学的辩证法,也是一部毛泽东的奋斗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这二者之间,以一个“敢”字为线索才能串起来。敢,就是敢想敢干,敢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汪建新《品读诗人毛泽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议论的内容写得形象逼真,既有感染力又有说服力。颔联两句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的农民武装斗争与反动派地主武装镇压、屠杀革命群众写得形象生动。颈联两句也属议论内容但选用形象思维的词语来表达,凸显革命者视死如归和革命到底的浩然正气,这种雄浑豪迈的诗句,反映了诗人乐观的性格和宏大磅礴的胸襟气魄。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曾珺《毛泽东的诗赋人生》:《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诗作中唯一一首正面写到韶山的作品。首联即表达出十分凝重的感情。离开家乡三十二年了,但如梦的往事仍在脑海浮现。无论是采纳了谁人的提议,这个“咒”字用的都非常巧妙,表现出对旧社会的无比愤恨之情。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出故乡激励而尖锐的阶级斗争。一正一反,对仗工整。颈联为“诗眼”,直接点题。尾联转到现实上来,讴歌家乡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征途上不断奋进的精神。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工诗词。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