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寨

更新时间:2023-06-29 14:36

前山寨是明清时期设于香山县境内南距离澳门20里处,用以防范葡萄牙人的重要军事城寨。1621年(明天启元年)设寨,立参将府,驻兵把守。1648年(清顺治五年)驻兵500人。尚可喜入粤后增设驻兵千名。1665年(清康熙四年)改设副将,统兵2000人。1717年扩筑土城。1730年(清雍正八年)建香山县丞衙门署。1743年(清乾隆八年)设海防军民府同知署,1809年(清嘉庆十四年)立前山营,并归广州协辖管。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撤出驻军。后成墟市,民居。今存遗址。前山寨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距今已有398年的历史。由于前山所处的邻近澳门的特殊地理位置,前山寨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抵御外敌、保家卫国这一神圣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

历史沿革

前山寨(今珠海前山村的前身),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是明政府为了加强海防,特别是遏制澳葡扩张领土的野心,而在澳门以北关间尽头设置的军事营寨。该寨最高长官为参将,属正三品武官(当时在广东的明朝参将武官仅7名,前山占其一),寨内设有参将府、演武场、营房等,驻有步兵700人,水兵千余人,大小船只50艘,统辖关闸和澳门周围诸岛的防范。

清初

各种反清势力集结东南沿海,清王朝对前山寨的防务更加重视。清康熙三年(1664年),将驻前山的参将改设为副将(从二品),加派官员,兵员增至2000余人,配各战马百余匹,形成步、水、骑兵种齐全,各级长官配各完整的格局。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前山寨正式建筑土城,城墙周长475丈,高9尺,设东、南、西三个城门,并在靠近澳门的西、南二门上设置兵房和炮台。其建筑规模,与当时县城石岐相差无几,成为香山县境内的第二城寨。

清雍正年间

澳门民夷诉讼事件日多,为了便于处理,清廷在前山寨设立了“香山县分防澳门县丞”衙门,察理民夷事务,县丞衙门成为前山寨设立文官管理机构之始。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认为七品知县职卑权微,应设知府副职(五品)专门管理广州海防繁多的事务,于是在前山寨设立了“广州府海防军民同知署” (县丞衙门迁往澳门望厦),正式建立了文官管理系统,前山寨从单纯军事性质的营寨过渡到军民联防、军政一体的政治机构。

鸦片战争期间

前山寨成为反抗英国殖民主义侵略的前沿阵地。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巡视前山寨,再次升格驻军将领,增加驻寨水陆兵勇,加强了前山寨的布防。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九洲洋窜入澳门附近海面,突袭关闸,受到前山寨官兵的猛烈还击,打死英军10多人,英军被迫退出。

鸦片战争失败后

澳葡趁火打劫,不断对周边地区进行蚕食,设在澳门的县丞衙门也被迫迁回前山城内。尽管前山寨海防同知对澳葡的侵略活动每次都出面干涉制止,但已经无能为力,前山寨城墙只剩下断壁残垣。清光绪年间,葡人军队甚至开进城内,摧毁了乾隆年间民众建立的控夷制澳的石将军庙,清政府也无可奈何。及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中国在澳门的主权正式丧失,为了遏制澳葡对前山内陆地区的渗透,前山寨城墙才得以修缮。

辛亥革命期间

驻扎在前山寨的新军在同盟会澳门分会的策动下,成为推翻清朝在广东统治的主力之一。辛亥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同盟会于11月组织发动了前山新军起义,为光复香山和广东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国

在民国社会动荡的年代里,虽然前山寨的战略地位不再如过去那么重要,但仍是兵家重地,邓演达曾率兵在此驻扎过一段时间,兴建禁烟亭。1924年,叶剑英也曾在此创办国共合作的建国粤军第二师新编团(后迁香洲)。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万山群岛的解放和万山军事要塞的建立,前山寨的军事战略地位自行消亡。

城墙格局

前山寨城墙位于前山镇逸仙路。始建于明代于启元年(1621年),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用石头和夯土扩建为规整的军事城池。周围475丈,高9尺,厚3尺,每20丈增筑一子城。有3门:南门“前丰”,东门“物阜”,西门“晏清”北边倚山不设门。城墙上有哨楼、炮位。城内设有衙门、兵房、军装局、火药局和演武亭。随着拱北海关对外通商,城内驻军逐步撤出,随之成为贸易墟市和民居。现存北墙136米,南墙20余米。在300多年的历史中,前山寨城曾为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的尊严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被列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