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7 18:31
劳劳亭(Many pavilions),又名劳楼、劳劳楼、望远楼、望远亭、远望楼、临沧观,坐落于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临近南京市著名建筑新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
在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中,对“劳劳亭”的描述如下:“劳劳亭在今江苏南京市古新亭南;旧说即新亭,误。三国吴筑,为送别之所。”根据以上描述,可以至少了解到关于“劳劳亭”的四个信息:
第一,劳劳亭坐落于今江苏南京市。
第二,劳劳亭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
第三,劳劳亭的性质乃是行人送别之所。
第四,劳劳亭与新亭临近且二者曾混淆。
由于这四个信息解决了关于“劳劳亭”这个建筑物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地理位置、始建时间、建筑性质、相关问题,因而以上四个信息对于了解“劳劳亭”这个建筑物而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对于全面了解一个建筑物而言,这是显然不足的。一般来说,要全面了解某一建筑物,需要解决的是六个问题,即建筑名称、地理位置、始建时间、历史沿革、建筑性质和相关问题。依循以上基本要求,将下文其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来说明建筑名称、地理位置、始建时间、历史沿革、建筑性质和临近建筑这六个问题。
“劳劳亭”之所以称之为“劳劳亭”,并非偶然而来,乃是有其必然性的。
在古代汉语中,“劳”字可以通“辽”字。《广韵萧韵》:“辽,《说文》:‘远也。’或作‘劳’。”《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东汉郑玄笺:“山川者,荆舒之国所处也,其道里长远,邦域又劳劳广阔,言不可卒服。”孔颖达疏:“‘维其高矣’还是‘渐渐之石’高也,则知‘维其劳矣’是‘山川悠远’之‘劳劳’也。故曰‘山川者,山川者,荆舒之国所处也,其道里长远,邦域又劳劳广阔’……广阔辽远之字,当从辽远之辽,而作劳字,以古之字少,多相假借。”其他古书中也有“劳”字通“辽”字的用例,如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一九八一年版):“劳,借为‘辽’字,有广阔辽远的意思。”
“劳”通“辽”而有辽远义,重言“劳劳”则可描写辽远貌或远离貌,《孔雀东南飞》中的“劳劳”即这种用法。秦汉典籍中,重言“劳劳”最早的用例即《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这句诗出现的语境是送别,后来“劳劳”成为古人的送别语,古人称送别的地方如江渚、亭子等为“劳劳渚”或“劳劳亭”,如《乐府诗集卷四六华山畿二十五首》之十九:“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唐代僧皎然《塞下曲》之一:“寒塞无因见落梅,胡人吹入笛声来。劳劳亭上春应度,夜夜城南战未回。”但“劳劳”虽为送别语,其意义仍源于辽远或远离。《太平御览卷一七九观》:“丹阳郡秣陵县新亭陇有远望楼,又名劳劳楼,宋改为临沧观,行人送别之所。”这里“远望楼”又名“劳劳楼”,说明“劳劳”与远望之意义相关。大凡送别,亲人离去,送者目送远望,客人和主人相互挥手,故同一送别楼,或叫“远望楼”,或叫“劳劳楼”。
“劳劳亭”,按《辞海》所言,“在今江苏南京市古新亭南”。
对于这一点,从《景定建康志》、《至大金陵新志》、《万历应天府志》、《正德江宁县志》、《康熙江南通志》、《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光绪续纂江宁府志》等地方志书和《舆地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等地理史籍,以及李白、皎然等诗人诗作中均可得到印证。然而,按《辞海》所言,至多可知“劳劳亭”的大致位置,而对于了解其具体位置却实无帮助。而通过查阅以上所提及的地方志书、地理史籍,得到关于“劳劳亭”的具体位置的描述如下:
《舆地志》:“秣陵县新亭陇上有望远楼。”
《太平寰宇记》:“临沧观,在劳山。”
《舆地纪胜》:“临沧观,在劳劳山上……。”
《景定建康志》:“望远楼,在江宁县西南八里。……《舆地志》云:‘新亭陇上有望远楼。’”
《景定建康志》:“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今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舆地志》:‘新亭陇上有望远亭’”;“临沧观,今城南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舆地志》:‘丹阳郡秣陵新亭陇上有望远楼’……李白《劳劳亭诗序》:‘在县南十五里。’”
在以上两条资料中,“望远楼,在江宁县西南八里”的描述,与“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临沧观,在县南十五里”的描述看似矛盾,实际上却并无冲突,因为前者是以江宁县为视阈,后二者是以建康府为视阈,所指应为一处。
《至大金陵新志》:“望远楼在江宁县西南八里,《舆地志》云:‘新亭陇上有望远楼。’”
《万历应天府志》:“劳劳亭在旧县治西南八里,劳劳山上。……《舆地志》云:‘新亭垒上有望远楼。’”
《正德江宁县志》:“望远楼在旧县治西南八里,……亭在劳劳山上。《舆地志》:‘新亭陇上,有望远楼。’”
《康熙江南通志》:“劳劳亭,在(江宁)府,……吴置亭在劳劳山上,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
《嘉庆新修江宁府志》:“望远楼在江宁县西南八里,新亭垒上”;“劳劳亭,旧说本吴时建在劳劳山上。”
综合这些描述,对与“劳劳亭”的具体位置可以作这样的结论:“劳劳亭,在江宁县治西南八里,亦在在城(建康府城)南十五里,劳劳山(或言新亭垒、新亭陇,应指一处)。”而据相关资料显示,江宁县治故址在今南京市朝阳宫附近,因而,可以推知“劳劳亭”应在今南京市朝阳宫西南八里的某处山坡之上。
“劳劳亭”,依《辞海》“三国吴筑”,似应无误。
《太平寰宇记》:“吴所筑。”
《景定建康志》:“吴置亭在劳劳山上。”
《至大金陵新志》:“吴置亭在劳劳山上。”
《康熙江南通志》:“吴置亭在劳劳山上。”
《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劳劳亭,旧说本吴时建在劳劳山上。”
以上资料皆明确指出“劳劳亭”为“三国吴筑”,皆是明证。尤其是成书于南朝梁、陈的《舆地志》,距离吴国灭亡不过二百余年,似应可信。而通过一些旁证,如唐朝李白、皎然等诗人所写关于“劳劳亭”的诗作和成书于南齐的《宋书》中所记:“元徽二年五月,休范于新林步上,及新亭垒,自临城南,于临沧观上,以数十人自卫”,也能推知,“劳劳亭”至晚在南北朝时期已建成,故其始建年代至少应在吴、晋之间。
“劳劳亭”,《辞海》中之描述纯属静态,未曾言及其动态变化,即历史沿革。而经查阅以上所提及地方志书、地理史籍可知,一般而言,“劳劳亭”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望远楼(望远亭、劳劳楼)时期、临沧观时期、劳劳亭时期。
其一,望远楼(望远亭、劳劳楼)时期,即始建时期至南朝宋元嘉年间。
《舆地志》:“秣陵县新亭陇上有望远楼,又名劳劳楼。”
《景定建康志》:“《舆地志》云:‘新亭陇上有望远楼。’”
《景定建康志》:“《舆地志》:‘新亭陇上有望远亭’”;“《舆地志》:‘丹阳郡秣陵新亭陇上有望远楼。’”
《至大金陵新志》:“《舆地志》云:‘新亭陇上有望远楼。’”
《万历应天府志》:“《舆地志》云:‘新亭垒上有望远楼。’”
《正德江宁县志》:“《舆地志》:‘新亭陇上,有望远楼,古劳劳亭基。’”
其二,临沧观时期,即南朝宋元嘉年间至命名“劳劳亭”时期。
《舆地志》:“宋改为临沧观。”
《太平寰宇记》:“宋……,中间名临沧观。”
《景定建康志》:“《舆地志》云:‘宋元嘉中改名临沧观。’”
《景定建康志》:“《舆地志》:‘宋元嘉中改名临沧观’”;“《舆地志》:‘宋改为临沧观。’”
《至大金陵新志》:“《舆地志》云:‘宋元嘉中改名临沧观。’”
《万历应天府志》:“《舆地志》云:‘宋元嘉中改名临沧观。’”
《正德江宁县志》:“《舆地志》:‘宋元嘉中改名临沧观。’”
《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宋元嘉中改名临沧观。”
其三,劳劳亭时期,即命名“劳劳亭”时期(疑为南朝齐、梁时期)至今。
《舆地纪胜》:“今名劳劳亭。”
《景定建康志》:“《舆地志》云:‘今名劳劳亭’是也。”
《景定建康志》:“《舆地志》:‘又改名劳劳亭。’”
《至大金陵新志》:“《舆地志》云:‘今名劳劳亭。’”
《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后名劳劳亭。”
在以上资料中以《舆地志》为最早,“今”字应指其作者所在时期,而《舆地志》作者顾野王生活在南朝齐、梁时期,故而可以推知,命名“劳劳亭”时期应即南朝齐、梁时期。
然而,在这些资料中也有一些不符合这三个时期划分的地方。
《景定建康志》:“《舆地志》:‘新亭陇上有望远楼,又名劳劳亭。’”在此处,望远楼与“劳劳亭”相通,似乎说明望远楼(望远亭、劳劳楼)时期,“劳劳亭”之名也同时存在。
《万历应天府志》:“《舆地志》云:‘新亭垒上有望远楼,宋元嘉中改名临沧观,即古劳劳亭故基。’”在此处,“古”与“故基”似乎说明改称临沧观之前,已有“劳劳亭”之名。
《正德江宁县志》:“《舆地志》:‘新亭陇上,有望远楼,古劳劳亭基。’”与之前相同,“古”与“基”又似乎说明,望远楼之前,已有“劳劳亭”之名。
“劳劳亭 ”,《辞海》:“为送别之所”,无误。
《舆地志》:“行人分别之所。”
《太平寰宇记》:“谓之劳劳亭,古送别所。”
《景定建康志》:“《舆地志》云:‘行人送别之所。’……李白《劳劳亭诗序》:‘古送别之所。’”
《至大金陵新志》:“劳劳亭,古送别之所。”
《康熙江南通志》:“劳劳亭,古送别之所。”
而历代文人关于“劳劳亭”之诗歌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单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有两首关于“劳劳亭”送别的诗歌,一是《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二是《劳劳亭歌》:“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
“劳劳亭”,《辞海》中提到了“劳劳亭在今江苏南京市古新亭南”、“旧说即新亭,误”这样两句话。由此可知,“劳劳亭”与新亭相临近(在其南侧或南方),且二者曾经被误认为同一物。针对这个问题,单独作出说明。
《辞海》对“新亭”描述如下:“新亭,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三国吴筑。东晋时为朝士游宴之地。地近江滨,依山为城垒,为军事及交通重地。南朝宋孝武帝即位于此,因改名中兴亭,通常仍通称‘新亭’。南宋建炎四年(一一三零年)岳飞大破金兀术于此。后废。”关于新亭还有一个称为“新亭对泣”事件,《辞海》描述如下:“新亭对泣,《晋书王导传》:‘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对泣。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而泣,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
首先,关于“劳劳亭”与新亭之间的方位问题。
《景定建康志》:“新亭,去城西南十五里。”
《至大金陵新志》:“新亭,去城西南十五里。”
《万历应天府志》:“新亭,去城南十五里。”
《正德江宁县志》:“新亭,去城南十五里。”
《康熙江南通志》:“新亭,在府城西南十五里。”
结合地理位置中对“劳劳亭”所下的结论:“劳劳亭,在江宁县治西南八里,亦在在城(建康府城)南十五里,劳劳山(或言新亭垒、新亭陇,应指一处)。”可知,“劳劳亭”正在新亭南方。然而,在《太平寰宇记》和《舆地纪胜》中,情况却有些不一样。
《太平寰宇记》:“临沧观,在劳山。山上有亭七间,名曰新亭。吴所筑,宋改为新亭,中间名临沧观。”
《舆地纪胜》云:“临沧观,在劳劳山上有亭七间,名曰新亭,中间临沧观。”
这两条资料显示,新亭与“劳劳亭”在同一处,且新亭包含“劳劳亭”,“劳劳亭”乃是新亭七亭之一。因而,在此处“劳劳亭”与新亭合一了,可以说“劳劳亭”与新亭之间没有任何方位关系,也可以说新亭在“劳劳亭”南侧或者北侧。
其次,关于“劳劳亭”与新亭之间的混淆问题。
在《景定建康志》、《至大金陵新志》、《万历应天府志》、《正德江宁县志》、《康熙江南通志》、《嘉庆新修江宁府志》中,“劳劳亭”与新亭皆是分目叙述,且内容并不交叉,没有混淆二者的可能。而在《道光上元县志》、《同治上江两县志》中二者则均未被记载。然而在《光绪续纂江宁府志》中却有了如下记载:“古新亭矣,即劳劳亭,今无一存矣。”很明显,“劳劳亭”与新亭在《光绪续纂江宁府志》中才被混淆。
由以上资料,大概可以推测出《光绪续纂江宁府志》中混淆二者的原因应是:在《道光上元县志》、《同治上江两县志》阙记“劳劳亭”与新亭之后,《光绪续纂江宁府志》修撰者发现此问题,加以补记,但因时间相去已久而出现错误。
而在《太平寰宇记》和《舆地纪胜》中,情况依然有些不一样。除了上文已提及的将新亭与“劳劳亭”合一的问题之外,《太平寰宇记》和《舆地纪胜》之后的记载也有一些怪异。
《太平寰宇记》:“临沧观,……晋周顗与王导等当春日登之会宴,顗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即此也。谓之劳劳亭,古送别所。”
《舆地纪胜》云:“临沧观,……晋周顗、王导等登之,顗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即此也,今名劳劳亭。”
很明显,在《太平寰宇记》和《舆地纪胜》中因之前将新亭与“劳劳亭”合为一体,因而将关于新亭的“新亭对泣”的典故一并移植到了“劳劳亭”之上,成了“劳亭对泣”。由此也可以推知,“劳劳亭”与新亭不应为同一物。
劳劳亭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帆影
明·张回
劳劳亭次别,无计共君归。
一叶随风去,孤帆挟浪飞。
目穷河鸟乱,望断浦云非。
只在天涯畔,伤心隔翠微。
塞下曲二首(其一)
唐·皎然
寒塞无因见落梅,胡人吹入笛声来。
劳劳亭上春应度,夜夜城南战未回。
题劳劳亭
宋·胡仲弓
流水无情去不还,白杨青草满前山。
古今多少兴亡事,人自劳劳亭自闲。
金陵杂兴二百首(其一百五十九)
宋·苏泂
一派娇波入翠溟,垂杨只似古来青。
未能草草归家去,怕上劳劳送别亭。
劳劳亭
宋·杨备
柳风飞絮自征袍,望远楼中望眼高。
几许江南名利客,灰尘满面日劳劳。
金陵绝句
明·皇甫涍
长干已过落花辰,满地杨花不见春。
强折垂杨送归客,劳劳亭畔共沾巾。
劳劳亭送客
明·柳应芳
劳劳亭下路东西,翻遣行人到此迷。
山鸟似经离别过,至今不敢尽情啼。
金陵送客
明·汤珍
紫凤台高飞绮尘,柳条如带绾离人。
劳劳亭下南游路,肠断王孙碧草春。
纪游二首(其二)
明·张献翼
萍聚长干兴未穷,劳劳亭外起寒风。
只今海内称兄弟,半在当筵气概中。
劳劳亭
宋·马之纯
谁把劳劳目此亭,从来于此送人行。
三杯别酒倾桑落,一曲离歌唱渭城。
此到伊边还几日,不知何日是归程。
分携更复凭高望,满目青山万叠横。
金陵咏怀古迹四首(其三)
明·费元禄
八月金陵天气凉,劳劳亭畔雨花香。
谁家别泪沾红粉,几处秋风起白杨。
沽酒城边频系马,闻歌道上总思乡。
古今无恙东流水,多少行人为断肠。
劳劳亭歌
唐·李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寓治谷城寄京华亲友
明·黄哲
金陵别时春已半,含桃吹花莺语乱。
群公送客劳劳亭,王事驱驰不敢缓。
折腰从政真可怜,貂裘欲敝寒无毡。
青徐古道暗荆棘,二月黄河水塞川。
战场蔓草萦白骨,城都萧条狐兔窟。
柳塞胡笳夕厌闻,花门突骑时还出。
猎火荒凉夜合围,聊城关外羽书飞。
将军转战略邢魏,历下游兵分道归。
疮痍未复更颠蹶,忍看呻吟日流血。
朝耕暮战同死生,抚字无才政多拙。
有时登高望远山,浮云万里何当还。
令人却忆鲁连子,一箭成名东海间。
题赤城霞图送友归台
明·张羽
结发好名山,遨游遍吴楚。
东游不到天台路,长忆兴公赋中语。
赤城焕高霞,翩然空中举。
灵溪碧草春凄凄,瀑水和风响秋雨。
我欲振金策,飘飖凌九垓。
游神不死庭,回光眺琼台。
手招丹丘人,共卧石上苔。
红颜去人不复返,老大求仙嗟已晚。
生今一去愁人心,赠生《赤城图》,听我赤城吟。
劳劳亭下一杯酒,离愁万里生秋阴。
客车明日当早发,云帆孤飞度东越。
国清寺前千尺松,岁晚应归望山雪。
道逢寒山子,为寄相思情未绝。
山人若欲知我心,五界峰头看明月。
念奴娇·劳劳亭
清·郑燮
劳劳亭畔,被西风一吹,逼成衰柳。
如线如丝无限恨,和风和烟僝僽。
江上征帆,尊前别泪,眼底多情友。
寸言不尽,斜阳脉脉凄瘦。
半生图利图名,闲中细算,十件常输九。
跳尽胡孙妆尽戏,总被他家哄诱。
马上旌笳,街头乞叫,一样归乌有。
达将何乐?穷更不如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