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0 06:21
前瞻性记忆是指当事人记得将要采取的行动,是相对于回顾性记忆(retrospective memory)的一种记忆。前瞻性记忆更关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其信息内容比较贫乏;它明显与我们为日常活动制定的计划或目标有关。“前瞻性记忆是我们日常生活能力的核心部分。如果没有前瞻性记忆,除非个体不停地进行言语复述直到合适的时间或直到某情景发生,否则个体将不能够实施计划要采取的行动。”(Burgess , Quayle & Firth)
前瞻性记忆(prospective memory)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一种是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是在某一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动作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是在适当条件下完成规定的动作记忆。根据实验得出结论,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为52%,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为33%。所以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好于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
前瞻性记忆的理论分析有三种。一种是涉及自上而下的加工,一种是与工作记忆有关,中枢执行者的影响;一种是激活理论:激活目标事件与活动的那个计划联系。
Ellis 和 Kvavilashvili(2000)提出前瞻记忆任务的三个关键特征:
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time-based prospective memory)是指记得在某一特定时间去完成某一给定行动,如19:30到达酒馆。
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event-based prospective memory)指记得在适当条件下去完成一个行动,如当你见到某人时给他传递一则讯息。
成功完成前瞻性任务大都需要监控环境以找出相关线索。监督性注意系统和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系统可能参与到这一监控过程之中。例如,McDaniel 和 Einstein(2000) 认为,“一些注意资源会主动参与到以下两个过程或其中一个过程中:策略性地监控环境中与前瞻性记忆任务有关的事物和/或周期性地注意到将要进行的行动。有一些理论家,如Burgess、Veitch、De Lacy Costello和Shallice(2000)认为,这一注意系统位于额叶及相关结构中。
Burgess等(2000)研究了总共65名有前瞻性记忆障碍的脑损伤患者,并发现这些患者的额叶损伤差别很大。他们认为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Righ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参与计划和意图产生过程、Brodmann第10区涉及意图的维持过程。另一方面,前瞻性记忆的回顾性记忆成分(即记住需要执行哪一个行动)位于扣带回前部和扣带回后部。
Burgess等(2001)对健康个体的前瞻性记忆进行了一项PET研究。实验中,一个用来引起一个特定反应的预期刺激可能出现有可能不出现。他们对这两种情况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证实了Burgess等(2000)的主要发现。由于”无论刺激最终是否出现,被试在期待前瞻性记忆刺激出现时,其双侧额极(Brodmann's area 10)、右外侧前额叶(right lateral prefrontal)、顶叶下部及楔前叶(precuneus)激活均有增强“(Burgess等,2001)。另外,”当前瞻性记忆刺激出现并被执行时,丘脑有了进一步的激活,同时右外侧前额叶的激活程度相应降低“。这些结果支持了前瞻性记忆与回顾性记忆存在显著不同这一观点。在关键刺激尚未出现时,大脑出现激活可能反映出那些只余前瞻性记忆有关系的过程,而在关键刺激出现后的那些激活反映的是前瞻性和回顾性记忆交织在一起的过程。
前瞻记忆产生于人们对应用研究及人类自身的关注,影响前瞻记忆的因素与如何有效地提高前瞻记忆一直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1、提示物、靶事件和情境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前瞻记忆能否顺利进行常取决于合适的提示物、靶事件和情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老年人)外部提示物如日历、闹钟和放在显眼处用于帮助回忆的物体比内部线索如心理演示、生物钟更常使用。醒目的和不熟悉的提示物、靶事件更容易提高前瞻记忆表现,但提示物并不总是会起作用,有效的提示物应能加强或激活靶事件和意向之间的联系。
2、年龄因素在前瞻记忆中的作用
一般认为,老年人在完成前瞻记忆任务时会表现出更多的困难,因为它涉及到较多需要自我启动(self-initiated)的提取过程。但Einstein和McDaniel的经典实验表明,年龄对回溯记忆任务有较大影响,却并不降低前瞻记忆测验的表现,这可能是由于实验采用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任务,有外部线索可以引导提取先前形成的意向,如果采用基于时间的任务,则前瞻记忆能力将随年龄增大而下降。儿童对自己的前瞻记忆能力往往估计过高,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元记忆水平较低,即使认识到提示物会帮助他们记住前瞻记忆任务,也常常找不到有效的提示物。
3、其他因素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集中注意的前瞻记忆成绩一般要好于分散注意,但也不尽然,任务自身的特点或许是主要原因。保持间隔,即形成意向到执行意向所要求的行为之间的时间长短会影响前瞻记忆表现,中间是否插入其它任务也会产生影响。人格和前瞻记忆能力也有关,Searleman和Gaydusek发现A型人格(个性中有时间观念强,争强好胜,关注最后期限及持完美主义观点等)比非A型的人前瞻记忆表现要好。另外,动机和情绪对前瞻记忆也会有影响,而一件重要的任务显然比不重要的更容易被记住和执行。
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有很大不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瞻记忆任务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自发启动先前意向(intention)的前瞻成分,另一种是对意向内容进行提取的回溯成分,前者是回溯记忆没有的,被试既可以忘了前瞻成分而记得回溯成分,也可以相反。其次两者的储存不同,对于同样的记忆内容,如遇到某一单词就按某一反应键,作为前瞻记忆任务比回溯记忆任务处于更高的激活水平,更容易记忆和提取。实验研究也显示对于正常被试两者的测验成绩无关或相关很小。此外前瞻记忆的特殊性还来自它和人们的社会交往有更为密切的关系,而不仅是个人的认知问题。
由于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之间存在的差异,前瞻记忆在研究方法上与回溯记忆有所不同。早期有关前瞻记忆的研究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不同于传统的记忆实验法,而是要求被试完成问卷,或在需要交回的问卷某处写上日期和时间,让被试保存记忆失败的日记,以及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邮寄明信片或打电话给实验者,进一步的技术还有摸拟服药片任务,即让被试带回去一个小盒子,每天定时揿盒上的按钮,里面的装置自动记录时间;让孩子们把冰鞋带到学校;对电影协会考察将要看到的电影的名字等等。这些方法都不能严格控制和评估被试使用记忆策略,也不能控制被试虽然记得某个要执行的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履行等问题;因此在方法上是有缺陷的。
七、八十年代关于前瞻记忆的实验研究进行了许多尝试,但未能找到令人满意的范式。1990年Einstein和McDaniel发展了一种前瞻记忆实验室研究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实验开始时告诉被试短时记忆(回溯记忆)任务;接着告知前瞻记忆任务,即在完成一系列短时记忆任务时若碰到某个特定的单词(靶事件)就按下反应键;短时记忆任务开始执行前要求被试先完成一些干扰任务,以避免前瞻记忆任务保存在工作记忆中,并产生一定程度的遗忘;然后才执行嵌有规定靶词的短时记忆任务;最后根据按下反应键的正确率评估前瞻记忆任务的执行情况。其后的实验研究大都采用这种范式,不同的只是前瞻记忆任务、干扰任务、靶事件及所嵌入的回溯记忆任务的形式与内容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作了相应的变化。如前瞻记忆任务可能是简单地写一个词或作一个记号,也可能是完成某一动作;干扰任务采用喜爱程度评估或面孔再认等;靶事件可能是一个动作、一个符号甚至一个特定的间隔和顺序;回溯记忆任务则可能是阅读文章或短时记忆等。这种范式操作性强,各个变量的影响已较为人所熟知,非常适合基于事件(event-based)的前瞻记忆任务,即有外部线索可以引导提取先前意向的任务;对基于时间(time-based)的任务,如半小时后开会,提取过程没有外部线索引导而需要自己启动,则较难操作,现场情景摸拟法则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来自认知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的证据表明,前瞻性记忆一般涉及主要由大脑额叶参与的注意过程。另外,前瞻性记忆和回顾性记忆似乎涉及大脑不同的区域。然而,我们对于Burgess等(2000、2001)的研究中,前瞻性记忆任务在多大程度上能推广到其他类型的前瞻性记忆任务上还不甚清楚。此外,我们需要更多了解前瞻性记忆中各种过程的时程。West、Herndon和Ross-Munroe(2000)就此问题运用EPR技术报告了初步的结果。他们注意到在要求被试做出反应的关键刺激出现后300ms,一个负波会出现,而且成功搜索一个合适行动使得此负波维持至刺激出现后800-1000ms。然而,这些研究结果仍需进一步重复和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