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后备军

更新时间:2022-06-29 22:57

劳动后备军是指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国民经济各重要部门培养熟练劳动力的一种制度。例如通过专业学校或工厂等训练城乡青年成为某一部门的熟练劳动力。

词语简介

劳动后备军(reserve army of labour)

劳动后备对于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有了劳动后备,就能迅速地消除国民经济个别部门中的劳动比例失调现象,或者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存在一大群失业的和半失业的劳动者,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特征,这是直接由资本积累本身产生和再产生的。马克思称这一大群为劳动后备军或产业后备军资本的积累意味着资本的增长。但这也意味着竞争迫使资本家去采取新的、大规模的、更加机械化的生产方法。资本的增长增加了对劳动的需求,但机械化以机器代替工人,这样就缩减了对劳动的需求。因此,对劳动的净需求以这两个因素的力量对比为转移,正是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维持着劳动后备军。当就业因素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大于劳力代替因素以致使后备军人源枯竭,从而引起劳动力的短缺和工资的上涨,这种情况就会自动促使代替因素对就业因素占上风。因为工资的上涨延缓了资本的增长,进而延缓了就业的增长,再加上劳动力短缺,这就会加速机械化的步调,从而也加速代替的步调。这样,资本的积累自动补充了劳动后备军(参看《资本论》第1卷第23章;“参考书目”②第63—64页)。此外,劳动力从严重失业地区的输入和资本向低工资地区流动,二者都有助于重新建立资本同一种相对过剩的人口之间的“正常”关系。

不论它的历史界限如何,资本主义制度一直产生着和维持着一支后备军。现代资本主义遍及全世界,它的后备军也是一样。第三世界的饥饿群众、工业化国家输入随后又逐出 “外籍工人”以及资本流向低工资地区,就是这一事实的表现。

参考书目

①悉尼·H·库恩兹:《人口理论和经济解释》,1957年英文版。

②E.曼德尔:《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介绍》,1976年英文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