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25 19:57
化工教育为发展化学工业和化学工程学科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而进行的专业教育,内容主要是化学、工业化学、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和化学工艺等。
正文
指为发展化学工业和化学工程学科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而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工程技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掌握科学和工程理论知识,具有化工专业理论基础,能从事化学工业、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的研究、开发、设计、操作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化工教育包括化工高等教育和中等化工专业教育,除全日制学校教育外,还包括职工业余大学、电视广播大学、函授大学等在内。同时,还包括对于在职工程技术人员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如各类脱产、半脱产的学习班、培训班、技术讲座和学术活动等(见彩图)。 沿革 18~19世纪中叶,现代化学工业兴起时,化工教育尚未形成独立的领域。19世纪末,随着化学工业进一步发展,要求培养既懂化学、又懂工程和机械的技术人才,化工教育才开始从化学教育中分离出来。1885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成立,共有三个系,除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外,还有化学工程系,系主任为H.E.阿姆斯特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化学工程系。但该系讲授的化学工程课程,不过是化学和机械工程的混合,并没有单元操作的概念。不久该系即停办。188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设置化学工程专业课程,被认为是化学工程教育的肇始。随后,美国一些大学,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先后于1893年、1902年成立了化学工程系。世界其他各国,也大体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不过稍晚一些。例如:日本京都大学先在化学科分为纯化学和制造化学两个专业,1914年成立工业化学科,1940年才建立化学工学科。同时,建立化学工学科的还有东京工业大学。
内容 20世纪50年代以前,化工教育内容主要是化学、工业化学、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和化学工艺等,机械工程和电机工程也占相当比重。20世纪60年代,石油化工迅速发展,化工装置趋于大型化,加上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促使化工教育有较大的更新。传递过程、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系统工程、工程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在化工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工教育界逐步加强工程训练、工厂实践和化工设计等课程。70~80年代,化学工业面临来自能源、资源和环境三方面的挑战,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环境化学工程、生物化学工程、能源工程、化工系统工程和化工经济等,在化工教学计划中越来越受重视。当前,化工教育的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化学、物理、数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传递过程、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控制、化学工程实验,设计、经济和计算机训练等。此外,还有其他课程如工程力学、材料科学、电工学、以及有关社会科学课程。
中国化工教育 在中国,化工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0年在浙江工业专科学校设应用化学科。1927年,浙江工业专科学校与有关学校合并改组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后改名浙江大学),建立了化学工程系,首届系主任李寿恒。同年,在苏州工专化工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首届系主任为曾昭抡。1932年南开大学成立化学工程系,首届系主任张克忠。其后,广州中山大学、北洋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陆续设置了化工系。到1949年,全国各综合大学和工科院校中设置化工系的约有30所。当时各校化工系的规模都较小,一般每年只招一个班,每届毕业生仅10~20人,规模最大的浙江大学化工系每届毕业最多不过50~6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进行院系调整。原大连大学、东北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化工系调整为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原南开大学、北洋大学、河北工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燕京大学的化工系调整组成天津大学化工系。原交通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震旦大学、江南大学和山东工学院化工系调整组成华东化工学院,为中国第一所化工学院(见图)。原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的化工系调整组成南京工学院化工系,1958年又独立成南京化工学院。以清华大学石油系(原化工系)为基础组成北京石油学院(现华东石油学院)。原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的化工系调整组成成都工学院(即今成都科技大学)化工系。将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的化工系调整组成华南工学院化工系。随后,1956年清华大学恢复化工系,并陆续新建了一批化工院系,如北京化工学院等。到目前为止,全国化工院(系)有42所,其中主要的有10所(见表)。据1983年统计,全国化工院系共有教师1万多人,在校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3万余人。此外,还有化工中等专业学校40所,及设有化工专业的中等专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约1.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