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29 13:17
包骨真身是指古代一些修行较高的道教或佛教人士坐化后,遗体不做处理却能够完好无损,后人便将其肉身塑像,予以膜拜,此称包骨真身。
包骨真身塑像是以真人肉身为胎骨来塑造的,在人体真身之上,用谷子秸秆等物包裹缠扎于真身上形成塑像胎体,在谷秆上直接施敷细草拌泥完成大体雏形,再在其上分两次施两层细泥,完成各部细节后再敷一层极细的白泥浆做底子,然后彩绘。
包骨真身(肉身)彩绘泥塑像是彩绘肉身坐化雕塑品,是重要的历史文物,有着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大明正德十三年(1518)《抱腹寺重修空王佛正殿碑》,记载了唐代高僧田志超入灭成佛后,被“包塑真容”。碑文说:“(唐)太宗礼毕,敕赐空王佛号,包塑真容,创刹织女,感送袈裟,匾名抱腹寺也”。 此像仍保存在本寺石佛殿内。寺内现存元代元统三年(1335)《焦居士真骨碣铭并序》更详细记述了焦居士辟关辟谷,圆寂二十六年仍然躯体完好,被其孙包塑真身的全过程。碑文说:“焦居士到抱腹寺虔诚修佛,六凿随泯,颢气充而丹田泽,不粒食者累年,而发玄颜赭,体愈宁健”。谂寺僧曰:吾绝尘虑,当返天真。因敛衽端坐,慨瞑而逝……。阅二十六稔,当至元丁亥,而躯象宛然,备固如昨。孙添虑夫历岁□邈终归靡蠹,命工塑之,庶乎不朽。”
明代开始流传的《绵山十景歌》还介绍了其它地方的包骨真身塑像:“岩下有,朱砂洞,真人真圣,内里有,包骨像,塑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