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功尽弃

更新时间:2024-07-22 20:24

前功尽弃(拼音:qián gōng jìn q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

成语出处

最早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不若称病不出也。”

衍生典故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前功尽弃”。

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迅速增强。到秦昭王时,秦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军事大国。为了成就霸业,秦昭王派左庶长白起为大将,率兵攻打韩国。韩国一面抵抗,一面向魏国求救。魏国见韩国被攻,本打算去救助,但又害怕秦国,更怕白起,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白起大败韩国军队,夺去了很多城池。

后来,秦国又趁昏君楚襄王当政的机会,命大将白起攻下了楚国的京城。接着秦军又在山西上党地区的长平大败赵军。秦军军威大振,白起乘势率得胜之师,移兵魏国,包围了魏国京城大梁。魏国朝野一片惊慌。

魏王生气地对大臣们说:“当初秦军攻打韩国时,我们理应出兵抗秦,但你们认为秦军是虎狼之师,不敢与之对抗。现在倒好,我们的邻国韩赵都为秦国所败。如今秦军兵临城下,我们连求救的地方都没有了,这该如何是好?”一位大臣马上说:“前任六国宰相苏秦的弟弟苏厉现在大梁。大王不妨向他请教一二,或许他有退秦军的良策。”魏王立即召见苏厉,说:“先生,我魏国京城危在旦夕,您看有什么办法能解除这场灾难?”苏厉说:“秦国这次发兵是来者不善,他们早就有灭掉六国的打算,事情确实很难办。不过,我愿意去见周天子,也许周天子能阻止秦国继续用兵。”魏王听了苏厉的话,全力支持他的行动。

苏厉马不停蹄地赶到周天子住的洛邑,对周赧王说:“秦国近年来太嚣张跋扈了。现在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占楚国,又连败赵国、韩国,目前又将魏国京城大梁围住。如果大王您再不制止,只怕周朝的天下有倾覆的危险。”周赧王只是无奈地点头,却没有什么行动,于是苏厉又跑去见白起。

苏厉对白起说:“您的功劳已经很多了,现在要带兵出塞,走很远的路,经过周、韩,去攻打魏国的大梁,要是这一战取胜不了,你原来的功劳就全没了。你应立即托病退兵。”白起没有理会苏厉的话,继续进行兼并战,苏厉只好无功而返。

成语寓意

苏厉劝说白起,要是这一战取胜不了,原来的功劳就全没了,你应立即托病退兵。而白起并没有听取苏厉的建议,继续进行兼并战,白起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若是当初白起听从了苏厉的劝说,才真的算是前功尽弃。成语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有始有终,绝对不可半途而废。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前功尽弃”指以往的功劳全部废弃。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运用示例

北宋·宋祁新唐书·李德裕传》:“观者曰:不如少息,若弓拨矢钩,前功皆弃。”

现代·茅盾《祖逖闻鸡起舞论》: “一腔报国之心,竟成画饼,前功尽弃,化为乌有。”

现代·鲁迅《华盖集·牺牲谟》:“因为一个人最紧要的是‘晚节’,一不小心,可就前功尽弃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