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核

更新时间:2023-12-23 18:48

动眼神经核:

解剖结构

1、动眼神经核

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四叠体上丘水平的导水管周围腹侧的灰质中。由核发出的纤维向腹侧穿过内侧纵束、红核及黑质,在大脑脚的内侧方,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之间离开脑干。它在小脑幕的游离及固定边缘之间的一个小三角区内靠近蝶鞍后床突处穿过硬脑膜,进入海绵窦,处于该窦的外上角,然后经眶上裂分为两支进入眼眶。上支供应提上睑肌和上直肌,偶尔也有些纤维到达眼轻匝肌;下支供应内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并提供睫状神经节的短根、后者的节后纤维组成睫状短神经供应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动眼神经核可分为三个部分组成:外侧核主核最大,含有成群的大神经元,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和下直肌,但有关支配各部眼肌的核的部位和其交叉情况尚未阐明。成对的爱-韦核处于外侧核的后、内侧,为较小的神经元所组成,它的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在外侧之间尚有内侧核,爱-韦核和内侧核均属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这些核,动眼神经参与一些瞳孔的反射活动。

2、四叠体

中脑的背侧面有两对圆形隆起,总称为四叠体或顶盖。主要由灰质组成,即上丘和下丘的总称。

四叠体又称中脑顶盖。哺乳动物中脑背侧的四个丘状隆起。前方两个为较大的视丘,是皮质下视觉反射中枢;后两个为较小的听丘,是皮质下听觉反射中枢,也是听觉传导中继核。

四叠体又称顶盖,由两对小圆丘组成。上一对,称上丘,由数层相互交替的灰、白质构成,是视觉皮质下中枢,借上丘臂(为白质纤维)与外侧膝状体联系,主要形成眼运动的反射中枢。上丘可能接受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特别是痛觉纤维。下一对,称下丘,是听觉皮质下中枢,借下丘臂(为白质纤维)与内侧膝状体联系。在每一个下丘内,含有一卵圆形细胞团,称下丘核,由小型和中型细胞组成,它接受来自外侧丘系、对侧下丘核和内侧膝状体的纤维。来自蜗神经后核的纤维只发侧支,终于下丘核。此外,下丘核还接受来自听皮质的纤维,也可能接受脊髓顶盖束和三叉神经前束的侧支,还接受背侧纵束来自下丘脑的纤维。因此,下丘核不仅是听觉中继和反射中枢,也是视、嗅、痛、触觉的整合中枢。

3、中脑

中脑是脑六个部分中最小的部分,仍保持神经管的原始形态,长约15~20毫米,位于脑桥和间脑之间。中脑腹侧面上界为视束,下界为脑桥上缘;腹侧面两侧有粗大的纵行纤维构成的隆起,称大脑脚;在左右大脑脚之间的凹陷处,称脚间窝,动眼神经根自窝的外缘出脑;背侧面(又称顶盖)有四叠体,由两对小圆丘组成,上一对称上丘,是视觉皮质下中枢,它借上丘臂(为白质纤维)与外侧膝状体联系;下一对称下丘,是听觉皮质下中枢,它借下丘臂(为白质纤维)与内侧膝状体联系。在下丘的下方有滑车神经穿出。中脑内有中脑水管,上通第三脑室,下通第四脑室。

在中脑横切面背侧部中央,有中脑水管的断面,中脑水管的周围有一层灰质,称中央灰质。灰质的背侧是四叠体。中脑的腹侧即大脑脚,每侧大脑脚被一层含黑色素的神经细胞(即黑质)分为二部:黑质的背侧部,称被盖,其中含有网状结构,向下与脑桥的网状结构相连;黑质的腹侧部,是一层很厚的神经纤维板,称为脚底。

被盖,由灰质和白质组成。被盖的中央部有细胞体堆聚构成的红核,此核是皮质下运动中枢,细胞突相互交叉,并构成红核脊髓束。在红核的外侧有传导本体感觉和皮肤感觉的上行纤维,将这些纤维统称为内侧丘系,行向丘脑。内侧丘系与红核之间的间隙,称中脑网状结构,其背侧有中央灰质。中脑水管在中央灰质中通过。在中脑水管的底上,有动眼神经核和滑车神经核,前者位于上丘平面内,后者位于下丘平面内。在动眼神经核的内侧有达克谢维奇氏核,此核中的细胞发出的突起形成内侧纵束,行入脊髓。

与动眼神经核相关的疾病

中脑顶盖综合征:

中脑顶盖综合征又称为四叠体上丘综合征。双眼垂直协同运动的皮质下中枢在上丘的顶盖区和Darkschewitsch核。该区病变引起垂直协同麻痹,多表现为上视麻痹型。有时伴有会聚麻痹及瞳孔对光反应消失,称Parinaud综合征,多见于松果体和四叠体区肿瘤。其他如下视麻痹型和上、下注视麻痹型罕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