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28 04:04
劈山,位于青州城南约6公里,东临磨脐山,北面云门山。云驼诸峰与其山势相连。由劈峰、神龟峰、人中峰、佛鼻峰四峰组成,主峰劈峰远望似刀砍斧劈,一分为二,故称“劈山”,也称劈头山。
关于劈山裂缝的成因,在当地有一个“二郎神担山追太阳”的神话传说。当年杨二郎与诸神打赌,说自己肩挑两座山也能追上太阳。赌誓既立,二郎便从东海边挑起两座山朝太阳追去,当行至青州时,后边的一座山被挑豁了口,只好把两座山扔在了青州城南,一座是云门山,被扁担穿透的“云门洞”犹在,另一座就是这座被挑豁了口的劈山。
还有一个是秦始皇开凿劈山的传说,相传劈山原名人面山,东面的磨脐山原称宝印山,而云门山叫做纱帽山,秦始皇来青州视察,来到云门山,发现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人面山”酷似一个正在熟睡的人脸,其眼、鼻、口十分清晰逼真,神态安详、自若。纱帽放在其左边,高耸的大云顶是乌纱帽帽冠,两边的东西阆风亭是乌纱翅。而其官印放在纱帽和自己中间,圆圆的印头,高高的印柄,再像不过。看罢,秦始皇心中不由大惊,此处风水不破,朕的江山不牢也。于是派人给人面山挑断了鼻筋,称为“断梁刀”,并改名为劈山,至今“劈山槽”还有凿刻的痕迹;把宝印山的印柄推倒,改名“磨脐山”;将乌纱帽帽冠凿了个洞,改名窟窿山,而那个洞这就是“云门洞”。
有建于南北朝之前青州最古老的寺院“劈山寺”(现称广福寺)。 明人刘澄甫诗赞:“秦帝鞭山走六丁,巨灵持
斧下青冥。双峰岌嶪窥沧海,返照微茫绕翠屏。图画向谁开晚障,乾坤留此结茅亭”。清雍正、乾隆年间青州人李文藻、李文渊、李文涛兄弟少年时曾居寺内读书,后中进士,现有《入劈山寺》诗存世。清代安丘人张贞也游过广福寺,其《游广福寺》残碑今仍在。
劈山东南西北走向,四座山峰一字排开,明代黄卿诗中的“神斧何年劈五峰”,是指最东面的主峰被一劈为二,成了两座山峰,这样便称为“劈山五峰”,劈山四面群山环抱,自山腰至峰顶,无任何人工建筑,不见一棵树木,苍桑而凄凉。光秃的山体,裸露的巨岩,怪异的山体造型,与周边茂林覆盖的群山形成鲜明对比。
其主峰名“劈峰”位于劈山的最东南端,东经118度27′28″,北纬36度37′20″,东西成岭,两端略高,中部平坦,恰似一堵城墙矗立于山巅,气势壮观。劈缝位于劈峰中部,将主峰一分为二,其深有十米余,上宽不足两米,中间宽于下部。主峰竖石陡立,险而罕见。缝隙南面下部石质较好,有人工雕凿痕迹,北侧下部也有少量不明显凿痕。据光绪《益都县图志》卷九载:“《齐记补》:益都城在山阴,其云门、劈山皆始城者疏凿以宣风气,疑皆郭大夫筑东阳城时所为”。 以上史书之说,与现存劈隙人工雕凿痕迹正相吻合。再有劈缝西侧南面,尚有一处未完全形成的缝隙,更进一步实证劈山之隙是在自然形成的基础上,又经古人雕凿而成的说法。 明代正德年间时任青州知府朱鉴题刻一文:劈峰未许人先登,半日还容我独伦。劈山四面皆可攀爬,但唯山后之路最险,故少有人登足 。劈峰构成了青州山体巨佛的下巴。
神龟峰,位于东经118度27′13″,北纬36度37′29″。劈峰的西北,又名一柱峰,远看像一只神龟卧在山顶,故名,构成了山体巨佛的下唇。在神龟峰的西面有一块“飞来石”,斜放在山峰上,摇摇欲坠,构成了神龟的头部。
再向西北方向是人中峰,位于东经118度27′09″,北纬36度37′32″。它构成了山体巨佛的上唇,因为上唇是“人中穴”的所在处,所以称为人中峰。
位于最西北方向的是佛鼻峰,位于东经118度27′01″,北纬36度37′36″。构成了山体巨佛的鼻尖,故名。佛的八十随形好说“鼻高修直,两窍不现”。
山体巨佛由九座山头构成,劈山四峰皆是其重要部位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劈山构成了巨佛的主体。
《题劈山》
黄卿(明)
神斧何年劈五峰,半空苍黛出芙蓉。
夕阳灼烁蒸双壁,返照参差射万丛。
岩岫欲瞑开锦色,云霞相映漾光风。
玻璃影动神珠彩,罨画难成总画工。
《劈山》
冯裕(明)
雨霁携壶上劈峰,峰头遥带夕阳红。
游人散去杨花径,樵子归来木叶风。
仙境茫茫天地外,伯图眇眇有无中。
自惭潦倒登临晚,一笑空须向烛龙。
《劈山》
陈梦鹤(明)
神斧何年劈,双峰耸翠螺。
鲜云春自合,佳气夕偏多。
影到埯兹谷,光回若木柯。
群山无与并,天外倚嵯峨。
《劈峰夕照》
刘澄浦(明)
秦帝鞭山走六丁,巨灵持斧下青冥。
双峰岌业窥沧海,返照微茫绕翠屏。
图画向谁开晚障,乾坤留此结茅亭。
幽人日暮频回首,为尔孤高一勒铭。
《劈峰夕照》
李本纬(明)
斩削崩崖断,空青两界通。
分披霄漏碧,倒射影翻红。
霹雳惊神斧,巉岩怒鬼工。
挥戈倘有术,回照意何穷。
《劈峰夕照》
陈食花(清)
一刬危矶分碧落,下临双影坐离群。
江郎并挹三衢秀,玉女孤悬九曲文。
妒杀齐烟青入海,忍教秦斧错裁云。
山空夕照怡然静,我爱愚公守默君。
《重登劈头山》
段玉华(清)
山僻行人少,长空一雁飞。
双峰悬落照,万籁入秋晖。
峭壁白云起,寒林红叶稀。
游来浑不倦,又插菊花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