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腹泻

更新时间:2023-09-17 00:53

功能性腹泻(functional diarrhea)是指持续地或反复地出现排稀便或水样便,不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的综合征。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的腹泻,一般由胃肠功能失调引起。本病的发生可能与精神因素、肠运动感觉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相关。经各种检查均未能发现引起腹泻的器质性病变。

病因

有腹泻症状但经各种检查均未发现引起腹泻的器质性病变,称为功能性腹泻。其病因复杂,包括原因未明的肠易激综合征和原因已明确的继发性小肠乳糖酶缺乏症等。虽病因还不清楚,但研究证明因精神紧张可引起结肠动力的改变,出现腹泻等症状。

临床表现

功能性腹泻患者常表现为不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的少量多次的排便,但需要与“假性腹泻”相鉴别,“假性腹泻”表现为排便次数多、伴排便急迫感,但每次都排成形便。

检查

对疑为腹泻患者应该进行血常规、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检查。血清铁蛋白与叶酸的测定可帮助与小肠吸收不良相鉴别。若高度怀疑IBD或小肠吸收不良者,则应进行胃肠道的影像学或胃肠镜检查。对严重水样泻患者需排除内分泌疾病引起的腹泻,如肠血管活性肽(VIP)瘤和5-HIAA等导致的腹泻。

诊断

排除器质性病变,符合以下条件时可以考虑诊断功能性腹泻:①至少75%的排便为不伴有腹痛的稀粪或水样粪;②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腹泻仅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肠道症状,引起腹泻的病因很多。功能性腹泻须与肠道器质性疾病,如肠道感染性疾病(慢性细菌性痢疾、肠结核、寄生虫感染性腹泻等)、IBD、放射性肠炎、结肠肿瘤、小肠吸收不良及VIP瘤等引起的腹泻相鉴别。消化道内镜、血液生化等相关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

对功能性腹泻患者应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由于应激事件引起的腹泻患者,需对其进行详细的病情解释,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1.饮食治疗

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面食、乳制品、柑橘类水果、蛋类、洋葱、咖啡因及酒精等均可能引发功能性腹泻患者症状。因此,限制这些食物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腹泻症状。

2.药物治疗

若改变生活方式无效,可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抗腹泻药物有洛哌丁胺和苯乙哌啶,此类药物通过与阿片受体结合,阻止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而发挥抗腹泻作用。洛哌丁胺还有非阿片样作用达到止泻目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