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沙特的长征

更新时间:2024-02-28 14:57

《勃沙特的长征》是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与贵州省电影家协会联合出品的历史剧情片,由孟奇执导,白雷森、李胜洋等主演。该片于2016年11月2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剧情简介

垂暮的勃沙特(白雷森饰)坐在书房,盛开的桂花飘来悠然的香气将他的思绪拉回到了几十年前。鲁道夫·勃沙特的中文名为薄复礼,1897年生于瑞士,后随父母移居英国。在他10岁那年,一位英国传教士从中国返回曼彻斯特,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的基本情况,勃沙特听后开始向往中国,并为了适应到中国传教的需要接受了各种训练,包括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社会情况等。他还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薄复礼,以示信奉克己复礼。1922年,受教会派遣,勃沙特前往中国,在贵州境内镇远、黄平、遵义一带传教。

1934年10月,为配合红军主力长征,萧克(李胜洋饰)率领红六军团由湘西根据地开入了贵州黔东南大山区,要想突出重围就要借助于地图,但从课本上找到的地图尺寸太小不便使用。由于手里没有地图,面对着高山险阻和敌人设下的重重埋伏,部队无法行动。在黄平县天主教堂里,萧克偶遇来此访友勃沙特,并在此发现了一张法文版的贵州地图,这让误入红军部队的勃沙特肩负起了将法文译成中文的重任。因为教规,最初勃沙特拒绝了红军的请求,在随后的随军行走过程中,与红军战士们朝夕相处的他目睹了红军是怎样为信仰而战,也亲历了红军将士在突围过程中的流血和牺牲,不同的国籍信仰在命运息息相关的行程中产生了情感的交融,至此勃沙特主动提出翻译地图的请求。于是经勃沙特口述,萧克标注,终于将一张法文版的地图翻译成了中文。

勃沙特跟随红六军团踏上长征之路,历时一年多,行程一万余里,这张珍贵的地图为红军顺利转战贵州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资料来源

幕后花絮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潇湘电影集团公司历时数年精心策划,从长征史上挖掘了红军长征经过贵州黄平途中发生的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勃沙特的长征》(曾用名《天国地图》),并联合贵州省文联和黄平县委、县政府将其搬上银幕。拍摄前,时任潇洒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欧阳翀多次拜访萧克将军的儿子,获得了签字授权。

拍摄过程

该片从2016年6月18日开始,分别在贵洲平溪翁岩、旧州仁寿宫、东城门、上塘喜家桥古驿道、飞云崖弹药库、野洞河和冷屏山取景拍摄,7月8日在黄平境内拍摄结束。

拍摄场地

为了真实再现红军长征浴血奋战的那段历史,该片取景拍摄地点选择在红军曾经走过的地方贵州省黄平县冷坪山。摄制组来到黄平,找到了发生这段历史的“原版”教堂,但那里已经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而且四面围着围墙,根本没法拍,后来在安顺黄果树附近找到一个教堂确定为拍摄地点。

该片艺术再现黄平的红色文化,还展示了黄平旧州古镇人文自然景观、苗族婚俗、传统服饰以及各种美食。

剧组在冷坪山上设置多个爆破点,选用了若干群众演员,运用特写、近景、远景以及航拍等多个角度拍摄气势恢弘的爆破之景。

制作发行

影片评价

《勃沙特的长征》展现了红军与勃沙特在信仰和情感上的碰撞交融过程,在勾勒红军当年克服艰难困苦、寻求革命胜利道路的历史图景的同时,侧重于呈现他们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并在叙事层面进行了颇具匠心的设计,不仅为长征题材影视创作的内涵拓展和形式创新做出了尝试,更为影像对长征精神的深度诠释开掘树立了范式。该片以“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这样的人性标尺来衡量长征,阐释长征的精神内涵,使观众领悟到片中“红军战士热爱美好的生命,他们愿意为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艰苦卓绝的长征则是红军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伟大实践”的主旨意蕴。同时,在叙事层面的创新突破也体现出创作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作者没有去刻意营造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通过敌我双方画面的不断对切,凸显紧张的氛围,营造出了较强的叙事张力,这种文戏的运用体现出创作者的叙事智慧和影像功力,也提高了观众的观赏趣味。但是,该片在艺术表现上尚有改进提升的空间,有的情节过于简单,缺乏精心设计,和影片匠心打造出的整体叙事氛围不太协调。总而言之,该片的艺术得失,将为之后的长征题材影视剧创作提供可资参考的样本,特别是以“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这一视角来表现长征的做法,赋予了该类文艺作品更为广袤的创新空间。(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