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36
猬属(学名:Erinaceus)是猬形目猬科下一属,俗称刺猬,又名刺团、刺猪、猬鼠,刺猬以其背部覆盖的保护性棘刺而闻名,当受到威胁时,它们会将自己卷成一个球形以保护自身。该属包括4个物种:东北刺猬、东欧刺猬、欧洲刺猬和北部白胸刺猬。这些物种共计有8个亚种。刺猬体长约15~30厘米,体重约为600~1500克。通常情况下,雄性体型较小,雌性体型略大于雄性。刺猬的体色多样,通常为棕色、黑色、白色、奶油色或上述颜色的混合。其棘刺无毒,爪子弯曲且锋利,具有4~5趾。
猬属动物是由瑞典博物学家林奈(Linnaeus)于1758年首次发现并命名,其拉丁名中的“Erinaceus”源自拉丁语词根“ēris”、“ēr”意为“刺猬”,拉丁语“aceus”意为“类似、属于”。其次,刺猬的英文名“hedgehog”源自中古英语单词“heyghoge”,前半部分“heyg/hegge”意为“树篱”,取自于刺猬经常出没于树篱;而后半部分的“hoge/hogge”意为“猪”,来源于刺猬鼻子的形似为“猪鼻子”;另外,刺猬因为其长有尖刺的外观还被称为海胆“urchins”,在称为刺猬之前也被叫做豪猪“hedgepigs”或是金毛猪“furze-pigs”。刺猬的爱尔兰语为“gainneog”,翻译为“丑陋的小东西”。
科学家们通过在加拿大、美国的蒙大拿州和怀俄明州发现的化石发现,刺猬最早的祖先源自6550万~5600万年前古新世时期的Litolestes属和Leipsanolestes属物种,可能还有Oncocherus属、Cedrocherus属和恐毛猬属(Deinogalerix)等物种。这些祖先的体型和牙齿大小与现存的猬科物种具有相似的特征,但各有不同。例如,距今约5580万~5870万年的Oncocherus属物种化石,它与猬科动物具有相似结构的前臼齿,然而Cedrocherus属物种的牙齿就相对较小;距今约1160万~530万年的恐毛猬属(Deinogalerix)物种体长1~2英尺,全身覆盖着毛发而不是刺针。
刺猬物种具有重叠分布特性,但欧洲刺猬(E.europaeus)和北部白胸刺猬(E.roumanicus)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基因流动,因此北部白胸刺猬能够与猬属内的所有其他物种区分。然而,北部白胸刺猬曾被划分为欧洲刺猬的亚种,之后又被划分为东欧刺猬(E.concolor)中。东北刺猬(E.amurensis)也曾被划分至欧洲刺猬中。
根据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的分类标准,截至2023年,猬属共包括4个物种:欧洲刺猬、东欧刺猬、东北刺猬和北部白胸刺猬。
刺猬体长约15~30厘米,体重约为600~1500克。刺猬的体型大小会随季节和资源可用性而变化,例如在冬眠前后,刺猬的体重可能会增加或减少平均体重的35%左右,通常情况下,雄性刺猬体型较小,而雌性刺猬体型略大于雄性。
刺猬的体色多样,不同地区和亚种的毛色略有差异。刺猬的棘刺会逐渐脱落并被新刺替换,但其体色通常保持不变。常见的体色包括棕色、黑色、白色、奶油色或上述颜色的混合。
刺猬的嘴部尖而长,具有分离的二门齿和方形臼齿,刺猬共有36~44枚牙齿,牙齿尖锐,便于捕食昆虫。刺猬的鼻子和眼睛呈黑色,眼睛和耳朵都比较小,但不会超过周围棘刺的长度。刺猬的头部从头顶到吻部、颊部、耳周和面部都覆盖着白色的长毛,腹部则覆盖着粗糙的棕色或奶油色毛发。
刺猬的棘刺是从体表的毛囊中生长出来的,是毛发的变异形式,主要分布于头顶和背部,数量约为5000多根,2.5厘米,质地坚硬,内部空心。棘刺内部的横向支撑结构使其既轻巧又坚韧。每根刺长1.9~2.5厘米,坚硬、空心,因为其中的横向支撑结构,使其轻巧又坚韧,刺无毒。刺猬的棘刺无毒。与背部的棘刺相比,刺猬腹部的毛发柔软而纤细。
当刺猬蜷缩成球形时,头部和四肢都不可见。刺猬的前爪有5趾,不可伸缩,呈污白色;后爪有4趾,呈淡棕色,后爪比前爪更长、更窄,并且爪子会不断生长。刺猬的爪子弯曲且锋利,适合挖掘。刺猬的四肢和尾巴都比较短。
东欧刺猬(E. concolor)和欧洲刺猬(E. europaeus)的体色比其他物种更深,欧洲刺猬的体色更深,胸部有一块白色的毛发,其棘刺的尖端和基部呈白色,并有棕色和黑色条纹交替出现。
猬属物种的栖息地多种多样,其栖息环境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食物、筑巢材料等资源的可用性。刺猬主要栖息于温带陆地环境,例如落叶针叶混合林、草原、丘陵山区和灌木丛,尤以平原和丘陵地带最为常见。在繁殖季节,刺猬需要觅食和寻找配偶,因此它们更偏爱森林和草原边缘的灌木丛和边缘栖息地,因为这些区域活动范围更广,更容易相遇。
刺猬也常栖息于人类居住区和郊区,例如花园、农田、果园、葡萄园以及其他人工栖息地,因为这些地方食物资源丰富,并能提供安全的庇护所,而且缺乏天敌的威胁。
猬属物种分布广泛,但不同物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分布,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欧洲主要分布有欧洲刺猬和东欧刺猬,而亚洲主要分布有东北刺猬、北部白胸刺猬以及部分欧洲刺猬。
北部白胸刺猬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俄罗斯,例如意大利、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乌克兰等;东北刺猬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韩国以及中国;欧洲刺猬源于西欧和北欧部分地区,现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中亚地区,例如奥地利、比利时、克罗地亚、捷克、丹麦、俄罗斯、中国等;东欧刺猬分布于地中海地区,例如希腊、土耳其、以色列、叙利亚和黎巴嫩等。
在中国,猬属主要分布于东北、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由于刺猬对气候和食物条件的要求较高,通常南方地区的刺猬数量多于北方地区[。东北刺猬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和天津等地;欧洲刺猬分布于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例如浙江和福建等地。
刺猬主要以昆虫为食,通过前爪挖掘和觅食。它们的食物主要由陆生无脊椎动物组成,例如甲虫、毛毛虫、蚯蚓、蛞蝓、千足虫和蠼螋等,偶尔也会进食腐肉、鸟蛋、小型脊椎动物以及水果。一只刺猬每天最多可以吃掉160克无脊椎动物。年长的刺猬更倾向于选择单一类型的猎物,并且经常表现出季节性的食物转换。在人类居住区的花园或公园中,刺猬有时也会吃食农作物、水果、蔬菜以及宠物食品等。
刺猬的新陈代谢相对较慢,受温度和食物的影响。刺猬每天需要摄入约90~150卡路里的食物才能维持生存,其所需食物的具体数量取决于体型大小。在进入冬眠之前,刺猬需要积累足够的脂肪储备,通常体重至少要达到450克。
刺猬是夜行性动物,畏光喜暗,约80%的时间在夜间活动,活动范围约为1~2公里,白天,刺猬通常躲藏在干草堆或落叶中休息。刺猬的活动时间也受温度影响,在寒冷地区,刺猬的蛰伏时间较长;而在温暖地区,蛰伏时间则较短。
刺猬是异温动物,具有冬眠习性,刺猬通常在9月至次年5月之间进入冬眠,冬眠期约为6个月。雄性刺猬比雌性刺猬更早从冬眠中苏醒,或者更早进入冬眠,这可能是为了扩大活动范围,并增加寻找配偶的机会。刺猬通过积累脂肪来抵御寒冷的冬季,并为冬眠期间偶尔的苏醒提供能量储备。然而,在圈养条件下,如果食物充足,刺猬通常不会冬眠。刺猬在冬眠期间的存活率为60%~100%,但在严酷或异常温暖的冬季,死亡率可能高达80%。
刺猬通常在低洼地带、树根下方、石缝中、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边缘地带挖掘洞穴。这些洞穴空间较大,有多个进出口,内部被分割成多个空间,各空间之间通过通道相连。合适的巢穴通常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可以通过厚厚的落叶层和支撑结构来维持稳定的温度和湿度。刺猬会建造多种类型的巢穴:
一是短期日巢:刺猬在非冬眠期白天使用的临时巢穴,通常只使用几天。日巢多建于多刺或茂密的植被中,例如荆棘和荨麻丛,使用后会被弃用,并重新搭建新的日巢。
二是繁殖巢穴:雌性刺猬在分娩后建造的巢穴,用于保护和哺育幼崽。雌性刺猬会在繁殖巢穴中照顾幼崽,直到它们长大独立。
第三是冬眠巢:刺猬在冬眠前建造的巢穴,用于度过冬季。刺猬在冬眠期间可能会在不同的冬眠巢穴之间移动,次数可达4次,停留时间可长达6个月。
大多数刺猬是独居动物,只有少数情况下会选择群居。除了交配季节,刺猬个体之间很少交流,并且物种之间没有明显的等级制度。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多个刺猬个体可以在同一区域内共同生活,直到死亡。在交配季节,雄性刺猬的活动范围更大,移动速度更快;在夏末,雌性刺猬在幼崽断奶后也会变得更加活跃,并扩大其活动范围。
刺猬的视力较差,但听觉和嗅觉非常灵敏。在觅食和活动时,刺猬主要依靠嗅觉来追踪猎物和躲避捕食者。
刺猬性格温顺,通常不会主动攻击其他动物。当受到威胁时,刺猬的主要防御方式是利用其背部的棘刺。通过收缩背部的特殊肌肉(竖毛肌),刺猬可以将自己卷成一个球形,以保护腹部和面部等脆弱部位,使捕食者难以攻击,从而逃脱危险。此外,刺猬还会通过“跳跃”的方式蜷缩成球形,拉开与威胁之间的距离,同时低头拱起背部,并从鼻子呼气发出警告声音,例如喘气、打鼾或嘶嘶声,以吓退潜在的捕食者或同类。
刺猬棘刺的颜色通常为大地色调,这有助于它们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伪装。棘刺还可以吸收水分、排出汗液,并吸收撞击产生的冲击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刺猬的伤害。
当刺猬遇到新的气味或味道时,会表现出一种特殊的防御行为,称为“涂油”。刺猬会舔咬一些材料,然后将产生的唾液泡沫涂抹在自己的棘刺和身体侧面。这些唾液泡沫可能具有刺激性气味,可以毒死或吓退捕食者。刺猬对毒素的抵抗力较强,其体内存在一种抗出血因子,可以抵抗某些生物毒素,因此刺猬对蛇毒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刺猬平均在9~11个月大时达到性成熟。野生刺猬的平均寿命为3~5年,但也有记录显示个体寿命可达8年。在圈养条件下,刺猬的寿命可达10年。
求偶交配
雄性刺猬在进入冬眠之前或冬眠结束后会积极寻找配偶。当雄性刺猬找到合适的雌性刺猬时,会围绕着雌性刺猬发出嘶嘶声和咕噜声等求偶信号。由于刺猬身上覆盖着棘刺,雄性刺猬需要克服这些障碍才能接近雌性。如果雌性刺猬接受雄性,它会放松背部的棘刺,并蹲伏在地面上,允许雄性刺猬爬到它的背上进行交配。雄性刺猬会用牙齿咬住雌性刺猬的肩膀以保持稳定。交配完成后,雄性刺猬和雌性刺猬会分开。如果雌性刺猬不接受雄性,它会竖起棘刺,阻止雄性靠近。在这种情况下,雄性刺猬最终会离开,寻找其他接受交配的雌性。雌性刺猬在繁殖季节具有多个连续的发情周期,在同一周期内可以与5只以上的雄性刺猬交配。
繁殖产子
刺猬的繁殖时间取决于不同地区的环境,通常在冬眠季节之前,即4~9月。刺猬的妊娠期约为4~5周,在每个繁殖季节最多可产2窝,平均每窝产4~5只。由于在冬季之前没有时间发展和学习重要技能,第2胎的存活率通常较低,成功养育3个及以上后代的情况也较为少见。雌性在生产后不再经历发情期。东欧刺猬、欧洲刺猬每年繁殖1~2次,妊娠期34~37日,每产仔数3~7只。
如果繁殖巢穴受到捕食者或其他威胁的干扰,雌性刺猬可能会杀死或遗弃幼崽。如果幼崽已经比较大,雌性刺猬则可能会选择将它们转移到新的巢穴,而不是杀死或遗弃。
生长发育
幼崽出生体重为8~25克,刚出生的幼崽约有100根肉刺。2~3天后,幼崽的肌肉组织发育到足以使其保持棘刺直立。这些白色的软刺在大约1.5天后被较硬刺取代成为防御武器。幼崽的眼睛会在12~15天后睁开,并学习如何滚成球状进行防御。幼崽的乳牙在大约4个月的脱落后,恒牙会在7~9周大小时长出。断奶期约为5~6周。在3~5周龄时,幼崽会陪伴它们的母亲在繁殖巢外觅食,并模仿母亲学习觅食和筑巢行为。幼崽通常在4~6周龄时完全独立,此时体重达到250克或以上。
东欧刺猬和北部白胸刺猬分别包含3个和5个亚种。
2016年,猬属下全部物种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物种。
由于气候变化、农业和基础设施扩张,以及捕食者欧洲獾(Meles meles)种群数量的增加,刺猬的栖息地正在遭受破碎化的威胁。自2000年以来,城市地区的刺猬数量减少了约三分之一,而农村地区的刺猬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
刺猬的濒危原因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过度猎捕、农业污染以及种间寄生感染等。其中,人们在花园和农田中使用杀虫剂,导致该物种失去了食物和栖息地;道路上的汽车也导致了每年成千上万的刺猬被压死,栖息地退化与丧失使獾等物种更加容易捕食刺猬。虽然成年刺猬通常因其刺而免受大多数捕食事件的影响,但刺猬幼崽更容易受到伤害,并且经常被捕食者追捕,导致了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为了保护刺猬,许多国家采取了建立保护区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
一些保护区致力于保护北部白胸刺猬和欧洲刺猬,例如洪都拉斯的拉蒂格拉国家公园、突尼斯的埃尔费迪贾国家公园和中国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
相关法规主要有英国发布的《野生动物和乡村法案》(the Wildlife and Countryside Act of 1981,1981年)、《自然环境和农村社区法案》(under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Rural Communities Act of 2006,2006年)以及《野生哺乳动物保护法案》(the Wild Mammals Protection Act of 1996,1996年)、对自然界具有重要重要性的物种(the Species of Principal Importance)、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the Biodiversity Action Plan(priority species))等。
中国已将部分刺猬物种列入国家保护名录。2000年,欧洲刺猬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东北刺猬被列入修订后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随着野生刺猬资源的减少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人工养殖刺猬在药用、科研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2020年,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刺猬、猪獾等64种在养且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提出了分类管理要求,规定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但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
刺猬的饲养场地应选择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安静清洁,并远离噪音和污染源的地方。冬季温度应保持在10~15℃以上,以防止刺猬进入冬眠。为了模拟野生环境,可以在饲养场内铺设细土和稻草,刺猬会自行挖掘洞穴并在其中冬眠。
在雌性刺猬发情期,应选择健康的雄性刺猬进行交配,以确保雌性刺猬的受孕率和后代的健康。交配完成后,应将雌雄刺猬分开饲养。在怀孕、哺乳和幼崽成长期间,应加强饲养管理,提供营养丰富、高质量的饲料。
刺猬的日常疾病防治工作主要包括保持饲养场地和用具的清洁、定期消毒、定期更换垫料,注意通风换气,防暑防寒等。
刺猬适应能力强,只要饲养管理和卫生措施得当,刺猬很少得病。其常见病有胃肠炎、蛔虫病等。得了胃肠炎的刺猬,刺毛无光泽、行走无力、腹泻、拒食,这时应减少饲料的饲喂量,及时服用相应药物治疗
在野外环境中,刺猬的天敌包括雕鸮(Bubo bubo)、獾(Meles meles)和赤狐(Vulpes)等;在城市地区,家犬也会对刺猬构成威胁。虽然成年刺猬通常因其刺而免受大多数捕食事件的影响,但刺猬幼崽更容易受到伤害,并且经常被捕食者追捕。
猬属于农林益兽,因其食性,可对无脊椎动物种群进行数量控制;因其背部的尖刺,也可促进种子传播。许多研究人员使用刺猬的存在作为栖息地是否健康的指标:若当地存在刺猬,则说明栖息地健康;如果它们不存在或数量稀少,那么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不平衡。
在城市环境中,刺猬被认为是花园甚至大型农田中害虫防治的重要贡献者,用于防治鼠害、蛞蝓、蜗牛或在城市居住环境中的害虫控制,已被引入多个国家,如新西兰。因此刺猬对农业、林业和畜牧业都有极大的好处。
但在中国,野生刺猬作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禁止滥补及私人饲养。但经人工饲养后可选育出不同的宠物品种作为家养动物。
刺猬是多种寄生虫和病原体的宿主,包括蜱虫、真菌、细菌和病毒等,这可能对刺猬自身以及与之接触的其他动物(包括人类)构成健康风险。刺猬常见的寄生虫包括六角星硬蜱(Ixodes hexagonus)和蓖子硬蜱(Ixodes ricinus)等,它们可以通过吸食刺猬血液传播疾病,例如莱姆病和蜱传脑炎。刺猬也可能感染真菌,例如须毛癣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导致皮肤病。此外,刺猬还可能携带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等细菌,导致肠道感染。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刺猬或其排泄物传播,也可能通过中间宿主,例如蚯蚓,传播给其他动物,包括人类、野生动物以及家养宠物,如狗和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