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1 19:27
勾晓华,女,1970年4月出生于甘肃永昌,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常委、副校长。
1970年4月,勾晓华出生于甘肃永昌。
1988年9月—1992年6月,就读于兰州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92年9月—1995年6月,就读于兰州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5年7月—1997年10月,担任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助教。
1997年11月—1999年12月,担任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讲师。
1999年9月—2004年12月,就读于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自然地理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2000年1月—2007年3月,担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
2000年10月—2001年4月,在英国伦敦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5年9月—2007年12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2007年4月,担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
2011年4月—2011年5月,在挪威卑尔根大学访问。
2013年7月—2015年4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2016年11月,担任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7年7月,担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
2018年1月,担任兰州大学祁连山研究院院长。
2020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
2023年3月,担任兰州大学副校长;同年,入选第四批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
勾晓华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树轮气候学和森林生态学研究,主要学术成果如下:(1)研究发现干旱半干旱区树木生长主要受到水分限制,并在此基础上定量重建了黄河上游的近千年径流量变化,恢复了研究区近几百年到几千年的干旱变化历史;开展了中国西北及周边区域干湿变化的面域树轮重建、对比研究和机制分析。(2)率先利用树轮资料重建了研究区极端温度的变化,并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最高、最低温存在非对称变化;发现青藏高原东北部森林上限的树木生长及林线位置对温度变化有显著响应;祁连山区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显著空间差异。(3)通过多年野外监测,明确了寒冷干旱区树木形成层活动及年内径向生长动态,发现生长季开始与温度变化关系密切,生长季结束与降水关系密切。揭示了祁连圆柏的特殊生长策略,评估了区域树木生长在气候变暖情景下的变化趋势。
根据2024年7月兰州大学网站数据,勾晓华先后出版《祁连山生态系统发展报告》系列专著5部,《祁连山生态系统变化科学考察报告》1部。
根据2024年7月兰州大学网站数据,勾晓华先后在中国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表示通讯作者)
26. 勾晓华,邓洋,陈发虎,杨梅学,方克艳,高琳琳,杨涛,张芬.黄河上游过去1234年流量的树轮重建与变化特征分析, 科学通报, 2010, 55 (33): 3236-3243.
根据2024年7月兰州大学网站数据,勾晓华先后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勾晓华主讲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生态学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生学位课“树木年轮与环境变化”。
2014年,勾晓华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方克艳获得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根据2024年7月兰州大学网站数据,勾晓华先后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省级一流线下课程1门。
勾晓华有三个身份:老师、科学家、院长,为此她有三重使命:教书育人、探索未知、做好服务。因此在讲台上挥动激光笔做学术报告,字正腔圆、激情洋溢的是她;在实验室显微镜下审视树木年轮的是她;在办公室里井井有条处理学院各类事务的是她。在学生们眼里她是知心姐姐。在专业领域她是那个穿越林海指点树木,思维敏捷、逻辑严谨的学科带头人。勾晓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三尺讲台就是她的阵地,从助教到博导的20多年里,勾晓华教授始终坚守阵地,践行着她的初心使命。(甘肃省妇联宣传部、甘肃省妇联网络及新媒体中心评)
勾晓华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彰显巾帼力量。(兰州大学新闻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