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伍德斯托克

更新时间:2024-11-02 02:13

《制造伍德斯托克》是由李安执导,迪米特利·马丁亨利·古德曼等人主演的一部喜剧片,于2009年8月14日在美国公映。

剧情简介

埃利奥特·提伯是一位美国同志作家兼设计师,他的父母在纽约郊区的贝塞尔镇开了一家汽车旅馆,他为了照顾自己吝啬的母亲,放弃纽约的设计师工作,回家帮忙打理汽车旅馆的生意。为了招徕顾客改善举步维艰的经营,他们在家门口挖了一个游泳池。迈克尔·朗(Michael Lang)等四个年轻人打算举办一个音乐节。提伯拥有贝塞尔镇唯一的一张音乐节许可证,想到举办音乐节可以为自家的汽车旅馆招徕更多的生意,提伯同意把自己的许可证贡献出来,还把旅馆贡献给音乐节的组织者作为大本营。面对当地政府的反对,为了音乐梦想他开始努力,甚至不惜免去音乐会的门票。在面临场地问题时,提伯想到了老朋友马克思·雅斯格(Max Yasgur),他的农场正好合用。不少民众蜂拥而至,音乐会因此热闹非凡,他们家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在不经意间,提伯促成了1969年的音乐盛事。这一事件改变了提伯的生活,改变了贝塞尔小镇,也改变了一个时代。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以上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以上资料来源)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李安在旧金山电视台里宣传《色·戒》时,在机场偶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创始人埃利奥特·泰伯,他们很简略地交谈了两分钟,泰伯把自己的回忆录《制造伍德斯托克:一个关于骚动、音乐会和人生的真实故事》送给了李安。看完书之后李安觉得这里面能改编出来一部出色的电影。于是李安把他的想法告诉了詹姆士·沙姆斯(焦点影业的CEO,长期和李安合作的编剧),沙姆斯说:“那我们就做吧”。

创作理念

影片里没有设置太多音乐会的镜头,只是有一些,而且还是远远拍摄的一些。这么做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资金的限制,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艺术上的考虑。导演想拍摄一部能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埋藏到观众内心的电影,而不是拍一部以音乐会为重点的电影。而且他还想为音乐节保存一点神秘性,这个东西一旦说透了、拍出来了,它的意义也就丧失殆尽了。

演员甄选

影片的主角德米特·马丁是剧组人员沙木思从网上发现的,沙木思的女儿给他看了一段youtube上的视频,正巧拍的是德米特的“搞笑吉他”片段,这个滑稽的新面孔立即引起了沙木思的注意。第二天,他带着更多的视频片段来到办公室,李安看完当即拍板。

取景拍摄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是在纽约州举行的,李安的计划是在东海岸的某地拍摄该片,一开始的设想是在马萨诸塞州或者是康涅狄格州拍摄,因为不仅仅是地理环境上更类似于举办伍德斯托克的苏利文县,而且当地政府对电影网站剧组有减免税金的政策。当剧组准备在这里选景的时候,纽约州也传来了对剧组减免税金的消息,于是剧组就杀回了纽约州,在一个叫做新黎巴嫩的小地方拍摄的影片。

影片于2008年8月底开拍,为了拍摄音乐节的大场面,李安从新黎巴嫩找了数千名群众演员,他们穿着内衣跳舞、泥地里打滚甚至吸毒,竭力还原嬉皮士聚集的盛况。

制作发行

早期宣传

2009年2月,《制造伍德斯托克》在新泽西举办了试映会;3月28日,该片主演、美国主持人迪米特利·马丁在自己的脱口秀节目中率先播发了电影预告片;4月9日,该片曝光了首款先行款海报;5月15日,《制造伍德斯托克》在戛纳首映;5月16日,李安召开记者会宣传该片;7月29日,影片在纽约鲍弗瑞酒店举行首映后派对;8月8日,李安携《制作伍德斯托克》前往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举办地,通过一场放映活动向音乐节四十周年献礼。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和李安以往的片子不同,《制造伍德斯托克》是一部完完全全的轻喜剧,故事流畅,人物关系简单,节奏轻快,对白搞笑(上海新民晚报评)。

《制造伍德斯托克》是一部轻松愉快的小品,但是影片很大气。虽然以音乐节为名,但是跟摇滚文化和嬉皮精神几乎无关,主角在功利的目的驱使下,毫无预料地见证了一场革命性事件的发生。导演关心的只是主角这个人的蜕变,而李安过往作品里对家庭关系的探讨也在该片继续。影片中关于花童、波西米亚、LSD、嬉皮士等描写都表现得恰当,对那段越战后的纯真年代的描写既没有显得过分意淫,也没有板起脸孔作历史考证状,调子是李安电影里少有的戏谑,编剧詹姆士·沙姆斯把许多有政治和社会隐喻色彩的事件融入台词,李安又善于调度演员在镜头前的互动,本该严肃认真的话产生了幽默的反效果,而音乐节现场的表现方式也很出人意表。李安用了分割画面营造了似曾相识的梦幻回忆,能远观,可感受,但不直接投入。这也许是李安本身缺乏嬉皮年代的经历而选择取巧地掩饰。但对嬉皮文化有浓烈情结的人就有浅尝辄止的不爽快。影片把故事的核心压缩在一个人如何重新认识自我,在制造这场革命性盛事的过程里,主角被出现在他身边的人影响,这些群像式的人物是为这部影片增加张力、壮大气场的成功要素。这些性格各异的角色在片中层出不穷,却没抢走艾略特的光芒或造成主线注意力的分散,只能说,这就是李安作为一个大师具备的控制力(网易娱乐评)。

《制造伍德斯托克》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搞笑片,看上去就像是一部两个小时的《周六夜现场》,而且是不成功的一期,影片中穿插的经典纪录片《伍德斯托克》的片段分散了影片的重心,虽然讲的是伍德斯托克的故事,但侧重点在旁观者身上,而非音乐本身,它缺乏对一个振奋人心的事件的真实还原(北美电影杂志《indie WIRE》评)。

李安在《制造伍德斯托克》中巧妙的回避了美国人早已熟透了的记忆重心,影像上模拟六七十年代的质感,骨子里还是拿起了自己熟悉的“成长”视点,用欢快轻松的态度对待整个过程。影片中没有出现正面的演唱会场景,也不见一个引吭高歌的摇滚巨星,但不影响其真实性。叙事的主角,是埃利奥特和他的父母,矛盾冲突也主要来自于家庭。唯一能看到的伍德斯托克全景,还带有一种如梦似醒的迷幻色彩。迪米特利-马丁的气质,与影片的风格十分贴切,列维-施瑞博尔从“剑齿虎”变成了“异装癖”,许多配角都鲜活可爱,连偶尔的同志情结也顺应自然,毫无突兀。《制造伍德斯托克》是一部轻快的个人史诗,无需复制和杜撰,李安当好了一个称职的转述者(新浪娱乐评)。

《制造伍德斯托克》精妙不足而情节复杂有余(《娱乐周刊》评)。作为一部轻松搞笑之作,影片带给观众的乐趣断断续续,而且影片本身也太过粗糙和悠闲(《综艺》评);作为一部讲述大事件的影片富有思想而且有趣却功力不足,让人有点失望(《好莱坞报道者》评);只能说它是一部笑料不多而且要求不高的影片(《卫报》评),也许会稍稍打动观众的心,但最终还是一部容易被遗忘的影片(《美联社》评)。

《制造伍德斯托克》中既有熟悉的老面孔,也有新面孔(《丹佛邮报》评),它没有践踏任何神圣的东西,但也没有一丝有趣的地方(《纽约每日新闻》评),很难称得上是一次糟糕的经历,只是非常不起眼,无关紧要(《华尔街日报》评),拍出来而不被人记住也是它的新奇之处(《芝加哥太阳时报》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