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4 11:05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位于北京交通大学主校区校园东南的电气工程楼。学院设有电力工程系、电气传动与控制工程系2个系,电机与电器研究所、电力电子研究所、新能源研究所、牵引供电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电工部分)和电气综合实验中心等2个教学实验基地。
1912年,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设立2年制高等电气工程甲班。
1958年,电气化工程系:电力机车专业和铁道供电专业。
1961年,与机械系合并更名铁道机电系。
1962年,撤销电气系原专业,设备调拨兰州铁道学院。
1977年,恢复机车电传动专业(铁道机械中教研室)。
1986年,恢复电气工程系、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专业。
1987年,增加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1993年,增加铁道电气化专业。
1997年,与机械系合并成立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2000年,原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与原机电学院电气系成立电气工程学院。
2001年,增设“电气信息工程”专业。
2003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信息工程两个专业按电气信息类招生,培养宽口径本科专业人才。
2005年,学校设立了轨道交通电气化特色专业(方向),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2013年,“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和“电气信息工程”专业合并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2015年,国家外专局批准成立“新能源国际学院”。
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把多层次办学的理念拓宽到整个电气工程领域,全面开展电气工程一级学科领域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学位教育,并从事电气工程领域博士后培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被评为省部级重点学科。
截至2020年12月,学院有教职工172人,其中专任教师113人,外籍教师4人,博士生导师58人,硕士生导师110人,IEEE和IET Fellow 各1人,教授37人,副教授6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5%。
学院成立了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研发中心、电力牵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轨道交通电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中国中车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绿色动力系统技术分院”,“中车大同-北京交大轨道交通电气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联合科研机构。近五年累计新增科研项目数769项,合同经费5亿余元。其中,纵向项目340 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 项,面上项目12项,青年基金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含课题及任务)54项;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5项;国际合作项目17项。获得国家级科研奖项1项,省部级或一级学会科研奖项17项。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公共基础课和电气信息大类专业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年级学生要学习电能变换及控制、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企业自动化、轨道交通的电气传动及控制、电机及控制、高电压技术等覆盖面广适应性强的专业课程,以及高速列车、电动汽车、数字化电力系统等新技术和新知识。本专业设多个专业模块,供学生自主组合学科专业方向,有设备、功能完善的实验中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和各类学科竞赛,优秀学生可以推荐直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电气工程学科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科将传统的电工技术与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相结合,应用领域广泛,发展前景宽广,社会需求稳定。本专业已有50多年历史,是强弱电结合的宽口径专业,主要培养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电气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可报考电气类、控制类、信息类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电力与交通等行业就业,从事电气工程和与之相关的自动化、计算机应用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开发、设计及管理工作。
信息化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本专业是电气工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跨学科专业,培养掌握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方面知识,在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电气系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以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和控制理论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对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电气工程领域进行监控、分析和管理,强调强弱电结合和以弱电控制强电。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公共基础课和电气信息大类专业基础知识,高年级学生学习数据采集及监控技术、现代数字传输及信息网理论、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传动与控制等学科交叉、知识面宽的专业知识,以及管理信息系统、数字电力系统、高速列车及其控制、电动汽车、电力市场等反映新技术发展的知识。本专业有新建的信息化、网络化电气实验中心,为学生理论学习和提高实践综合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类学科竞赛,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优秀学生可以推荐直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本专。
本专业的毕业生既具有电气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的专门知识和实践能力,毕业后可报考电气类、控制类、计算机及应用类、信息与通信类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也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网络通信等领域从事教学、设计、研发、运行、制造及其他方面的工作。
电气传动与控制工程系主要从事电力电子、传动与控制,节能,环境治理,电力电子设备状态检修,智能电器,自动控制,电气化铁路牵引装置与控制等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现有教师19名,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人7,讲师9人。他们当中有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归国人员、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的青年教师多人,其中,博士后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承担着《自动控制原理》、《模拟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电测与计量》、《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装置与控制》、《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等二十几门电气传动与控制工程系列课程。现有研究生98名,其中硕士研究生90名,博士研究生8名。发表科研论文125篇,其中SCI和EI收录12篇,教改论文多篇。
电力工程系主要从事大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分析与控制,继电保护,电力设备状态检修,智能电器,高电压与绝缘监测,电力市场,电力信息化,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和接触网的科研与教学。现有教师20名,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5人。他们当中有来自日本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的青年教师多人,博士后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承担着《电力系统基础》、《电力系统自动化》、《微机继电保护》、《电气设备》、《高等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牵引供电系统原理》、《接触网原理》等十几门电力系统系列课程。现有研究生107名,其中硕士研究生91名,博士研究生16名。全系教师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其中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发表科研论文43篇,其中SCI和EI收录8篇,教改论文6篇。全系教师发挥优势,服务北京、服务铁路、电力行业,为社会科技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北京交通大学新能源研究所隶属于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于2006年1月,是一所专门从事与新能源开发、利用和推广有关的科研、教育工作的研究机构。本所科研拥有一支由中青年科技骨干组成的稳定科研团体和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7人。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应用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国内多家企业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北京交通大学新能源研究所的主要工作包括:风力发电技术培训和学历教育、新能源应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电力电子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主要从事电力电子与传动领域的研究,包括电源、交流传动、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研究所现有教师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6人。他们中包括曾获得詹天佑铁道奖的教授、在国外留学并工作多年归国的博士、承担多项科研课题的青年教师。研究所共有研究生39名,其中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30人。
研究所积极承担并完成了国家 “863”项目、铁道部项目、国防科技项目、台达科教基金项目、横向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例如,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了交流传动互馈试验台,可用于大功率牵引电机及其他电机的控制、试验、测试等,该试验台实现了能量互馈,大大降低了试验能耗,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研究所还完成了国内最大功率的航天试验用电源、国内先进的直线电机牵引试验线等项目。研究所出版了轨道交通专著1部,电力电子学教材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40余篇。
本研究所教师共16人,全部是硕士或博士学位,绝大多数为名牌重点大学毕业。还有和电机有关的兼职教授4名:国内电机内电磁场汤蕴璆教授,铁路牵引电机首席高培庆教授,国内电介质物理雷清泉院士,电机绝缘专家范勇教授。本所负责电气工程学院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电路》和精品专业课《电机学》以及数门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90%的授课教师是优秀主讲教师。 在读硕士研究生21名,在读博士4人 。
专业及特长:电机(设计、物理场计算、绝缘、轴承)、控制、计算机数据库、测试、机械(制图、强度分析等)、超导等。
科研及项目