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02 19:02
刺盖鱼属,海洋鱼类动物,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包括非洲东岸,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至新喀里多尼亚各处,由莫桑比克至菲律宾,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大利亚一带海域。
中 文 名: 蓝环神仙
俗名别名: 白尾(香港)
英 文 名: Blue Ring Angelfish、Annularis Angelfish、Blue King Angelfish
拉丁学名: Pomacanthus annularis
地理分布 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包括非洲东岸,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至新喀里多尼亚各处,由莫桑比克至菲律宾,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大利亚一带海域。
气 候 带 热带,北纬25度和南纬25度之间
濒危状态 不在IUCN红皮书中
繁殖方式 散卵型
食 性 杂食性
形态特征
背鳍鳍棘(总数):13条 背鳍软条(总数):20-21条臀鳍鳍棘:3条 臀鳍软条:20条
幼鱼时期的蓝环神仙,体色深棕色并全身满布鲜蓝色和浅蓝色的竖纹,尾鳍白色透明。在成长的过程中,幼鱼体色逐渐变浅,而身体上的竖纹逐渐消失,同时出现鲜蓝色的横纹,形成一幅纵横交错的图案。当蓝环神仙长至成鱼时,体略高而呈卵圆形;背部轮廓略突出,头背于眼上方平直。吻钝而小。眶前骨宽突,不游离;前鳃盖骨后缘及下缘具弱锯齿,具一长棘;鳃盖骨后缘平滑。体被中型圆鳞,具数个副鳞;头具绒毛状鳞,颊部与奇鳍具小鳞。背鳍与臀鳍软条部后端截平;腹鳍尖,第一软条延长;尾鳍钝圆形。由胸鳍基部向后上方斜走至背鳍软条部有5-7条蓝弧形纹,白色竖纹消失;鳃盖上方,侧线前端处另有一约与眼径相当之蓝色环纹。背鳍及臀鳍软条部暗色,具蓝纹;尾鳍为耀眼的白色。正因如此,蓝环神仙也就得名“蓝环”或“白尾”。
体形尺寸 最大体长45cm
习 性 栖息于临岸礁区30米水深以下水域,成鱼通常成对居住在洞穴中。而幼鱼则生活在沿岸的浅水区,常常能在长满短菌丝藻的礁石或死珊瑚底部看见其踪迹。主要以海绵和海鞘等被囊动物为食
中 文 名: 皇后神仙
俗名别名: 皇帝(香港)
英 文 名: Emperor Angelfish、Imperator Angel
拉丁学名: Pomacanthus imperator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包括红海和东非至夏威夷群岛、列岛群岛(Line Islands)和土木土群岛(Tuamoto Islands),北至日本南部和小笠原群岛(Ogasawara Islands),南至大堡礁、新喀里多尼亚和奥斯垂群岛(Austral Islands)一带海域。没有在复活节岛(Easter Island)、拉帕岛(Rapa Island)和马克萨斯群岛(Marquesan Islands)中见其踪迹。
气 候 带 热带,北纬32度和南纬28度之间
濒危状态 不在IUCN红皮书中
繁殖方式 散卵型
食 性 杂食性
形态特征
背鳍鳍棘(总数):13-14条 背鳍软条(总数):17-21条 臀鳍鳍棘:3条 臀鳍软条:18-21条
皇后神仙的幼鱼,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蓝圈神仙,体一致为深蓝色,体具若干蓝白色弧纹,并与尾柄前之白环形成同心圆。在成长的过程中,幼鱼体色逐渐偏黄色,体侧的蓝白弧纹也逐渐拉直为黄色横纹。当皇后神仙长至成鱼时,体略高而呈卵圆形,背部轮廓略突出。头背于眼上方平直,吻钝而小,眶前骨宽突,不游离。前鳃盖骨后缘及下缘具弱锯齿,具一长棘,鳃盖骨后缘平滑。体被中型圆鳞,具数个副鳞,头具绒毛状鳞,颊部与奇鳍具小鳞。背鳍与臀鳍软条部后端截平,腹鳍尖,第一软条延长,几达臀鳍。臀鳍深褐色带宝蓝色弧纹,尾鳍黄色钝圆形。成鱼体呈宝蓝色至暗蓝色,体侧具10-25条由鳃盖缘微斜上而延伸至背鳍及臀鳍之黄色横纹;黑色蓝边的眼带起于眶间至前鳃盖下缘,嘴部白色;胸鳍基部延伸至腹部另具一长形蓝黑斑块。
皇后神仙是热门的大型神仙鱼。由于幼鱼和成鱼体色花纹明显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能逐渐观察到幼鱼转成鱼的体色变化更是难得的经验。
体形尺寸 最大40cm
习 性 幼鱼生活在岩架之下,或在峡道与外礁平台的半遮蔽区域的洞中,以及泻湖的洞穴里。次成鱼会移居至珊瑚礁前端的洞穴或汹涌的峡道区域。成鱼栖息于珊瑚丛生的岩架、峡道以及面海礁石水深1-100米之间的水域。通常成对生活。主要以海藻、海绵和小型甲壳动物为食,同时也捕食海鞘等被囊动物。幼鱼和成鱼均会啄食大型鱼只体上的寄生虫,例如翻车鱼(sunfish)等。
中 文 名: 紫月神仙
俗名别名: 紫月(香港)
英 文 名: Purple Moon Angelfish、Maculosus Angelfish、Yellowbar Angelfish
拉丁学名: Pomacanthus maculosus
地理分布 分布在西印度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包括红海、波斯湾(Persian Gulf)和阿曼湾(Gulf of Oman)一带海域。
气 候 带 热带,北纬13度起
濒危状态 不在IUCN红皮书中
繁殖方式 散卵型
食 性 杂食性
形态特征
背鳍鳍棘(总数):12-13条 背鳍软条(总数):21条 臀鳍鳍棘:3条 臀鳍软条:19-20条
幼鱼时期的紫月神仙(5cm以下),体深蓝色并满布白色和蓝色的竖形条纹,胸鳍、背鳍和臀鳍的鳍边均为鲜蓝色,尾鳍鲜黄色。从尾鳍的颜色,我们可以区分出紫月神仙和阿拉伯神仙(Pomacanthus asfur)的幼鱼,后者的尾鳍为白色透明。在成长的过程中,幼鱼鱼体的白色条纹开始消退,体侧中间的淡黄色条带开始出现,而体色也逐渐转淡。当长至7-10cm时,体侧中间的条带开始转变成鲜黄色,同时尾鳍逐渐变为淡黄色。当紫月神仙长至成鱼时,体色紫蓝色,体侧有一条醒目的鲜黄色月形斑纹,因此得名“紫月”。
体形尺寸 最大体长50cm
习 性 栖息于珊瑚丛生的水深1-20米之间的水域,通常单独生活在珊瑚礁区的洞穴中。主要以海藻、海绵和海鞘等被囊动物为食。
中 文 名: 蓝纹神仙
俗名别名: 北斗(香港)
英 文 名: Scemicircle Angelfish、Korean Angelfish
拉丁学名: Pomacanthus semicirculatus
地理分布 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包括自红海及东非洲到萨摩亚群岛(Samoa),北到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和新南威尔士,以及豪勋爵岛(Lord Howe Island)一带海域。
气 候 带 热带,北纬30度和南纬30度之间
濒危状态 不在IUCN红皮书中
繁殖方式 散卵型
食 性 杂食性
形态特征
背鳍鳍棘(总数):13条 背鳍软条(总数):20-23条 臀鳍鳍棘:3条 臀鳍软条:18-22条
幼鱼时期的蓝纹神仙,体色深蓝黑色,体具若干白弧状纹。在成长的过程中,幼鱼鱼体前后部位逐渐偏褐色,中央部位偏淡褐色,弧纹亦逐渐消失。当蓝纹神仙长至成鱼时,体略高而呈卵圆形;背部轮廓略突出,头背于眼上方平直。吻钝而小。眶前骨宽突,不游离;前鳃盖骨后缘及下缘具弱锯齿,具一长棘;鳃盖骨后缘平滑。体被小型圆鳞,腹鳍基底具腋鳞。背鳍与臀鳍软条部后端尖形,略呈丝状延长;腹鳍尖,第一软条延长,达臀鳍起点;尾鳍钝圆形。成鱼体呈黄褐色至暗褐色,体侧弧形不显,取而代之的是散布许多暗色小点,前鳃盖骨及鳃盖骨后缘具蓝纹,上下颌黄色,各鳍缘多少具蓝缘,亦具蓝色或白色小点。
体形尺寸 最大体长40cm
习 性 成鱼栖息于面海礁区珊瑚丛生的水深1-30米之间的水域,而幼鱼则居住在浅水且有遮蔽的区域。通常单独或成对生活。主要以海藻、海绵、珊瑚虫和海鞘等被囊动物为食。
中 文 名: 虎斑神仙
俗名别名: 歌迪(香港)、歌迪士(香港)
英 文 名: Cortez Angelfish
拉丁学名: Pomacanthus zonipectus
地理分布 分布在东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包括加利福尼亚的海湾(Puerto Penasco)和巴哈马Magdalena北部(Bahia San Juanico),以及墨西哥到秘鲁一带海域。
气 候 带 热带,北纬32度
濒危状态 不在IUCN红皮书中
繁殖方式 散卵型
食 性 杂食性
形态特征
幼鱼时期的虎斑神仙,体色黑色并满布由尾鳍向头部方向发出的鲜蓝色和鲜黄色的月形条纹。在成长的过程中,幼鱼体色逐渐转淡为棕褐色,蓝色条纹以及身体后部的黄色条纹也逐渐消退。当虎斑神仙长至成鱼时,体被大鱼鳞,身体中部和额头灰白色,头部蓝黑色,鳃盖边有一道鲜黄色斑纹延伸至胸部,鳃盖后方有一条显著的黑色色带,上有一道金色的月形斑纹,蓝绿色的尾鳍上有不规则斑点。
体形尺寸 最大体长46cm
习 性 栖息于珊瑚丛生的礁区水深6-12米之间的水域,成鱼常常成对或组群生活在珊瑚礁区中,行一夫一妻制,而幼鱼则单独生活在自己的领土范围内。繁殖期在每年的仲夏至初秋之间,而每年的8月至11月是幼鱼的出生高峰期。主要以海绵为食,同时也会捕食海藻、苔藓虫、水螅虫、鱼卵以及海鞘等被囊动物
中 文 名: 法国神仙
俗名别名: 法仙(香港)
英 文 名: French Angelfish
拉丁学名: Pomacanthus paru
地理分布 分布在西大西洋和东大西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包括佛罗里达和巴哈马群岛(Bahamas)至巴西、墨西哥湾(Gulf of Mexico)和加勒比海、安的列斯群岛(Antilles,西印度群岛中的主要岛群),东至阿森松岛(ascension Island)和圣保罗岩礁
气 候 带 亚热带,北纬30度和南纬23度之间
濒危状态 不在IUCN红皮书中
繁殖方式 散卵型
食 性 杂食性
形态特征
背鳍鳍棘(总数):10条 背鳍软条(总数):29-31条 臀鳍鳍棘:3条 臀鳍软条:22-24条
幼鱼时期的法国神仙,体色黑色,嘴部和尾鳍上均有一道浅黄色竖纹,而身上则有三道浅黄色竖纹。法仙和灰仙的幼鱼非常相似,难以分辨,两者的区别在于法仙的尾鳍为扇形并带浅黄色的边线,而灰仙的尾鳍趋向于梯形且没有浅黄色边线。而且,法仙幼鱼体侧接近尾柄的那道弧形条纹更像一个小括号,而灰仙幼鱼的这一道弧纹则更像一个中括号。在成长的过程中,幼鱼的体色逐渐转为黑中带蓝,体侧和头部的条纹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步全身的金色大鳞片。当法国神仙长至成鱼时,体型呈三角型,体色深蓝黑色,脸部蓝灰色没有条纹,眼圈、鳃盖刺以及胸鳍基部均为鲜黄色,非常醒目,而全身金边的鱼鳞让法国神仙格外耀眼。
法国神仙是海水玩家追捧的明星鱼种之一。
注:法国神仙有毒性
体形尺寸 最大体长40cm
习 性 栖息于珊瑚礁区水深3-100米之间的水域,通常生活在海底扇区域(submarine fan,从大陆坡麓向外海缓斜的扇形地。在海底峡谷的前缘,为沉积物所覆盖。又称深海扇或海底三角洲)。通常成对生活。进入繁殖季节时,配对的成鱼的领域性变得非常强,通常是雌雄两鱼一起奋力捍卫自己的领土不被相邻的对偶骚扰。主要以海藻、海绵、苔藓虫、海葵、柳珊瑚(gorgonians)和海鞘等被囊动物为食。幼鱼则扮演医生鱼(Labroides dimidiatus)的角色,啄食其他鱼只体上的寄生虫。服务对象非常广阔,包括镜鱼(Jackfish)、绸鱼(Snapper)、海鳗(moray)、鲈鱼(Grunt)、刺尾鱼(Surgeonfish)以及隆头鱼(Wrasses)等。当进行“清洁”工作时,幼鱼不停来回穿梭于目标鱼只身边并用腹鳍触碰对象的身体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