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蜀道遗址

更新时间:2023-09-04 00:05

剑门蜀道遗址,战国至清代川陕古道遗址。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以剑门关为中心的剑门蜀道,是战国时开辟的秦蜀古栈道的南段蜀栈道,又称金牛道,历经秦、汉、唐至清代。

历史沿革

剑门蜀道已有3070多年的历史。它大规模开凿于战国中期,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司马错张仪至蜀时使用。秦末,刘邦在关中与项羽争霸取得胜利后,从此道入蜀,并进而完成统一大业。东汉末年,刘备进兵欲取西川也是走的剑门蜀道。蜀汉时,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也要走剑门蜀道,并发明了“木牛”、“流马”穿行于这条古道上。三国末年,魏军伐蜀时兵分两路,主力走的是剑门蜀道,另一支走的是阴平古道。此后,剑门蜀道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唐朝时,唐玄宗唐僖宗,在国难之时沿剑门蜀道仓皇逃蜀,都曾在剑门蜀道上留下了大量遗迹。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剑门之战,后蜀军被宋军击败。中华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开始万里长征。解放战争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川时期,其中一路走的就是剑门蜀道。

20世纪30年代修建的川陕公路和20世纪50年代修的宝成铁路都是沿着剑门蜀道而修建。1982年剑门蜀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遗址特点

地形走向

剑门蜀道,道路多沿河流呈南北或西南走向,随山系间隙及河流谷地穿行,依据地形灵活变化,沿途多作栈阁,途中穿越天险剑门。

驿道结构

剑阁县境内现存古驿道主要为石道,路面为石磴石板或天然山石打凿修建而成。据实测,路幅宽2.1米至3.4米不等,梯步宽0.4米至1.3米不均,梯步高0.05米—0.25米不等。个别险要地段沿建有护险碥(又名拦马墙)、门槛石等交通保护设施。

翠云廊段的古驿道由一块块青石板拼接而成,路面一般宽2—3米,最宽处有5米,其间有“拦马墙”、“饮马槽”、“门槛石”、“防滑线”、“栓马桩”等。道路两旁是参天古柏,驿道上留有车辙痕、马蹄痕和行人足迹。

文物遗存

剑门蜀道沿线较为完整的保存了道路、铺驿、栈阁、关隘、名人古墓、古遗址古柏、古镇等古文化遗存。其中,道路遗存有石板路、纤夫石拦马墙、饮马槽、拴马石等;铺驿有九井驿、筹笔驿等30处;栈阁有龙门栈阁等3处;关隘有天雄关、剑门关等7处;名人古墓有邓艾墓姜维墓等数十处;古遗址有新石器至秦汉时期遗址5处;有浓荫蔽日的翠云古柏7844株;有利州、昭化、剑州、柏林沟古镇等。

价值意义

剑门蜀道遗址,是现今中国乃至世界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官道,是由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静态遗产与动态遗产、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古代遗址与近现代实物、文化景观文化空间共同构成的活态混合遗产;是由点、线、面共同组成的文化遗产廊道,涵盖了包括物质与非物质共生的文化空间;展现了中国古代交通形态演变的历史进程,代表了中国古代道路筑造工程的技术精华,创造了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

剑门蜀道遗址是中华民族创造史、奋斗史的历史见证,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保护措施

剑门蜀道保护工作历来为各级政权所重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剑门蜀道遗址保护工作。

自蜀道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开展以来,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广元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剑门蜀道遗址保护的决定》《广元市剑门蜀道遗址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将剑门蜀道保护列入政府重要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市县工作目标考核体系,避免剑门蜀道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促进了剑门蜀道遗址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主要措施:

一是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十一五期间特别是“5.12”地震灾后重建以来,国家、省、市投入剑门蜀道文物保护经费22亿元,先后实施了剑门蜀道沿线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千佛崖等20个保护项目,使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同时,建立健全了严格的保护机制和管理措施,将保护管理责任层层进行落实。

二是加强剑门蜀道遗址古石板路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严禁盗搬道上石板、乱修乱建、开山采石等破坏性行为,切实保护蜀道遗址原貌。

三是加强剑门蜀道遗址沿线古柏的保护。市、县政府签订了《古柏管理责任书》,对古驿道两旁7844株古柏进行逐株保护。

四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在千佛崖皇泽寺剑门关周边开凿隧道3.5公里,从根本解决了交通主干线横穿重点文保单位的问题,做到公路、铁路为文物让路;搬迁了文保单位内大量违章建筑,修复了部分驿站街道、民居、石板路。

景点文化

金牛道

传说战国时期,秦惠王伐蜀,因蜀地山势险峻,征伐很不容易,便采纳了大将司马错的计策,诈言秦得到了从天而降的石牛,夜晚能够屙出金子,并传信给蜀王,愿与蜀国成为友邻,并给蜀国馈赠宝物石牛和秦国的美女,请蜀王开道迎接回去,秦惠王制造了五头石牛,并派人在石牛屁股后边撒上金子,假装说这些金子是石牛屙出来的,于是蜀王就派五个壮士开道迎接屙金的石牛。开道的壮士们劈山破石,惊动了蟒蛇、蟾蜍,便与它们决斗,终于战胜了艰难险阻,开出了道路,这条蜀道就被称之为金牛道石牛道

剑门关

四川盆地曾是一个内海,在白垩纪地壳运动中海水下跌,海底石露出,形成了坚硬的砾岩山体,剑门山体耸立着72峰,峰尖如剑,大小各异的剑山之间对峙排开.其形像一道门,故称剑门。剑门蜀道就从门中蜿蜒穿过。

三国时期,孔明北伐中原时路经此地,通过观察地形,认为易守难攻,所以便在此处建关,剑门关由此而来。

摆宴坝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因安史之乱,年逾古稀的唐玄宗李隆基出逃四川。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安禄山被他儿子所杀,长安和洛阳也被唐军收复。金秋十月,即位的皇帝唐肃宗李亨封玄宗为太上皇,并派大臣到蜀地迎接其回长安。

唐玄宗带领群臣走到摆宴坝时,看到这里的百姓幸福安康,一片丰收景象,他格外高兴。于是,他下旨在这棵银杏树下大摆宴席,犒劳随从群臣和迎送的地方官员。当地百姓听说以后,纷纷在街上张灯结彩,主动承担了筹备宴席的具体事务。唐玄宗在此摆宴三天三夜,参与宴席的官员达上千人,而坝子边上的银杏树见证了当时摆宴的情景。如今,古银杏树高20余米,主干3人方能合围,绿荫覆盖面积达一亩多,摆宴坝也由此得名。

报国灵泉

在剑阁县武连镇柳沟镇境,至今有双眼泉水,终年不枯,水质甘甜。相传唐僖宗幸蜀路过此地时,身患重病,医治无效,后经异人指点,饮此泉水而愈,于是赐名为“报国灵泉”。

细雨廊

细雨廊一名取自于宋代诗人陆游的名篇《剑门道中遇微雨》。这首诗的内容为:“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味,细雨骑驴入剑门。”当年,陆游奉调从陕南到成都去任新职,路径细雨廊,吟成了这首记行小诗。

“第一关”碑

果亲王允礼,原名爱新觉罗·胤礼,清康熙帝的第十七皇子,雍正帝的御弟。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七月,雍正选派允礼远行四川甘孜泰宁,专程为即将赴藏的七世达赖喇嘛送行。年底过去,次年春天返回,来去路过剑门关。当时的剑门关,仍是出入四川必经的要道,苍茫群山间抬眼望去,只见高峰林立,触景生情,允礼提笔在这里写下了“第一关”三个字。书法写成后,当地官员将这三个字勒石为碑,立于剑门关关口显眼处,以彰荣耀。

旅游信息

位置:广元市剑阁县剑门镇。

门票:剑门关景区100元(含关楼、粱山寺景区),剑门关索道单程20元,往返30元,翠云廊景区50元。

开放时间:剑门关9:00—18:00,17:00停止售票。

交通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