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9 16:45
包容心,心理学术语,指接纳不同的意见,包容相异的想法,能全方位的考虑问题。
接纳不同的意见,包容相异的想法
“认同别人更容易肯定自己”,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也都有灵光一现的时候,所以要学会包容别人,不能因为与别人暂时的意见不合,影响到交流,有可能错的人是反而是你。所以要有包容的心,就能全方位的考虑问题,避免走入误区。
陈广胜:《包容心》
人们通常讲:“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其实,原本是“无度不丈夫”。度即度量,指宽容的气度。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无需狠毒,却需度量,务必怀有开阔的包容心。
何为包容?包容就是共存。有这样一则故事:某人得到一颗美丽的大珍珠,可惜带了小斑点。为剔除瑕疵,他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斑点仍在里边。等削到最后,斑点总算消除了,大珍珠却成了小不点。
此类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常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上没有百分之百的纯粹。当我们选择了正面,就只能接纳反面的共存。说直白一些,包容就是包得住、容得下。许多事情只要包住了,便不是问题;只要容下了,即变得简单——有“容”则“易”,故称“容易”。
既然讲共存,就有喜不喜欢之分。包容心的实质,是允许不喜欢的东西存在。“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便是思想领域的包容。当代社会是多元的,真理也恰恰在辩论中得以彰显。捍卫别人说话,包括说自己不爱听的话,才体现大气与自信。
事实上,异见、杂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中那堵将这一切挡在门外的墙。可墙不管多么厚实,只能挡住自己的视线和听觉,却难以真正清除异质思维。至于被挡在墙外的是谬误还是真理,经常连本人都分不清。但是,阻隔却往往使自己成了井底之蛙。
人心中横亘的墙,是缺乏包容所导致的封闭。它不光源于思想的交锋,更多地起因于形形色色的利益纠缠与人际恩怨。墙虽然挡住了别人,但也困住了自己。而“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心怀包容,正是要推倒这一堵堵无形之墙。世间毕竟没有多少不共戴天的人,也没有多少不可饶恕的事。
纳尔逊·曼德拉就有一颗包容心。1994年当选南非总统之际,他邀请曾关押自己的狱警参加就职仪式。想到过去多予侮辱、虐待,几位老伙计诚惶诚恐。谁知曼德拉说:“我年轻时性子急、脾气暴,在狱中,由于狱警们的帮助,才学会了控制情绪。”
或许有人怀疑这是政治家的“作秀”,但反过来讲,假如曼德拉心里只装着仇恨,那27年的监狱生活对他仅仅是一个毫无意义的“伤疤”。曼德拉说:“在走出监狱大门那一刻,我已经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悲伤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曼德拉是睿智的,他没有被仇恨吞噬。在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后,他更是实行民族和解,而不是泄私愤式的复仇清算。以包容化解敌对,曼德拉成就了他的伟大。
做人有两样东西不可不吃:一是吃苦,二是吃亏。懂得包容的人,不是未经受苦难和亏待,他只是将“苦”与“亏”给消化了。可以说,这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能耐。正如河蚌体内嵌入沙子,为了止痛疗伤,便不断用分泌物将之包容,最终竟呈现了一颗晶莹的珍珠。同样,“苦”与“亏”的口感纵然不好,却是“舌尖上的人生”不可避免的滋味。那么与其埋怨,不如埋头,将吃苦、吃亏当作修行。而对这些遭遇的每一次包容,仿佛都在磨练心灵,是对自身胸怀和境界的正向倒逼。渐渐地,包容成了习惯,内化为人的品质。就像蚌中珍珠,许多人经过曲折换来凤凰涅槃,正是在包容中炼就有别于常人的恢宏气度。
包容不是皱着眉头容忍,而是平心静气的宽容。世上凡真实存在的东西,都是不完美的,除非转入虚拟空间。心怀包容,是对这一结论的清醒认知。因为无论怎么取舍,都不可能拥有彻底的好,高明的人便善于选择性失忆、失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一些无伤大雅、无关紧要的部分,有时“难得糊涂”一点,即蕴含着包容的智慧。
包容还有感化的效应。古时有位禅师,某晚见墙角放了一张椅子,便将它移开,自己就地而蹲。不久,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禅师的后背。待双脚着地,才发现自己的师父,顿时惊惶失措。禅师会是怎样的反应?只听他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在这里,禅师没有半句呵责,但包容带给小和尚的心灵触动,力道远胜过雷霆万钧。
怀包容心,不是与共存的对方合流,更不是接纳一切的存在。包容也有底线,讲求“包”的边界与“容”的限度。尤其对蛮横之辈、妄为之举,就不可听之任之,无原则地忍让、迁就。总之,所包之事不能是包不住的“火”,所容之人不该是容不下的“魔”,否则即成了纵容,将害人害己、过犹未及。
弘一法师说:“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心怀包容,从根本上是让自己得益。人生苦短,若锱铢必较,总陷于忿然、郁闷,那是自寻不幸。而将心放大一点,在换位思考中懂得包容,其实丝毫没有失去什么——失去的只有仇怨与烦恼,却没有其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相反,我们的心态随之变得平和,心胸也变得宽广,从而更多地感到坦荡荡的快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不可少,但又显得格外复杂。我们虽然能理解人无完人,但在对待他人的错(失)误、批评、攻击等时,往往会耿耿于怀,最后伤了感情又伤了健康。而只要我们对待他人常怀包容之心,人生的旅途才会走的轻松行的豁达。
包容要求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拥有一份宁静、平和的心境。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与司机朋友打交道较多,一句不动听的话或是一个不雅的举动往往让我们大动肝火,最后闹的两败俱伤,而实际上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处理。我的搭档爱笑,面对司机朋友也是如此,不会因为他们的不配合或过激的言语而激怒自己,总是以聊天的方式笑着与他们交谈,在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讲清法律法规后,总能将交通违法行为处理的很完美。我有时候问他,他会半认真的说:“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容易,多为别人想想,一切就简单了。”是啊!这种心态多难得。的确,我们不能把司机朋友当成敌人来对待,在涉及利益冲突时,司机朋友发发牢骚我们应该理解,而不该生气,甚至争吵。时刻怀揣一份宁静与平和,我们的工作会更轻松,身心会更健康。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包容要求我们正确面对错(失)误。人的一生中会出现许多许多的错(失)误,人生就是在错(失)误中成长进步,无意识的错(失)误谁都无法避免。一方面,当他人出现错(失)误时,我们不应该采用责备的方式去打击他人,而是应该采用包容的方式去理解、鼓励他人,谁都不愿意出错,可是错误又在所难免。多一份包容,让错(失)误变的不再可怕。另一方面,当自己出现错(失)误时,也应该学会包容自己,不要一味的沉浸在自责中,人人都会出错,别人对你的错误并不会牢记于心,更不会因此而笑话你,你要做的是接纳自己,并从中汲取成长进步的经验教训。包容是一种善待他人和善待自己的生活方式。
包容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他人的批评教育,做一个真正的智者。被领导、长辈、朋友、同事等批评教育是很平常的事,而有时我们会为这样的事郁闷好几天,甚至还憎恨他们看不起自己,暗中找他们的不足之处加以批评。事实上我们大可不必让自己活的如此劳累,都说忠言逆耳,他们也许就是随口说说,只对事不对人,不存在为了贬低你或是看不起你而苦心经营的去批评你,相反,往往那些真正关心你的人才会注意你,发现你的不足来提醒你,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顺畅。我们要学会做一个聪明的人,包容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包容要求我们拥有豁达的胸怀。生活中我们常常羡慕或嫉妒他人的权力、财富、幸福等,难以做到镇定自若、安之若泰,常恨命运不公、社会冷漠。在社会交往中又时常会为他人的嘲弄、攻击等充满仇恨,时刻准备着报复、还击,让自己生活在痛与恨中,其实这是对自己最大的摧残。因此,我们要时时处处学会包容他人,同时给自己更大的生活空间,使自己不被诱惑和私欲所奴役,不为名所累,不被利所羁,拥有一份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包容是一种境界、一种美德、一种胸怀,但包容绝不等于懦弱,也不是无原则的忍让。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包容他人,善待自己,解开羁绊心灵的枷锁,让工作更轻松、交往更简单、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