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马堡口

更新时间:2023-02-19 11:42

助马堡口,明长城大同镇关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郭家窑乡(乡政府西约11公里),据史载,堡为嘉靖二十四年(1545)土筑,万历元年(1573)砖包。堡城“周二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内驻参将守御,分守长城二十里三分,边墩二十五座”。

概况

助马堡口与镇羌、拒墙、拒门被称为“镇羌四堡”。助马堡口东至

拒墙堡20里、北至边墙8里、西至边墙2里、南至破鲁堡22里。助马堡口属大同镇左卫道所辖北西路。嘉靖二十四年(1545)土筑,万历元年(1573)砖包。堡周2里4分,高3丈8尺。东至拒墙20里,北至边墙8里,西至边墙2里,南至破鲁22里。内驻参将、守备、中军、坐堡各1员,千把总8员,军2175名,马骡驼890匹头只。分边长20里3分,边墩25座。

这段长城建在马头山下一片丘陵地带,丘陵西高东地,助马堡建在丘陵的东坡上。向北望去,长城在助马口是东西方向,在马头山下形成九十度又是南北走向,一路长城蜿蜒到达丘陵顶,越过丘陵到达河沟就是马市堡。马市堡孤立在那里,有点西北的苍桑感。马市楼位于堡中,马市在长城两边各占一半。走进马市堡,低矮残破的墙,那还有传说中“银助马”那交易贸易的热闹场面,马市楼矗立在那,楼顶那瞭望军士的灵魂也随岁月之风无踪。

发展历史

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本堡设自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砖包,周二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原设守备官一员内驻扎本路参将,援兵外,守备所领见在旗军六百三十四名,马三十匹。分边沿长二十里三分,边墩二十五座,火路墩八座,市场一处,内小怀远等墩俱极冲。边外凉城儿一带皆酋首黄金榜实、摆户恰等部落驻牧。本堡设在极边,密迩穹庐,东接拒门等堡,西连保安,所谓外五堡也。迤东地势平旷,虏易长驱,马头山迤西,边在山内,无险可恃,较诸堡最为冲要。往岁虏患频仍,款后虏贪我饵,烽烟顿息,乃每市群酋蚁聚,情形叵测,抚处防范颇费经画焉。”

据《三云筹俎考》记载:“(助马堡)较诸堡尤为最冲,嘉靖末年特移参将于此。款后宁谧,但每市群酋蚁聚,抚处防范颇费经画。近因援兵步多马少,缓急难恃,因汰步军粮饷,改买操马。又将各堡援兵总集,该堡士马渐充足,御窃发矣。”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应州参将移驻助马堡,并统辖周围9堡。此时,驻堡守备、中军、座堡各一员,千把总8员,军2175名,马骡驼890匹只头。

据《左云县志》记载,早在公元1460年,就是天顺四年,明英宗经过著名的“土木之变”后重新登上皇位的第四年,就将大同副总兵移驻左卫,参将驻助马堡,屯军5600余人,在助马堡屯田戍守。明英宗四年的时候,雁门、忻、代、朔战事频繁,明英宗本人也曾经从这里被掠往蒙古首领也先的大营,深知道此处为要害之地,在助马堡布防大量军队,对朱祁镇的政权是个强大的军事保障。此后一百多年,明朝政府在助马堡的军事力量始终不曾减弱,说明助马堡的军事地位一直很重要。

清时,大同长城地方的许多前朝官堡不再驻军,助马堡虽为军事要地,但重要性在减弱。雍正三年,这里驻军五百余。至光绪12年,驻军18名,成为边塞邮递的官驿。

战事

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蒙古首领火筛入侵大同,左卫总兵张安率军

于助马口败火筛,史称“助马口大捷”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11月,蒙古族首领俺答伏兵袭击包括助马堡在内的左卫五堡,左卫指挥顾相率兵出击被围,大同总兵周尚文驰援,双方展开殊死激战,明军多名高级将领阵亡,相持月余,俺答才退走。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二月,大同总兵姜骧(原名为骧字换“王”旁,音“翔”)起兵抗清,助马参将李向尧响应,翌年三月丙戌日黎明,清军围攻助马堡,战事激烈,鳌拜率军增援,李向尧战死,全家遇难。第二天中午堡破,清军杀助马营军籍户百余家。

民国二十六(公元1937年)12月,阎锡山统治下的山西第二专署专员杨成章于阴历十二月委派常嗣温组阁“左云县政府”,即驻于此,助马堡成为抗日根据地。1938年7月1日将左云县政府改为左云县公署,在该地区存在两年多时间,于1939年11月被八路军警备六团消灭。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大同、丰镇、左云的日伪军队集中600余兵力,对“大丰左”抗日根据地进行围剿,夜袭国民党抗日政府驻地助马堡,日伪军进入助马堡,见院就进,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血洗了助马堡。

现状

助马堡口

今堡城南墙、东墙有多处残圮,北墙高大坚固,保存较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